宋风第28部分阅读(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召见自己地原因。他也曾经过细致地思考准备了应对的策略,没有公事地繁忙。自己也是难得的轻松的几天,便在路上陪自己的娇妻来赏雪作词,或是和她下棋聊天,这船上地几日让他过的好不自在。真希望能够晚些到达汴都。

    虽然王静辉这几天在船上的生活过的十分惬意,但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感到流失的太快。四天后,王静辉和蜀国公主便到达汴都开封的驸马府,由于舟车劳顿,蜀国公主便先去休息了,而王静辉则是让管家王福捎信给徐氏,说自己已经到了。

    没过多久,徐氏的李管事便登门拜访了,双方寒暄了一阵后,李管事便将按照王静辉提前捎来信件准备送给后宫的礼物拿出来让他过目。徐氏本身就是汴都开封闻名百年的珠宝首饰店。再加上王静辉把玻璃地制作方法交给他们来打理,随着双方利益越来越纠缠在一起,王静辉既然提前给信说要让他们来准备礼物送给后宫的人,徐氏自然不会对此马虎,立刻挑选工匠进行赶制他所需要的礼物。

    名贵的珠宝首饰在短短的两三天里自然是做不出来,但徐氏有很多压店的精品货色,所能赶制的小礼物便是围绕玻璃制品所精心准备的。李管事这次带来地东西自然是精品,除了几件徐氏珠宝压店的精品珠宝首饰外。就是那些临时赶工的玻璃制品也是精美异常,徐氏现在已经将自己所擅长的珠宝加工手艺和玻璃制品柔和在一起,再也不是王静辉想象中的那些简单的玻璃制品了,把这几件玻璃制品就是放到二十一世纪,那价值也是不菲,他真是不明白徐氏是在这样落后地条件下是怎么制作出如此精美的玻璃制品的。

    王静辉说道:“珍泉兄。这次真是感谢你和徐老的细心安排了,我也是前几天刚刚接到圣命入宫面圣的,真是没有想到你们能够准备出如此精美的礼品,真是难为你们了,这笔帐就算在玻璃作坊分红当中,你回去后代我感谢徐老了!”

    李管事并不在乎这些礼物的价值,自从和王静辉合作后,玻璃制品在徐氏的手里犹如攻坚利器,用来开发市场那是无往不利,生意比之两年前扩大了不知道多少倍,连辽国的南京都有徐氏的分号,在大宋分店自然是遍天下了。最让李管事放心的便是王静辉不是贪婪之人,和他合作没有被吞并的危险,甚至对于双方而言,徐氏几乎是在全盘接手王静辉那庞大家产的管理权,这让双方都获得了极大的信任感,这次准备礼物虽然有些费神,连辽国那边的货都受到了影响,但有王静辉这两句感谢的话后,李管事心中也是得意非凡。

    小李慎也随王静辉一起回到了汴都,王静辉向李管事详细介绍了李慎最近学业情况,然后夸奖了一番:毕竟李慎是他手下的天才儿童,这样学生恐怕到哪个老师手上都是钟爱非常,他王静辉也是一样。

    李管事也对王静辉细心照顾自己儿子的学业和生活表示非常的感谢,毕竟王静辉现在在读书人圈子里面的人脉广泛,苏家父子三人可不是谁都能够得到其细心指点的,而正是由于攀上了王静辉这颗大树,才会给李慎以接近这些当代大家的机会,对此李管事也不禁为自己当年的决定而感到自得。王静辉让李慎随李管事回徐氏,等到过年后便随蜀国公主一起乘船南下,回到自己的身边。李管事听后也是非常高兴的把李慎带走,好让徐老也跟着高兴高兴。

    大宋治平三年腊月初十,英宗赵曙和韩琦、富弼等人在福宁殿里开始了对王静辉新一轮的疲劳轰炸,王静辉在殿上对答入流,这就是面圣的好处了,他可以不必在乎策论的篇幅,详细阐述了他对厢军的未来出路问题的一些想法。尽管这些想法有很多还不成熟,但英宗赵曙等人可以感觉的到:困扰朝中群臣的厢兵问题,似乎在王静辉这里好象并不是什么问题,这让他们心中感到非常兴奋。

    既然把王静辉招来了,英宗赵曙他们就必须从他的嘴里掏出点什么东西来,这种急躁的情绪让王静辉感到有些不满意,但仔细一想到现在宋朝所面临的财政危机,便理解了赵曙等人迫切降低朝廷支出的想法。大宋目前的三大弊政:冗官、冗兵、冗费,其中冗费是前两者派生出来的,冗官问题是个刺猬,虽然想急于解决,但这个问题就是连英宗本人也不敢轻易下手,怕招来无尽的骂名。冗兵问题则是王静辉心中已经有了大致的初步想法了,如果能够解决或者减轻冗兵问题,那解决三大弊政问题也就算完成一半了。

    正文第九十二章邮政

    更新时间:2007…5…2714:49:00本章字数:5215

    能够摆脱财政危机,这对于大宋高层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面对老丈人和义父的提问,王静辉陷入了沉思:这实在是有些太急躁了,这么早就动厢军,使用后世那些做法直接嫁接过来能行吗?

    王静辉心中不能确定,他不知道如果这样做是不是对大宋有好处,毕竟历史上王安石便是好心办错事的典型,有这样的“榜样”这让他很犹豫,说道:“圣上,臣刚才提出的一些方法也只是在臣心中凭空杜撰出来的,没有经过实际的检验,如果贸然实施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还请圣上和各位大臣三思!”

    英宗赵曙笑着说道:“驸马过于谨慎了!朕和韩公等人都看过你的策论,他们可都是非常欣赏你的策论呢!”

    王静辉见老丈人的心意已决,心中也是有些颇感无奈:也许正是历史上大宋现在的财政危局才迫使神宗赵顼在遇到王安石后才毅然启用他的缘故吧。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既然是由他提出来的方案,王静辉认为自己有义务来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他对英宗赵曙说道:“圣上志向高远,臣所不及也,但所谓事有轻重缓急,即便是一个好的主意,如果仓促施行可能也会带来比较坏的效果。臣所写的策论中的几种方法,经过仔细思量后,认为应该先建立厢兵的邮政网络最为妥当,风险最小,还请圣上明察!”

    枢密使富弼在一旁问道:“何谓邮政网络?”

    王静辉请英宗赵曙给他一张大宋的全国地图,赵曙拆迁宦官取来地图后展开摆好。他用手指着地图说道:“邮政网络是现在最容易建成。而且还可以容纳很多厢兵的一个方法。大宋现在最繁荣富庶地地方基本上是沿长江从成都府到扬州。与从杭州到汴都地运河相交汇,我大宋繁荣之地基本上都沿河分布。臣的设想是这样地:在各州的厢军中挑选出一部分人来专门负责传递官府公文和百姓家书或是负责传递重量很小的包围。由老弱的厢军来负责分类装车,然后由少部分精壮地厢兵来负责运送。这只是第一步,如果这两条沿河的邮政线路运行的不错的话,圣上和众位大臣还可以继续推广。将这个模式推广到全国,到时候所有的邮政线路将会像蜘蛛网一样把大宋境内所有的县城甚至是乡村都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真正的邮政网络!现在我大宋传递信件多是靠私人传递或是行脚商人来顺路捎带,官府则是差遣百姓来传递,这样既费时有费力,由厢军分流出一部分人专门来做这件事,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厢军的生计问题,还可以给我大宋百姓提供便利,甚至可以还可能会盈利。邮政网络是臣想的最多地方法,牵扯的州府虽然多。但人数要少,更有利于朝廷控制,其难度远比臣的其他方法要低很多。大宋可以先在这次小规模的改制当中积累经验,如果成功了,可以增强其他大臣的信心,这样也有利于以后进行更大的改制!请圣上及各位大人三思!”

    福宁殿中所有人听完王静辉的话后,都陷入了一片沉思:驸马的办法确实不错,毕竟停留在纸面上地东西。看着是不错,不过谁也不敢说等真正实行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麻烦。虽然这个邮政系统所能解决的厢军数目与其总数相比还是很少,但却是王静辉策论中几个方案中最切实可行的,最容易成功的一个。想到王静辉刚才话中所描述地那个深入大宋境内每个县城和乡村的邮政网络,要是真的能够建立起来,仔细一算恐怕所需厢军人数恐怕不下十万。这可就是每年变相为朝廷省去了六十万贯的军费,这还不包括十万厢军的补给、后勤管理、赏赐、转运、损耗……最主要的是这些“转业”安置的厢军按照王静辉的说法儿其中有八成是不具备战斗力的人员,这笔帐又可以算一算了……

    英宗赵曙等人在心中经过一番计算后,如果按照王静辉的建议施行,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的风险都会降到他们可以控制的范围,况且福宁殿中的群臣如宰辅韩琦、枢密使富弼、三司使蔡襄、参知政事欧阳修、赵桀等人在政治上是属于保守派中的,他们与历史上的王安石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虽然也非常坚定的认为大宋目前需要变革,但却是温和的变革,这与王安石“急风骤雨”可是完全两码事。如果福宁殿中为首的是历史上的神宗赵顼,那就完全不同了。

    宰辅韩琦见众人还不说话,把王静辉一个人凉在那里,心中感到实在有些不妥当,所以便开口说道:“圣上,老臣以为驸马所言乃是老成之策,可以行之!正如驸马所说,我们还需要在这次变动不是很大的厢军改制中积累经验,而且像这样变相的裁汰厢军在今后势必还会实施,这个时候先小范围的改制也好为后面的大范围改制奠定基础!”

    韩琦发言后,富弼等人也都随即说出了类似的话,英宗赵曙这个时候脑袋也冷静了许多,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说道:“爱卿,你回去后先把那个邮政系统实施的详细办法写个折子递上来,容朕与众位大臣商议后再实施!”

    虽然还是要改制厢军,但能够得到这个结果,王静辉心中已是知足了,这样小范围的动作,他还是有把握的。晚上在驸马府中,宰辅韩琦和欧阳修一起找到王静辉,他又向韩琦两人仔细讲解了他心目中的邮政系统的架构,并且想他们阐述了现在万万不能急躁的对厢军进行改制的想法。虽然有些想法王静辉并不是很完善,但大体的框架也十分吸引韩琦和欧阳修地眼球了,至少王静辉认为只要他把这个邮政系统地架构完善的写出来,交给韩琦他们来做。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一开始王静辉想到邮政系统地时候。原本是想按照陆路来进行布置的,不过来到大宋这么久。他也对现在的交通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支撑大宋地绝对是水运,如果没有发达的水运系统,宋朝顷刻间便会崩溃。这么说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应了现在大宋的实际情况,从四川到东部是靠长江水运,从南方富庶地区到北方汴都开封是依靠京杭大运河,所以王静辉的邮政系统布局也要入乡随俗,来依靠水系。

    王静辉对着大宋地图研究了两天,并且从义父宰辅韩琦那里得到了大量各路州首府的资料,慎重考虑后,沿着长江水系和京杭大运河选取了十八个府州来作为支撑邮政系统的节点,在长江和运河交汇的扬州来作为分选信件的支撑点。在给英宗赵曙的奏章中,王静辉甚至还给出了邮政系统中每个重要节点所需的大致人数。所能开展地各项邮政业务等等方面的建议。他不是邮政行业出身,但在这个时代没有人能够比他在这一领域更有长远的眼光,看着这份花去他五六天的时间才写成的建立邮政系统的奏章,他心中不免有一丝得意。

    出于节约财政着想,王静辉也对策论中建立邮政系统的资金来源也进行了一番估算,这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在他看来,要是指望这个邮政系统立刻能够养活所“转业”的厢兵,这显然是不可能地。不过厢兵本身就是让朝廷白养的,运营的时候能够盈利一分便是为朝廷财政缓解了一分。出于节省资源的考虑,他建议这个邮政系统依托于大宋军方原本就有的军事传信系统,不过不用“日行四百里”那样的水平,其速度只要略微比普通客商货运快一点便可。这样算起来,整个邮政系统除了初期人员调动地花费外。根本就没有用到钱的地方,不过随着运营时间越来越长,其盈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

    不过相对于这份建立邮政系统的奏章,让王静辉感到最大的收获便是他顺便借着写奏章的机会,逐步的去影响颍王赵顼。赵顼是在英宗赵曙的授意下趁着王静辉写策论的机会,让他多接触一下驸马,好从中学些东西。颍王赵顼在宗室中是出了名的好学成痴,以至于忙于功课而忘了吃饭,英宗赵曙还特别嘱咐内侍要及时提醒赵顼休息,本来赵顼知道王静辉这几天忙于完善奏章,就不去打扰他了,不过既然有父皇赵曙的授意,那当然是另当别论了。

    对于颍王赵顼这个不速之客,王静辉当然是欢迎之至,虽然他的到来让王静辉多少感到有些麻烦,但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比写策论要有效的多了。王静辉的记忆力超强,基本上看过的东西一般不会忘记,但为了颍王赵顼,他还是不时的把所有的参考资料都列出来,然后为赵顼讲解自己的考虑,让他领会自己的意图和思考方式。

    在这几天中,从王静辉写策论的过程中,颍王赵顼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王静辉向他强调了“数字管理”这一概念,这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自赵顼认识王静辉开始就注意到他的立论有很多是建立在无可辩驳的数字的基础上,慢慢的他也不空读那些圣贤书了,也开始向三司使蔡襄和宰辅韩琦那里跑,向他们索取有关的资料,这使他真切的认识到现在大宋目前的真实情况。

    中国历史上尽管数学水平发展的很快,但遗憾的是历来就不是很重视数字管理,直到二十一世纪在某些方面仍然如此。王静辉现在身为驸马,对大宋统治高层也能起到一定左右其决策的能力,他认为有必要向他们灌输数字管理的概念,而赵顼则是最好的对象,他不同于英宗赵曙和韩琦等人,这些目前的统治高层思想相对僵化的严重,王静辉才不会傻得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而赵顼年轻有活力,思想也不是很定型,从他酷爱《韩非子》这件事上,王静辉便清楚自己努力影响的对象便是这个未来的神宗皇帝。

    这几天。王静辉除了写奏章外。还写了一些在他看来十分重要的策论,当然第一个过目地是一直住在驸马府中地颍王赵顼。在这几份策论中。王静辉除了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地论调再次鲜明的提出来外,更重要的便是他根据自己对这个时代的了解和自己在楚州就任地方官地这段日子所接触的现实相互结合起来,将大宋的所有产业明确的划分成“人力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且做了详加的论述:所谓人力密集型产业自然是能够容纳很多的劳动力的产业。如耕地、茶叶种植、客栈经营等产业,其特点除了雇佣的人多外,其利润很有限;技术密集型产业便是人力少,但其利润高昂,如印刷、玻璃制造、镜子制造等产业。

    这样的划分在二十一世纪人的眼中自然是非常可笑并且是错地离谱的,但一方面王静辉不是学经济出身的,不可能分解的这么细致;另外便是他觉得这样大致划分更有利于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至少到目前为止,经过自己的解说,颍王赵顼便是非常赞成他的想法的。

    在关于两种不同产业地策论中。王静辉提出要解决大宋冗兵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人力密集型产业,以便安置那些裁汰“转业”的厢兵,如果邮政系统真的能够发展起来,那无疑也是属于这种产业的。在这种上,朝廷虽然能够赚的钱比较少了点,但可以摆脱冗兵这个大包袱,至少能够给大宋节约五分之二的军费。这中间一进一出所得地好处,只要不是傻子都明白,英宗赵曙等人当然不会是这一类人。

    至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也要同时重视,因为其丰厚的利润会给大宋带来一笔数额巨大的财政收入。现在至少有在民间黑市中把一块原本卖一万贯的镜子,竟然热炒到一万五千贯这样极端的例子在那里摆着。韩琦也因此每个月手头上多出三四十万贯而感到日子好过了些,英宗赵曙如果没有王静辉的苦劝。恐怕他会要竭泽而渔的。玻璃镜子制造那是个特别的范例,最明显的便是印刷行业,其在使用雕版印刷的时候,其利润就已经是一个比较恐怖的比例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很多都是这些行业所支撑的,要是光靠征收赋税,在江浙这样的大宋传统印刷中心,其财政比例就占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如果放在商务印书馆上来说,那它的利润就不足以用“恐怖”这个词来形容了。

    王静辉一想起商务印书馆,嘴角上不免浮现了一丝微笑。因为辽国上下对白衣观音崇敬尤佳,是辽国所有神邸中最受推崇的,商务印书馆因此在王静辉的授意下开始针对辽国佛教兴盛而转为大量印刷佛经。在九十年前宋朝便雕版十八万块,用来印制大藏经,其耗费之巨连颍王赵顼都懒得提起具体数字,不仅雕版费钱,而且使用寿命也很有限,可想而知这完整的一部佛经的价格会涨到什么程度。辽国因为辽太祖引进了白衣观音,在辽国佛教兴盛的情况比王静辉想象中的还要厉害的多,甚至辽国女子把脸涂成金色,美名“佛妆“,有这么好的基础,这就保障了商务印书馆的客户群。宋朝的出口书商也跟着商务印书馆狠狠的赚上了一笔,小本佛经卖到断货,千卷《大藏经》也是供不应求,其利润让王静辉接到最后统计报表的时候,居然惊讶的调到地上:一百七十万贯!更可怕的是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怪不得说‘辽以释废,金因儒亡’,古人诚不欺我!”王静辉默默的想到。“该是向这锅开水下面添柴的时候了!”他找到了韩琦和富弼,详细向他们汇报了这件事,希望能够引起他们的重视,不敢说祸害辽国,至少别让佛教在自己的地头上泛滥成灾。

    大宋治平三年腊月十五,在沿长江和运河两岸的各路都接到了圣旨,要求他们按照标准挑选厢兵,在自己沿河的州都建立邮政系统的分节点,王静辉上书朝廷的建立邮政系统奏章被原封原样的被宋朝的高层统治者接受并严格的执行了。恰逢临近春节,各地为买卖奔波的商人便成了大宋邮政系统的第一批用户,这个邮政系统开始按照设立者的设想开始有条不紊的运行了。

    不过此时从宫中也传来让王静辉心惊肉跳的消息:英宗赵曙生病了,而且还很严重,已经不能正常处理国事,并且连续三天都没有上朝了!

    正文第九十三章病危

    更新时间:2007…5…2714:50:00本章字数:5270

    大宋治平三年腊月十九,紫宸殿上朝,英宗赵曙正往御案上走,突然眩晕倒地,被内侍扶回寝宫,随后三日大臣不得见,现在满朝上下关于英宗身体状况的传闻漫天乱飞,让人难辨真假。

    王静辉是驸马,虽然没有办法进宫去看看英宗到底是怎么样了,但蜀国公主和颍王赵顼可以进宫,不过他们两个人到现在都没有回来,这他很担心英宗赵曙的病情。现在他的脑袋里面只剩下懊悔了:历史上英宗赵曙就是在这个时候病故的,不过王静辉记得史书上记载赵曙是十一月发病,拖了两个月才在正月初七大行的。他很后悔看到赵曙身体还算健康没有给他仔细检查一下,要不然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现在英宗赵曙对王静辉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赵顼现在还是二十岁的小伙子,就算他再的本事,也没有办法让赵顼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一旦赵曙大行赵顼继位,那王静辉不知道历史还会不会重演。不管怎么样,赵曙在位的时间越久,对大宋的好处就越大,所以赵曙绝对不能在这个时候出问题。就算刨除政治因素,赵曙也是他必救的人,因为蜀国公主是自己的妻子,而赵曙便是自己的老丈人,到了这个时候,他肯定是不会袖手旁观的。

    王静辉取出自己从未来时空中带来的药箱,经过两年的消耗,现在里面的药品已经快要消耗殆尽了,药箱中地药品主要都换成济民制药生产地中成药了。尤其是给赵顼的药品和治疗苏洵所需地药品。消耗量巨大。要不是王静辉是个中医,光靠那些不对症的抗生素来治疗肺结核。苏洵能不能活到现在就很难说了。清点了剩余的药品后,王静辉算算自己来大宋的时间也不短了,明年必须把这些药品全部都用出去,否则药品就变质失去效用了。

    王静辉耐心地等了四天后。蜀国公主和颍王赵顼都回来了,他们也是想到王静辉是个非常有名气的中医,在宫廷御医对赵曙的病情束手无策的时候,自然想到了他,这次回来便是请王静辉入宫给英宗赵曙诊治的。他们看到王静辉的书案上摆着药箱,便知道他已经做好的准备,二话不说便带着王静辉进宫。

    在福宁殿后殿的病榻上,王静辉见到了自己的老丈人。王静辉轻摸赵曙的额头,滚烫滚烫地,旁边的高皇后声音有些哽咽的说道:“圣上自四天前紫宸殿上朝晕倒后。便发起高烧,四天不退,众御医束手无策,不知驸马有何良策……”

    此时王静辉便听高皇后说话,边给英宗赵曙切脉,并从药箱中取出体温计,轻轻掰开赵曙的嘴,让他含住。把脉过后,便在内侍的配合下解开赵曙的睡衣用听诊器来检查他的心肺情况。周围站立的人不是韩琦、富弼、欧阳修赵桀之类的朝廷重臣,便是高皇后统领的后宫宗室的重要人物,连慈寿宫的曹老太太都来了,屋里的气氛十分紧张,所有的人都在看着王静辉给赵曙诊治。

    虽然周围地人心中对王静辉的医术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毕竟宫廷御医都是大宋顶尖的医生,王静辉在杏林中虽然也是声名鹊起,但和这些积威几十年的名医相比,还是差了很多,不过他们心中还是非常期待王静辉能够再次创造奇迹,把英宗赵曙给救回来,毕竟赵曙继位时间和仁宗相比简直是忽略不计,如果国家统治者接连病故,那影响可是非常坏的。

    王静辉对着周围人期待的眼光没有理睬,从药箱中取出血压计来测量赵曙的血压,经过刚才的一番检验,他觉得赵曙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非常高,他以前给赵顼把脉的时候也曾发现过类似的症状,这让他不由得怀疑这种疾病该不会是家族遗传吧,不过好在蜀国公主的身体健康,他是最为关注的,虽然手头上的医疗器械还十分简陋,但可以确定自己妻子是绝对没有这种病灶的痕迹的。

    虽然王静辉使用的体温计、听诊器和血压计在二十一世纪还是一个医生最为基本的装备,但在这个时代旁边的御医哪里见过,听诊器到还好说,他们也有虽然简陋点,但功效还是不错的,可其他的两样可就难了,最核心的部分都是玻璃制作的,连王静辉都没有办法来仿造,他们更没有用过了。也许是这些“装备”的原因,旁边的众人心中都升起了希望。

    看到王静辉检查完毕后,曹太后在旁边问道:“驸马,圣上的病情如何?”

    王静辉考虑了一会儿,慎重的说道:“圣上的心脉驳杂,应该是血脉运行不畅而引起的问题。圣上现在的高烧,臣倒是有一法可退,臣这里还有师傅传下密制针剂一支对高烧有很好的效果,还请太后允许臣为圣上用药!等圣上醒来后,臣和众御医才好针对病情开方对圣上用药,来治疗圣上的病根!”

    王静辉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心中也是直打鼓:心脑血管疾病就是放在二十一世纪也是非常难缠的病症,现在的医疗条件这么简陋,要除病根谈何容易?!不过好在中医正好在这种疑难杂症面前,有着独特的功效,连崇尚科技的老美同学,在这方面也不得不低下头到中国来取经。完全治好英宗赵曙的病那是不可能的,但赵曙身边有着这么多成名几十年的老中医守候,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至少延长他的寿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王静辉从药箱中拿出针剂和注射器给曹太后等人过目,并且说道:“此药必须用这个注射器将药液直接注射进圣上的身体,这样药物直接在血气运行的时候来起作用,功效非平常药物所能媲美。可惜师傅当年制作的这种药品经过这几年地使用。只留下了这一支,所以在圣上病重地时候。臣才献出此药,以给圣上退烧!”

    曹太后看到王静辉手中的针剂和注射器,心中也有些犹豫,这倒是不是怕王静辉来毒害英宗赵曙。因为他是驸马也算是宗室中人,颍王赵顼已经成人,虽然年轻些,但继承皇位是一点问题也没有,这毒害皇帝地事情对王静辉是一点好处也没有。曹太后把目光望向了旁边那些太医,不过看到这些名满天下的太医各个脸上都有忧色,心中自然知道赵曙的性命危在旦夕,所以便说道:“那还请驸马动手医治吧!”

    整个福宁殿虽然是高官云集,但只有王静辉眼前的曹太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