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 部分阅读(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最远便只能走到斗姥宫,便不得再行深入,如今钦差又来探望,今日干脆封了山门,不许香客进入了,直至杨凌到了,这才大开山门,让众官员进入。所以杨凌步入青羊宫,偌大的道观清清静静,只有观主乾元道人率着一众弟子门人列队迎候。见面寒喧几句,乾元道人便陪着钦差一路向后边走,一边简要介绍道观来历和处处古迹,神色间颇为这所道观的悠久而自豪。众人经三清殿、混元殿步入后殿。此处供奉的是慈航真人,也就是佛教中的观音大士,据说她原本是道教十二金仙之一,至于是不是因为福利待遇不好,才跳槽去的灵山佛祖门下,乾元道人语蔫不详,杨凌也只含糊听着,并不追问。过了斗姥殿,下入后苑三台旁,乾元道人便稽首施礼道:“蜀王殿下在此清修,为免打扰,已将此地划为禁地,贫道及门下不便进入,钦差大人请。”杨凌驻足笑道:“多谢真人一路引领讲解。”此时朱让槿一身玄色长袍,领着两个小黄门迎了上来,与杨凌一照面,并未露出早已相识的神色,坦然自苦地道:“让槿恭迎钦差威武侯爷,父王正在静室,侯爷请。”彼此心照不宣,杨凌也没有点破他的身份,含笑道:“本侯来迟,劳二王子相候了。”朱让槿称他侯爷,杨凌揣度出他的用意,心中暗赞一声,也立即改口,不称官位而自称爵位,两人均心中了然,不禁相视一笑,大有惺惺相惜之感。杨凌虽是钦差,也照样是大明之臣,蜀王地位尊崇,没有反过来拜他的道理。但是昨日杨凌在席上说过皇上嘱他探望蜀王,那就等于是皇上下的一道口谕了。他若以钦差身份前来,就等于替皇上来探望,蜀王得先向他行礼拜谢,感沐皇恩,现在二人一答一对间悄然转换了身份,压根儿不提钦差奉命的事,侯爷拜王爷,就可以少了许多讲究规矩了。蜀王是个甚重规矩的人,虽然病体虚弱,仍要强自支撑下榻相拜,杨凌连忙拦住,压根不提钦差奉旨的事,只说本侯听说王爷有恙,前来探视,蜀王便也不再勉强,重又躺回了榻上,看他脸色微霁,显然对杨凌如此通情达理比较满意。今天朱宾翰的病情的确比昨日更重些,肢体乏力,心虚气促,倒不是见杨凌来了有意做作。他见这位天子近臣为人谦逊,心情、兴致倒好了许多,便倚靠在榻上笑道:“威武侯此番出京,巡视东南,战功赫赫呀。本王听说,你一路西来,正在大力推广些南洋物种,据说此物耐旱、高产,是么?”“是,经在陕西、湖南、京师等地试种,如今得到的情况,这几种作物均获丰收,看来比起传统物种确有所长,虽说这些粮食比起麦粟口味稍逊,好在不抢良田沃土,可以在贫瘠沙地中种植,以为粮食储备。”杨凌一边说,一边察言观色,朱宾翰的一双眸子,疲惫中带着些久居上位者的雍容和从容,神色淡淡,不喜不慑,看向他时,俨然有种皇族特有的优越和平静,眼神平和之极,神情、举止绝对没有一丝反常。杨凌的心猛地抽了一下:“我来四川可能是针对蜀王而来,这是何等紧要大事,朱让槿既知道了这消息,蜀王就没有理由不知道。他又怎会如此淡定自若?一个人心性修为再好,如果清清白白,听说了这个消息,又见到了我这个钦差,他总会不经意间露出些愤懑委曲,想法子剖明心迹才是。如果正中他的心病,任他如何竭力隐瞒,又如何做得到如此气度雍容、滴水不漏,神情态度丝毫无疑?难道他的心机深沉,一至于斯?”

    第297章 净土不静

    “皇上钦封你为威武侯,你倒也不负这威武二字,北驱鞑靼,令伯颜和火筛如此猛将望风而逃;东靖倭寇,恩威并抚,百年贻患一朝得平;南降西番,收复满刺加,诸番国望而生畏,很好,很好!”蜀王脸上绽起一丝笑容,似对杨凌的武功十分欣赏,一边说着一边连连颔首。旁边众文武官员见状少不得又是一番拍马奉迎。清静的大殿里顿时响起一片嗡嗡之声,仿佛一群苍蝇萦绕不去。杨凌不以为意,淡淡笑道:“多谢王爷夸奖,这都是将士用命,朝野一心,皇上英明。本侯借兵时,川军英勇善战,在清剿倭寇时也曾立下大功。王爷是巴蜀之主,本侯还要谢过王爷。”杨凌一边欠身称谢,一边暗暗腹诽:“今天来为的就是看看蜀王对我故意透露的消息有何反应,这可好,他愣跟没事人儿似的,巴蜀的事只字不提,跟我纵论起天下来了,今天算是都交待在这儿了。虚言客套,你捧我、我捧你,我跟他个病秧子有什么好聊的?虽说韵儿和阿德妮不在,就是看小伍和小爱聊天打屁也比在这坐着强呀!我还是沉不住气呀,如果来了成都就闭门不出,恐怕他摸不清我的底细,反而要着急了,莫非我一到成都便来探望他,表现的太过急迫,让他看出我心中没有什么底牌了?”杨凌正暗暗寻思着。蜀王已转口道:“威武侯不但是我大明杰出地将才,对于民政似乎也别有心得。孤王听说,你这一路行来,正在向沿省布政使司推广引进的西洋作物?”杨凌见他脸色青白灰暗,显得无精打彩,不过对这个似乎很关心。忙道:“是,这些作物在陕西、湖南和京师试种大获成功,这些庄稼耐旱耐虫害,而且随处可种,不占良田沃土,推而广之,对农耕大有裨益。”蜀王微笑道:“这个孤王已经听说了。陕西今年大旱,不过这几种庄稼收成极好。蜀地多山,有些地方不宜务农,百姓生活贫苦。孤王已派王府管家去陕西收购粮种、聘请懂耕种的师傅,明年巴蜀也要在贫瘠地、沙岭地上广泛种植。”杨凌一听欣然道:“王爷高瞻远瞩,本侯佩服。此次来到四川,本侯还带了辣椒、蕃茄等调味品和蔬菜种子,昨日已交给安大人了。相信这些东西一旦收成,必受巴蜀百姓欢迎。”这话他倒是十分笃定,常言说: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看来辣椒要么是适宜在这些地方种植。要么适宜这些地区百姓的口味,所以一经传入中国,才在这些地区发扬光大。安文涛也欣欣然地道:“蜀王殿下最重农耕。南京户部拨不出银子,王爷便从王府收入中拿出大笔银两兴修水利、鼓励屯田,至于修桥铺路、开办民学更是不遗余力。如今巴蜀耕地达十万顷,盐井年产三千万斤,是立国之初的三倍。如今蜀人自给自足,安逸享乐,再不必高价购进解盐,蜀王府功莫大焉。”杨凌多少了解了一些四川地情形,知道四川的银、铁、茶叶和瓷器等产量也极丰富。蜀锦的名气不弱于苏绣,这些自然不全是蜀王之功,更全非当代蜀王之功,但是历代蜀王做为巴蜀的最高统治者一直享有超然的权力,如果没有他们从中支持,确实不可能发展的这么快,不禁颔首称是。“唉,这可不是本王之功,本王只是秉承历代先王遗制,重视农耕、厚待百姓,具体的事情还是蜀地官府和百姓们在做。呵呵呵,本王既非完人,又非全才,这么多事孤王哪做的来,可不能胡乱揽功。”安文涛唯唯称是,只是脸上笑嘻嘻的十分轻松,显然把这当成了蜀王的客套,并没太往心里去。蜀王深深地看了杨凌一眼,说道:“威武候既通行伍,又稔民政,还曾是太子侍读,这样地人才算是文武全才。”杨凌连忙欠身道:“王爷过誉,本候不敢当,实在不敢当。”蜀王笑容一敛,说道:“威武候功在社稷,有目共睹,就不必过谦了。不过……本王心中哽有一言,实是不吐不快,今日难得见到威武侯,孤王想以一个长者的身份好言相劝,威武侯可愿听从?”杨凌一怔,忙道:“王爷请讲,杨凌洗耳恭听。”蜀王微微蹙眉道:“威武候武力驱除四夷、关心发展农耕,战功赫赫,政绩卓著,孤王十分赞赏。可是……候爷到底是太年轻了,做事不免喜欢急功近利,有些事牵一发而动全局,应当慎之又慎,而侯爷……有些欠思量了。”这话一出,殿中顿时肃然无声,气氛开始紧张起来。蜀王是当今天子皇叔,巴蜀最高领袖,而且威望隆重,是天下第一贤王。他随意训斥哪个一二品的大臣,也不算失礼,更不会有人敢出言顶撞。但是杨凌是什么人?他虽说没打着钦差旗号来探望蜀王,可他是实实在在的钦差大臣。太子侍读,有从龙拥戴之功;天子近臣,在大同与皇帝共御强敌;京师外四家军统兵副元帅,而那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主帅,就是正德皇帝本人。放眼当今天下,除了内廷首相刘瑾,哪个朝中大臣见了他不矮上三分?这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人物,虽说地位顶破天去也比不上蜀王。可人家和皇帝地远近,可比你这一百多年没和皇帝直接打过交道的叔叔近多了。安文涛本来连准备上奏和向市井间宣传的腹稿都打好了: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蜀王朱宾翰殿下在青羊宫亲切会见了钦差大臣、威武侯、柱国龙虎上将军杨凌大人。会见在祥和、热烈、友好的气氛中进行,本着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地目的,宾主双方就军事形势、农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当晚,朱宾翰殿下在斗姥宫设晚宴招待钦差一行。宴会洋溢着……本来两个人互相吹捧,拿肉麻当有趣,这不是聊地挺好么,蜀王这是怎么了?众官员面面相觑,不敢多语。李森眼底精明地眼神一闪,随即又恢复了莽撞粗愣的表情,傻乎乎地坐在那儿。布政使安文涛慌了神,急忙去看朱让槿,朱让槿也是一脸的茫然:父王不是怕杨凌在四川惹事生非么?今天的会面原本就是一场礼节性的拜访,给足面子把他打发走不就完了么。父王这是演的那一出?其实蜀王倒真没有为难杨凌的意思,杨凌大力促进农耕,这是心底里一直秉承着民以食为天,农耕为天下之本观念的蜀王深为欣赏的,同时对于杨凌张扬大明威风、武力降服四夷地战绩。也让他甚为赞佩。不过由于杨凌的原因,使刘健、谢迁等蜀王极为推崇的耿忠老臣一一被逐出朝廷,令朱宾翰对杨凌的好印象大打折扣,再加上杨凌倡导的一些政策,蜀王也觉地过于激进。才认为此人虽有才学却轻浮孟浪、好大喜功,古来这样的才子并不少,却大多如慧星一闪。最终被淘汰出政治舞台。今日见杨凌谦恭有礼,蜀王对他的印象有所改观,一时生了爱才之意。所谓爱之深恨之切,他才改变初衷,想对杨凌提点一番。杨凌也有些意外,这是蜀王在指责自已政策有误了。蜀王素有贤名,看他治蜀也确实有所作为,莫非自已在政见上确有失误?杨凌忙欠身道:“请王爷赐教,您指的是……?”蜀王接过朱让槿递过的茶。呷了一口又递回去,轻轻摆了摆手,说道:“比如说,你倡议在北方开放茶马互市,以此缓和与朵颜三卫和女真人地矛盾,挟制鞑靼诸部,一石二鸟,孤王很是欣赏。但是开海解禁,交通万国,孤王觉的就不甚妥当了。本王听说你还建议改变洪武朝订下的卫所屯田制,改为募兵制,这……这简直就是哗众取宠,纯属儿戏。”殿中一时鸦雀无声,众人都静静看着杨凌地反应。这位年轻的正德朝第一权臣,以雷霆手段整垮内廷和东厂,软硬兼施逼走刘健、谢迁,这样亦刚亦柔的人物,面对蜀王的指责,是拂然大怒还是暂时隐忍?想不到杨凌居然笑了,一种很无奈的笑意。他轻轻叹了口气,无奈地问道:“那么王爷对于大明军队战力低下、财政日益窘迫有何看法呢?”******青羊宫后苑林中,一道矫健的身影翩然闪入,利用矮树花丛的掩护,悄然向蜀王的住处掩进。蜀王治下的成都城内一向平安,负责警卫地王府侍卫天长日久难免松懈下来,今日钦差到访,守卫加了一倍,这一来警戒心反而更差了。那人影倒也不必打听蜀王住处,那座大殿周围警跸最多,前前后后都是持枪佩剑的侍卫,显然蜀王就是住在这座道观中了。青羊宫中的侍卫身手普通,很难发现那人闪躲迂回悄然逼近,可是大殿周围没有可供遮掩的树木,那人便不能靠近了。这人以青巾蒙面,只露出一双精光四射的眼睛,谨慎地四下打量。这人正是弥勒教二少主李大义。他今日潜入只是想观察一下,看看是否有机可趁,同时也对杨凌多些了解,以便做到心中有数。这么多地官兵,就算没有那日在竹林中遇到的一流高手,凭个人武艺再高。他也是闯不进去的,所以一看这架势,李大义便打消了行刺的念头,他将身形缩到最小,遁入一丛绽放着白色小花的灌木丛,只要蹲在里边一动不动,就算侍卫从花丛旁经过,也很难发现繁茂枝叶掩映下的人影。殿中,说地亢奋的蜀王,苍白的颊上浮起一层病态的红潮。他长长吁了口气,才道:“所以,孤王以为,我天朝上国地大物博,只要重农抑商。大可自给自足,何需与蛮夷交往?蛮夷不寻正途,不守王道,专好奇技淫巧。江南轻浮奢靡之风本来就盛,这一来必然变本加厉。民风思邪,动乱则生呀。”朱宾翰叹息一声,悠然神往地道:“如果让百姓们住有其屋。耕有其田,鸡犬之声相闻,处处世外桃源,该是何等清明世界?你倡兴商业,岂不知无商不奸,商贾众多,必然腐蚀人心,贪利之心便使民间多欺诈。商贾兴则祸国乱政,还能有什么好处?”安文涛、陆政等官员连连点头。深以为是。李森却翻了翻白眼,他从山东来,那边虽说比巴蜀穷的多,可是北通辽东,西通京师,东临大海,南濒江苏,相对来说资讯发达,百姓的见识也不同,对巴蜀这些官员拘于一隅、固步自封的思想,他很有些不以为然。蜀王又百思不得其解地道:“你说交通万国,输入金银为资本,那金铁之物,既不能衣,又不能食,就算堆积如山又岂如仓廪充实?仓廪足而民心思安,民心思安而后明礼、知荣辱。巴蜀有十五位土司,他们的部落内并无货币为买卖凭据,以物易物,眼见为实,则民风淳朴而少欺诈,这样不好么?”杨凌默然:这位爷的思维还停留在上古年间的部落丛林酋长地水平上,要如何和他说个明白?蜀王见杨凌默然不语,还以为驳得他哑口无言,于是再接再励地道:“洪武皇帝卫所屯田,养百万兵而不花朝廷一文钱,这是何等睿智?每家均承担实物税役,恰如众人拾柴,但有所需,顷刻可成。你看昔年建造南京城,太祖一声令下,举国烧砖造瓦输运京师,群策群力,有什么事办不好?你募兵、兴商、改实物税为银赋,咳咳……咳咳……”朱让槿见状连忙上前轻拍父亲后背,柔声劝道:“父王息怒,父王息怒,身体要紧。”说着无奈地看了杨凌一眼,嘴边挂着一丝无奈的苦笑。蜀王的想法和当初的朱元璋有些相似,坚持复古,希望能把百姓都限制在土地上,丰衣足食,安于现状,不与蛮夷做任何交流,国家永远平静的象一潭井水一样,这根本是不现实地,朱让槿对此不敢芶同。但是子不言父过,朱让槿虽然不认同,却也不敢表达出来,和父王唱反调。杨凌也向他还以一个苦笑,他今天本想察言观色,探探蜀王对他来意的反应,不料却当着蜀地文武官员被蜀王对他的政策来了一番诘难。朝廷中的绊脚石是被他一一踢开了,可是从蜀王的反应和认识可以看出,地方上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地官员其实沉渣泛滥,不知凡几,而且其中许多还有着贤王、清官的名号。看来自已首先改变江南,逐步向内陆浸透的政策是对地,必须要温和地进行,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改变,让开放、富裕地区先变,如果想一躇而就,搞一刀切,十有**最后被全国的势力反攻倒算,一刀切了自已的脑袋。任重而道远呐!蜀王,也不过是一个死抱着旧有观念不放的大地主而已。一个蜀地最大的地主,守旧、保守的地主阶级代表。杨凌摇摇头,叹道:“王爷,屯田养兵、亦农亦兵、自耕自食?养什么百万兵啊,一百年下来,昔年的百万雄狮都成了一百万庄稼汉了,卫所官军战力日趋低下。有目共睹。此次江南平倭,如果不是以精兵带庸兵,以酷法制军队,调民风彪悍、善战之地地官兵下江南,而倭寇在我大明没有百姓支持,后路又被日本国断绝。还不知要抗到哪一年才算完。本侯担心的是,卫所兵不愿当兵,平素就时常有逃兵出现,屯田这么多年下来,又被军官和富有者占有兼并了大半,屯田制名存实亡,如果此时还不效仿边军,尽快施行募兵之法,这样地军心士气今后一旦有战事,仍然会不堪一击。”他见蜀王要说话。忙抢着道:“还有,以现银折税赋徭役,彻底摒弃实物税和每家承担的徭役,可以解放工匠、解放土地对农民的束缚,为商业和大作坊业提供方便。王爷津津乐道于昔年但凡有所举动全国上下为之响应的盛况,想起来那地确是一番热闹场面,看的人热血沸腾。”“不过……”,杨凌苦笑一声:“户户村村挖窑支炉,烧砖烧瓦送南京。这重复的费用得多少?运资人力得多少?其中所耗哪怕只拿出十分之一来,在南京城附近建几处大型烧砖作坊,是不是更快速、更省钱呢?”蜀王闻言不禁哑然。他顿了一顿,怒道:“你这是急功近利,图一时所得,却坏了朝廷根本,使百姓趋利、人心不齐,早晚要出大乱子!罢了,本王看你是个可塑之材,这才好言相劝,你却执迷不悟。朝廷大事。本王不能干予,可是只要本王在世一天,这巴蜀之地就由不得你胡来,我可不能让你毁了这世外桃源,一方净土!”******蜀王“净土”两字刚刚出口,外边便有人高喊道:“有刺客,有刺客!小心戒备,保护王爷!?

    ...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