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抉择第64部分阅读(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而又从容,但他身后的部将都清楚王兴正在准备下一次猛烈进攻,时间就在这几天之内。而济南城下重新布置的数门火炮也在向城中守军揭示明军下次的攻城将比前几次猛烈数倍。现在济南城内的粮食和武器尚不算短缺,然而不满六千人的八旗将士却早已经身心俱疲了。济南城被围困至今已将近两个月,和具有无限回复力的敌人不同,济南城内的清军已没有人力可以交替。至于城中的汉族百姓对于多铎来说简直就是一颗颗不知什么时候会爆炸的炸弹。这事虽在多铎的预期之中,而他也已让八旗的非战斗人员完全退避。但不可否认济南城清军的战斗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城外的王兴大概也已经嗅到了济南城疲惫的气息,所以一过完年就马不停蹄地准备再次围攻济南。

    “王蛮子可真是个急性子。一点喘息的时间都不给人啊。”望着城外犹如工蚁一般忙忙碌碌的明军,多铎双手抱臂长叹道。

    “是啊,将军。看来王蛮子这几日就要发动攻势了。”同样忧心忡忡的清大学士刚林也跟着点头道。

    不过一旁的伊尔德可就没那么多的感慨。只见他皱着眉头看着底下正在挖掘壕沟的明军。一脸厌恶的他忍不住朝身边的鄂硕大声嚷嚷道:“真是太讨厌了。喂,鄂硕难道就没办法阻止那些土耗子吗?要不放两炮也行啊。”

    “没用的伊尔德,那些汉人躲在壕沟里炮弹打上去并不能给他们造成多大的损伤。这么做反而是在浪费我们的弹药。”鄂硕连忙摇头否定了伊尔德的提议。

    “那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路挖到城脚,再埋上炸药吗?”伊尔德不服气的跃跃欲试道:“咱们可不能就这样束手待命啊。要不我带一队人马出城教训那些土耗子去。”

    “伊尔德,你给我安静点。没有本王的命令任何人都不许擅自出城。”多铎回头瞪了一眼伊尔德厉声警告道。眼见王爷发了怒,伊尔德也只好耷拉着脑袋,抱拳道:“喳,王爷。”

    不过一旁的刚林却跟着凑到了多铎面前进言道:“王爷请息怒。其实伊尔德说的也有道理。如今明军已将济南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我等虽知王上正与孙贼对峙于陈桥,却不知陈桥现在的状况究竟如何。同样的王上也不知道济南城现在的状况。王爷,依奴才看是否该派人同王上联系一下啊。”

    被刚林这么一提醒多铎不禁点了点头。经过一个冬天的鏖战,济南城守军的士气大不如前了。不断增加的伤患,与不断减少的粮食,均让多铎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他不能肯定自己还能坚持多久,也不知道援军究竟何时能到。此刻让多尔衮得知这里的情况就变得越发重要起来。于是,多铎即可首肯道:“刚林所言及是。我们必须要派人出去联系摄政王才行。至于派谁去……”

    “王爷,派我去吧!”未等多铎说完,年轻气盛的伊尔德就自高奋勇敢地请命道。

    “王爷,还是派我去吧。伊尔德的汉语太过生疏。从济南到陈桥路途遥远,又要穿越明军的阵营。那里的路我熟悉,还是派我去吧。”统领努山跟着一个抱拳请命道。

    “努山,我的汉语什么时候比你差了。去陈桥的路我也熟悉,凭什么不让我去!”伊尔德不满地改用汉语抗议道。

    多铎回头看了看勇猛稳重的努山,又看了看稚气未脱的伊尔德。心头不由一沉的他沉默了半晌,终于象是下定了决心似地命令道:“这事你们几个就别争了。本王自有打算。”

    济南城的东门发生骚动是三更时的事了。突然打开的城门自然是引起了城外明军的注意。还未等明军搞清楚情况,努山便率领五百骑兵左右冲出。明军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辈,在发现有人强行突围后,立即集结了队伍赶去阻击。然而在经过一阵扰壤之后,清军人马又突然收了回去。难道是在声东击西!?那么说来,敌人的目标应该是对侧的西门才对。意识到这点的明军立刻又掉转了方向朝西门冲杀而去。一时间整个济南城东、西门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远远望去游窜的灯火顺着城壁来来往往,仿佛要将整座济南城化做火焰牢狱一般。

    然而,就在这重重的警戒之下,伊尔德却早已从城中逃出了。他是通过北面城壁上用大的缆绳吊下竹筏,直接到了护城河水面的。不过由于明军连日来不断抽水,护城河中的河水以不多了。眼见竹筏难以行进的伊尔德当下便果断地放弃竹筏,跳入河中向着小清河方向奋力游去。此刻的伊尔德脑中就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顺着黑暗的河水一路向东游去。希望能借此逃出明军的包围圈。一月的河水不但冰冷刺骨,而且湍急异常。伊尔德甚至一度差点儿就沉入了水中。在好不容易踢水浮上后,伊尔德奋力地往岸上游去。很快地在他面前渐渐露出了一片黑压压的影子,那是河岸滩涂上的芦苇丛。眼见河岸越来越近的伊尔德顿时好象又充满了力量似的。忘记了疲倦的他拼命地朝着那片芦苇丛游去。

    经过一番努力,不容易踏上岸的伊尔德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却见他一边调整着呼吸来,一边不由自主地回头望了望身后的济南城。此刻的济南在伊尔德的眼中变成了一个闪着火光的小点儿。而一旁同样灯火闪烁的明军营地则象觊觎着城池的之怪兽一般闪着凶光。伊尔德不禁摸了一把脸上的河水,暗自在心中保证道:“王爷,一定要等我回来啊。”

    就在伊尔德顺利出逃的同时,多铎也带着部将来到了济南城城头。刚才还在东门制造麻烦的努山此刻已经站在了多铎的身边。却见他关切地望着伊尔德出逃的方向,担心地向多铎问道:“王爷,您说伊尔德这次真的能将密报传到摄政王手中,并带援军过来救我们吗?”

    听努山这么一问,其他人也忍不住将目光投在了多铎的身上。起先众人都认为多铎会选择努山前去搬救兵。然而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多铎最后却挑选了年幼的伊尔德去完成这桩艰巨的任务。这样的一个分配让济南城的清军将领们多多少少心中都有些七上八下的。这倒不是伊尔德本身的能力有什么问题,也不是大家对他不信任。毕竟此次的任务将关系到整个济南清军的生死存亡。

    却见多铎仰面望了望星空,舒了口气说道:“其实,伊尔德能不能带回援军并不重要。只要他能突围出去回老营就足够了。毕竟他还是个孩子。”

    多铎本人的回答好象处乎了众人意料,却又似在情理之中。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营寨,在场的所有人心里都明白就算伊尔德能顺利找到摄政王。在援军到来之前,济南城头也可能已经换了主任人了。不过众人依然期盼地望着城外,无论希望多么渺茫,都希望能出现奇迹。

    第八章第三十四节密使

    更新时间:2006…8…718:57:00本章字数:4719

    疾风劲吹,黄沙乘风而起,飞扬万里,在天地之间拉上厚厚的帷幕。犹如火球一般的夕阳正逐渐地沉入远处奔腾着的大河之中。活脱脱地就是一副“长河落日圆”的壮丽画卷。然而纵马狂奔着的伊尔德却根本没有心思欣赏周围诗情画意的景色。在他的心中此刻就只有一个念头。快跑!快跑!去找摄政王求援去!抱着这个执念的伊尔德已经连续数天没有合眼了。无论白天和黑夜他都在使劲地赶路。虽然他本人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意志支撑下去。可他跨下的战马却早已累得筋疲力尽了。伊尔德能深切地感受到跨下战马粗重的喘息,以及越来越慢的速度。可是一想到自己身负的使命,伊尔德一咬牙又向已经伤痕累累的战马身上抽了一鞭。

    这匹战马是他在逃离济南城后,从明军营地偷来的。这种小事对伊尔德简直算不了什么。为了掩人耳目伊尔德不但换了一身汉人装束,还用布巾包头掩藏起辫子。不过饶是如此伊尔德还是尽量绕开城镇选择人迹罕至的道路行进。

    眼看着周围的场景越来越熟悉,伊尔德知道自己已经快接近目的地了。一想到即将见到摄政王,伊尔德的心中就一阵的兴奋,数日来疲倦似乎也消逝殆尽了。欣喜若狂的他甚至都没注意到不远处的高地上另一队急速的行进着的骑兵。然而不幸的是对方却在此时发现了伊尔德的踪迹。

    “世泽,你瞧那边山脚下有人。”马背上的夏完淳一眼就望见了底下疾驶着的伊尔德,不由警惕地向身边的同僚提醒道。

    “哦,是吗。”那个军官听夏完淳这么一说连忙也举起了望远镜,顺着夏完淳所指的方向观察起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那日与夏完淳在南京长街偶遇的袁世泽。不过如今的袁世泽已是从总参谋部调来的监军,而夏完淳自己则成了教导团的一员战士。身份和军衔的诧异并没有影响这两个年轻人之间的友谊。在看清楚伊尔德的身影后,袁世泽也不由皱起了眉头道:“奇怪,这时候怎么会有人单独穿越此地。”

    “那有什么好奇怪的。直接下去问问不就知道了。”夏完淳一扯缰绳狡诘的一笑道。

    面对夏完淳跃跃欲试的模样袁世泽会心一笑,朝身后的战士打了个手势。夏完淳等十个战士顿时就象脱缰的野马一般兴奋地朝着新发现的“猎物”围追而去。要知道这样的机会对于教导团的将士们来说可是十分难得的。自从教导团被编入孙露直属的近卫师后,这些半大不小的雏鹰们以为马上就能上战场杀敌了。然而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前方的战报也象雪花一样传到了大本营。可是夏完淳他们左等右等就是没等到出战的命令。只是偶尔会接到的任务也是去为大本营传传书信或是作为斥候差探周围情况什么的。至于其他的时间,教导团仍旧还象以前在后方的那样日日操练。往日首相大人亲点的独立骑兵教导团,现在却成了大本营跑腿的信差。就这活还不是每个人都能轮得上的。因此象今天这般既能出城巡逻,又能遇上“特殊”情况的机会实在不多。夏完淳等几个战士当下便将这次例行检查想象成了一次小型演习。兵分两路按照以前训练的方法迅速合围了上去。

    此刻的伊尔德没有觉察到自己会被明军侦察兵盯上,并已经成了夏完淳等人眼中绝佳的“猎物”。因此当他发觉情况不对时,已经为时已晚了。十来匹快骑从各个方向上堵死了伊尔德的退路,将他是活脱脱地围在了正中间。面对突然出现的明军伊尔德心中不由一阵心慌。这时却见两个军官模样的年轻人纵马来到了他的面前,高声盘问道:“你是什么人?从哪儿来?为何路过此地。”

    “回军爷,小人王德。青州人,去徐州探亲。”暗自定了定神的伊尔德从容地回答道。

    “去徐州探亲?”袁世泽狐疑地望了伊尔德一眼便开始仔细盘问起来。而伊尔德也不动声色地将自己事先想好的借口一一说出。喳一听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破绽。至于伊尔德那不算纯正的汉语在袁世泽听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广东人的官话本就也不纯正。正当袁世泽觉得盘问不出什么时。一旁一直在仔细观察伊尔德的夏完淳,冷不丁地突然命令道:“等一下。你先把头巾摘下来再说。”

    夏完淳的命令让伊尔德的心猛地揪了一下。他知道一旦自己摘下头巾那一切也都就完了。正当他迟疑之机,夏完淳却更加步步逼近的盘问道:“怎么?不敢摘吗?还是另有原因?”

    眼看着夏完淳步步紧逼,伊尔德心中不禁大急。再也顾不得太多的他豁然拔出火枪直指夏完淳。说来迟,那时快,反应极快的夏完淳顾不得其他也猛地扑了上去。“嘭”地一声枪响划破了天际。一阵硝烟过后众人才发现夏完淳已和伊尔德扭打在地了。见此情形周围的明军自然不可能袖手旁观。当下便有四、五个战士翻身下马同夏完淳一起将伊尔德给扭获了。而一旁的袁世泽连忙赶上前关切的检查起夏完淳的伤口来:“完淳,你没事吧。打中哪儿了?”

    “我没事啊。”一身是土的夏完淳满不在乎的爬了起来,拍了拍衣服后这才发现军服的衣角上赫然多了一个大窟窿。显然是刚才伊尔德的杰作。

    眼看夏完淳毫发无伤,虚惊一场的袁世泽不由捶了他一拳大笑道:“你小子,还真是命大啊。”

    “嘿,嘿,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嘛。”夏完淳扰了扰头憨笑道。其实自己想来刚才的情景也是一阵后怕。不过第一次抓俘虏的兴奋早就掩盖了他心中的后怕。只见夏完淳一个箭步上去一把就扯下了伊尔德头上的布巾,得意洋洋的说道:“小鬼,以后偷马也要看看主人。这马屁股后面还留着军马的烙印呢。”

    “说!你究竟是什么人!”眼看着伊尔德脑门上的青皮以及那根粗大的辫子,袁世泽脸色一沉厉声呵斥道。不过已经被五花大绑的伊尔德倒也硬气得很。他狠狠地瞪了夏完淳一眼,朝地上吐了口血痰后,就死活不肯开口了。

    于是抱定了死也不开口的伊尔德很快就被带进了封丘城。在城中的衙门大堂上,端坐着三个将军,一个文官。其中坐在正中央的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子。女将军?难道她就是哪个孙露吗?心中打着鼓的伊尔德忍不住又偷偷多瞥了几眼哪个女将军。很快地押送他进大堂的夏完淳就证实了他的猜测。却见夏完淳将伊尔德猛地一推喝道:“快跪下!这可是大明首相护国公殿下的御前!”

    接着,夏完淳又将其他几位将领和文官一一介绍了一遍。几乎每个人的名字对伊尔德来说都是如雷贯耳。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威严、魄力和锐气都足以压倒伊尔德。可他却始终没有跪下。因为,他看到了另一个人。那人虽然垂手站在孙露的背后,似乎并不显眼。但伊尔德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那人便是博洛。身为大清皇族却投靠南贼陷害自己的族人。还在南朝给南蛮子做起了走狗。自己当然不能向这样的人渣叛徒下跪,伊尔德在心中傲然的想到。

    面对伊尔德恶狠狠的目光博洛似乎是习以为常了。他并没有表示出多大的反应来。反倒是一旁的夏完淳眼见自己的俘虏这么不听话。当下气急败坏的他用力地压着伊尔德的头呵斥道:“可恶!你还不跪下!”

    或许是看着一个小鬼硬压另一个小鬼下跪的模样有些滑稽。堂上坐着的七师师长姚金率先开口道:“小鬼,你如果不想下跪的话,那也没关系,先报上名来吧!还是你的名字如果被知道的话会很丢脸呢?”

    姚金的这招“激将法”果然奏效,伊尔德立刻就不服气的开口道:“当然不是!在下瓜尔佳伊尔德,是正白旗的梅勒额真。”

    “梅勒额真?还真看不出来呢。那么说你是从济南城脱逃出来的咯。你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你是逃兵?”姚金故计重施着问道。

    然而这一次伊尔德却闭紧了嘴巴,任由姚金怎样盘问,他都闭口不言。末了拿他没办法的姚金只好苦笑着朝身后的博洛说道:“博洛将军,看来这事还是要麻烦你了。毕竟满人和满人好沟通些。”

    可姚金此话一出,底下的伊尔德立刻象是受了极大刺激一般大声喝道:“他根本就不配做旗人!我和他没什么好说的。博洛,你干脆就杀了我吧!就象以前你杀其他族人那样。”

    紧接着伊尔德又用满语在大堂上冲着博洛嚷嚷起来。在场众人虽没几个懂满语,但通过伊尔德激动的神情,以及博洛白得发青的脸色。众人也都能猜到他在说些什么。伊尔德至始至终的强硬表现也确实让在场的众人佩服不已。特别是夏完淳,此刻也不由地重新审视起自己的俘虏来。

    不错,站在明军的立场上来看博洛或许算是个识时务的弃暗投明之人。对于夏完淳来说博洛也是个不错的教官。但站在伊尔德等满人的立场来说博洛无疑就是个可耻的叛徒。说他是满奸亦不为过。说实话,夏完淳对伊尔德所表现出的气节还是挺佩服的。如果今天被俘的人换做是自己。自己在面对死亡时是会象博洛那样做个识时务的人呢?还是象伊尔德大义凛然地斥责敌人呢?夏完淳忍不住在心中这样扪心自问起来。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自己会选择大声斥责敌人与汉奸。因为这不单单关系到个人的气节与荣辱,更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尊严。那自己应该鄙视作为自己教官的博洛吗?如果不这样,难道还要去同情投降满清的那些汉奸?从小就被教育“非黑即白”的夏完淳越想越迷糊起来。他那原本闪亮的眼眸也蒙上了迷茫的眼神。

    最后,夏完淳还是从先前接受的思想课中找到了一丝平衡。无论是军校的教官、还是教导团的监军都不曾一次的教育他,大明是个文明的国家。而满清是叛逆、侵略者、野蛮人。满人背叛了大明,之后入关更是想让天下的百姓做他们的奴隶。大明与建州叛逆的战争是文明与野蛮的战争。对于这些言论夏完淳从未怀疑过。深受儒家教育的他从小就被告知北方的夷狄,不知文化和礼节,只是以武力自夸,喜欢破坏和杀戮。因此他一直以来也是这么想的。而到了军校之后夏完淳又被灌输了新的论调。那就是大明作为文明的典范,天朝上国,就该以自己的文明去教化四夷。让那些夷人接受我中华的礼仪教化。至于拒绝接受教化的夷人,那就是无可救药的野蛮人。他们野蛮、愚蠢、爱杀戮破坏。五胡闹中华、靖康之耻、以及后来的蒙古入侵都是野蛮人强加给中华汉家的耻辱和伤害。将这些野蛮人从肉体上消灭,保护中原文明世界不受侵害,是大明帝国军人神圣的职责。

    这种论调虽然被不少士大夫嗤之以鼻,但在夏完淳这样的年轻士子中却极有市场。博洛是接受了中华教化的夷人。而伊尔德是未开化的野蛮人,只是傻傻的忠于他的主子罢了。这样的解释没有过多的心理负担,简单而又明了。因此夏完淳心立刻就释然了。他不由又看了伊尔德,心想此人本质还算不错,若能接受教化就好咯。

    就在夏完淳胡思乱想之际,一直没有出声的孙露突然开口道:“小鬼,是多铎派你来找多尔衮求援的吧。因为济南城已经快守不住了,不是吗?”

    虽然被孙露说中了心事但伊尔德依旧只是冷哼了一声不做回答。但孙露却并没介意,却见她又自顾自地继续说道:“其实,你说与不说都没什么意义了。现在的济南城头已经换了王旗。就算你找到多尔衮,也救不了多铎了。”

    “胡说!你胡说。我从出城到这里不过才四、五天的时间,济南城是不会那么快就被攻陷的。豫亲王爷一定能等到援军到达!”伊尔德歇斯底里的冲着孙露大吼道。

    然而,孙露却不耐烦地朝夏完淳挥了挥手道:“把他带下去吧。”一脸疑惑的夏完淳立即敬了个军礼,同另两个卫兵将极力挣扎的伊尔德给拖了下去。眼见伊尔德被带下堂后,孙露又回头向身后的博洛询问道:“你说该怎么处理?”

    被捕的密使当然该杀,但博洛的心中却并不这么想。不过他还是冷冷地回答道:“一切全凭首相大人做主。”

    “这样啊,”象是看穿了博洛心思的孙露,突然莞尔一笑,打趣地说道:“其实那个小鬼蛮有个性的。就交由博洛将军你看管了。”

    略微吃了一惊的博洛连忙朝孙露敬了个军礼。紧接着又试探着向孙露问道:“首相大人,您真接到济南城的捷报了吗?”

    “没有。”孙露干脆的回答道。

    “那您刚才是在诓他?”

    却见孙露自信的笑道:“不算是诓他。因为我相信王兴能解决多铎。就象王兴相信我能解决多尔衮一样。”

    第八章第三十五节决战牧野(一)

    更新时间:2006…8…718:57:00本章字数:4748

    就在伊尔德被俘后的第三天,远在山东的王兴就给孙露递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农历元月十五日,明第一军团在连续围攻67个昼夜后,终于攻陷了鲁冀防线的中心——济南城,全歼灭敌多铎部二万余人。彻底割裂了多尔衮部主力与山东半岛的联系。至此明军在战略上也完成了东线合围目标。虽然早就预料到王兴最近就能攻陷济南城,但从山东传来的捷报依然让封丘的明军士气大振。封丘城上下军民无不额首称快。明军将士们更是个个摩拳擦掌,期盼着自己能在首相大人的指挥下打败对面的多尔衮,取得更为荣耀的战功。

    而在另一方面得到济南失守消息的多尔衮再也没法从容地同孙露对峙下去了。山东的失陷意味着清军鲁冀防线右翼的完全崩溃。加上之前怀庆要塞的丢失,使得清军苦心经营多年的鲁冀防线顿时失去了意义。现在,清军的数十万大军就象豆子一般零散地散落在河北各地,且士气异常的低落。面对如此恶劣的战局,多尔衮知道自己必须将散落的队伍再次集结起来才行。否则明军轻而易举地就能将其分割包围,逐一歼灭。于是龟缩在陈桥一各多月后,多尔衮的六万大军终于行动了起来。

    元月十七日,沉寂多时的封丘城外响起了久违的炮鸣声。然而这只是清军的佯攻而已。为的就是掩护其主力顺利撤离陈桥。虽然清军多达六万多人,可整个撤退行动却进行得异常有序而又迅速。就连孙露都不得不从心底里佩服多尔衮用兵神,甚至用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来形容亦不为过。然而这次孙露却没有急着全力阻击多尔衮部。相反,明军只是象征性地同清军交过几次火后,便目送着六万清军大摇大摆地离开了陈桥。

    虽说穷寇莫追,但孙露也并未就此轻易放过多尔衮。战战兢兢一路北逃的清军很快就遇上了另一个令他们畏惧的死神——明第二野战军团。几乎在王兴攻陷济南城的同一天,远在河南的张家玉部亦攻克了卫辉城。在收拾完卫辉府周围府县之后,张家玉立刻休整了部队,调集两个师的兵力迅速南下阻击多尔衮部。前面是如狼似虎的张家玉部,后面是紧追不舍的孙露部。走投无路的多尔衮不得不选择同明军在野外决一死战,以求杀开一条血路,向京畿方向撤退。在多尔衮下定决心决战的同时。从后赶上的孙露部也于二十日,同南下的张家玉会师于牧野,至此明军总兵力达到5万余人。至此明、清三路大军齐聚牧野,总数达十万以上。

    由于多尔衮事先比明军早两天到达牧野,使清军得以占领有利位置,利用其原有的路沟配置火枪兵,使其形成一条天然的堑壕。借此优势多尔衮便采取一线配置,使其右翼依托小高地土坡,左翼依托一条人工沟渠。清军的炮兵群则集中布置在了右翼和中央的前方。而稍后赶到的明军便不得不选择了清军阵地以东,位置较差的渭河边扎下营寨。明军营地所处的位置虽不甚理想。但孙露很快就从开封方向调来了四十多艘战舰进入渭河支援主力。这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明军的火力。公元1650年,隆武六年,元月二十五日,一场事关生死的大决战便在这牧野古战场上拉开了序幕。

    农历一月的天气乍暖还寒,然而,已过巳时的平原依然是一副灰蒙蒙的。本该日上三杆的太阳却始终穿不透笼罩在平原上的雾纱。只有依稀的一些阳光懒洋洋地撒在没有一点风的原野上。眼看着丝毫没有散开意思的大雾,满清叔父摄政王多尔衮,用手掌轻轻地拍着稍显不安的坐骑。其实同他的坐骑一样,多尔衮此刻的心情也有多多少少地有些急噪。连续数日的恶劣天气让开战的日期一拖再拖。这虽然给了多尔衮充足的准备时间,同时却也是在消磨清军本就不高的士气。

    “王上,原来您在这儿啊。”难得一身戎装的洪承踌纵马上前恭敬朝多尔衮报告道:“炮兵营地的大炮都已经布置完毕了。前锋营右侧的壕沟也已经挖掘完毕。请王上指示。”

    “恩,知道了。”多尔衮敷衍着点了点头,又漫不经心的问道:“岳乐他们还没回来吗?”

    “回王上,岳乐将军带队打探消息去了。现在雾这么大,估计要花些时间才能回营。”洪承踌指着眼前的大雾无奈的说道。然而多尔衮却只哼了一声便再也没有向洪承踌问话了。眼看着多尔衮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样洪承踌知道他现在还未从多铎战死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对于多尔衮来说多铎不但是他的亲胞弟,更是他的左膀右臂。一直以来多铎的忠诚与善战都是多尔衮所仰仗的利器。如今一下子失去了这么一个心腹对多尔衮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他甚至都不能从敌方手里中收回自己弟弟的尸体。洪承踌知道这一点让多尔衮一直耿耿与怀。不过洪承踌可不希望作为全军主帅的多尔衮就这样一直沉浸在悲伤之中。毕竟包括自己在内数万人的生死都掌控在他的手中。清军目前的状况已经够糟糕的了,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打入万劫不复的地狱。想到这儿洪承踌不由神色一正,向多尔衮进言道:“王上,看来今天这雾也不容易散啊。”

    “恩,咱们这里的雾气虽然大。不过明军依水建营,他们那里的雾气应该比我们这里更浓才是。”多尔衮?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