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大反攻的号角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

    武王复出!

    武王其实并没有重病,而是前往秦国的祖先发源地天水河谷,祭祀建立起秦国的列代君王、先贤。

    这个官方的说法,虽然让一些智慧聪明的人不太相信,但对于大多数的秦国百姓来说,却是最能被接受的。

    这些天来,匈奴人在河套的残暴让一个个血性的秦人怒发冲冠,让那些归附到秦国不久的关东郡县新秦人愤慨。随着新秦统治的日益稳固,新秦人对秦国的归属感也在一天天增强,有越来越多的关东人氏认为:七国内战,那是兄弟之间的争斗;与匈奴人的战事,则是两个民族之间的搏杀。

    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把匈奴人赶出去,然后秦国大军长驱直入,进入漠北,扫荡匈奴王庭,彻底解决这个困扰中原民族多年的患疥。

    十月一日。

    李原在长安誓师,来自秦国各地的精锐之师聚集一处,为了应对这次匈奴人的大举来犯,秦国中央朝廷除了号令边境线一带的各支部队就在向战事激烈的地方靠拢外,还从秦国腹地除江东以外的各地征发兵卒,加入征讨大军。

    将领方面,王尚、钟离昧分别成为李原的左右手,谋士方面,李左车、娄敬均被李原招入到帐下,而一直渴望能够上阵杀敌的独眼猛将曹信,则被任命为先锋将,这一命令也让曹信足足兴奋了好几天。

    除了曹信之外,许多年轻的秦军将校也有一大批加入到了出征的序列之中,这里面的不少人就是当年随同李原从关中各地撤退到雍歧的少年,而在这些年轻人中,最为出色的一位就是现在河西独挡一面的秦将甘勇。

    甘勇的频频重用,让如他一样的年轻人感到欢欣鼓舞,他们缅怀着昔日蒙氏大军的荣光,他们渴望着如先辈们一样。抵御外虏,抗击敌寇,成为保家卫国的英雄。

    大军北进!

    一路受到关中各城、九原郡各处军民的夹道欢迎,李原的旗帜所到之处,大秦百姓欢声雷动,五万将卒士气高涨,誓与匈奴人血战到底。

    ——。

    好消息总是接踵而来!

    就在秦国大军出征之际。来自西域的战报由快马飞骑报来,在遥远的西域以西的地方,一路追击大月氏的秦骑与乌孙两军联合,终于在阿尔泰山的北麓将四处逃窜,又走投无路的大月氏王围歼。

    大月氏王在绝望之下,向秦与乌孙联军投降。结果被乌孙王猎骄靡一刀斩落人头。在挣扎着一次次西迁求生之后,大月氏终于消失于历史长河。

    乌孙与月氏。

    双方恩怨纠缠三百余年,从两个部落在河西走廊祁连山脚下相互攻伐开始,再到乌孙西迁天山一带,大月氏随着又跟着将乌孙人赶到伊犁河谷,这中间的过程讲述起来只是干巴巴的文字,而真实的过程却伴随着乌孙人的血泪。

    面对夺去家园的仇人。大月氏人屈辱的向匈奴人跪下了双膝,并甘心情愿的成为匈奴人进军西域的帮手。乌孙人则选择了与秦国联合,奋起反抗大月氏这个敌人,在这方面,乌孙王猎骄靡的见识明显要胜过大月氏王很多。这也是他会青史留名,而大月氏除了一个族群的名字外,连首领是谁都不可考的原因。

    大月氏在西域的地盘,随即被乌孙、西域各国瓜分。秦国只是在姑师一城驻扎了一千五百余名步卒,以示存在,秦将季心成为了这支小部队的统领,同时,他也自然而然的成为姑师城的实际统治者。

    姑师秦军的存在,也昭告生活在西域的各部,秦军随时会卷土重来。他们要是想长久的占据天山南北,就必须将秦国视为依靠。

    一城为一国。

    这是西域小国林立的现状,季心在无意之间,赫然成为了西游记里面唐僧西天取经时的小国国王。

    当然。这样的国王,并不是季心想要的。

    不止是他,就连已是西域联军统帅的李仲翔都在给李原的军情奏报中,对自己不得不率领一支杂牌军队而感到不满。

    得到大月氏覆亡的消息后,如楼兰、疏勒这些有野心、有想法的西域城邦大国,一个个喜出望外,他们纷纷派出使者,与李仲翔这个熟人联系,以其抢在其他国家之前,先一步将触角伸向天山以北。

    天山以南,以沙漠绿洲为主,绿洲上的人口和规模都会受到限制,而在北方的草原上,天高海阔牧草肥美,正好可以提供人口增长所需的物质条件。

    结束西域战事之后,征战异邦的秦骑军开始返回,接下来西域一带的守卫任务,就转交到李仲翔率领的各国联军方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下一页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