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董其昌,阮大铖,史可法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待为东阁大学士。入清后,他降清,清授予他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王铎由明朝旧臣变为清廷新贵,在以气节自持的明代遗民眼中是被鄙夷的贰臣,因此,他始终抑郁不乐。入清之后,王铎做了8年的官,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乾隆帝时,朝廷借敕编《四库全书》之际,查毁了王铎的全部书刊,并将王铎列入《贰臣传》。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王铎因他在明亡之后降清,在气节上颇多可疵之处,故许多人对他的人品常有微词。但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王铎善于画山水和梅阑竹石,他的画主要继承了五代的靳浩和关同的风格,王铎的作品丘壑高峻,气势雄伟。同时他也吸收董源和王维的画法,主要以水墨晕染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显得厚实雄伟,生机勃勃。他的山水画景色比较写实,山石的造型方峻,勾皴相间,他的山水画是以元人的笔墨技法画出了宋人味道。王铎的人物画极少见,而且画法比较简略,写意。

    王铎,1592年生,1652年逝世,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书家。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明天启进士,累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清,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安。工真、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梁评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健,全以力胜。”清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具“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当时书坛流行董其昌书风,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于时风中另树一帜。近世对日本国书风有极大影响。存世书迹较多,刻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清史稿》卷七十九有传。《王维五言诗卷》,书于崇桢十六年(1643),绫本,楷书、草书。凡32行,其中楷书13行,草书19行,每行字数不一。纵21厘米,横165.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在书法上王铎是一位各体皆能、风格多样的书法全才。无论是伟岸遒劲的大楷、高古朴厚的小楷书,还是他那飞腾跳踯的行草书,在晚明书坛上都应说是一流的。正书在王铎作品中不多见,源于唐人而能自出胸襟。此诗卷前半部分,无论是字的大小、结体、字画、字距,皆给人一种奇特的感受。诗卷后半部分的行草在王铎作品中则不乏见,章法变化丰富,行笔能纵能敛,整体感强,结体欹正莫测,点画错综复杂,线条枯实互应,故其成就被人给予很高评价。

    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他字玄宰,一字元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人称“董华亭”。万历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华亭(上海松江)人。一作上海人(上海在唐为华亭县地,清属松江府。华亭、云间、松江、上海、娄县俱为一地)。

    董其昌少年时即负盛名,家中富有,好书画,并以书法名垂海内。神宗万历十七年中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曾做太子太保等职。精鉴赏,富收藏。既是画家、书法家,又兼美术评论家。著书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平生对书画理论见解相当丰富,竭力推崇和提倡“文人画”的“士气”。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董其昌才溢文敏。在当时书法上就有“邢张米董”之称,即把他与临沂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米钟并列;绘画上有南董北米之说。他与莫是龙、陈继儒提倡“南北宗”之说,即把“院体”山水画与“文人画”人为地分为南北两派。

    董其昌是明代大家,绘画上,他专长于画山水,宗法董源、巨然、高克恭、黄公望、倪瓒等,尤其看重黄公望,他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这种面貌的作品比较常见;另一种则是青绿设色,时有出以没骨,比较少见。他十分注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题材变化较少,但在笔和墨的运用上,有独特的造诣。他的绘画作品,经常是临仿宋元名家的画法,并在题识中加以标榜,虽然处处讲摹古,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够脱窠臼,自成风格,其画法特点,在师承古代名家的基础上,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会于绘画的皴、擦、点划之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树石、烟云流润,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他的画风在当时声望显著,成为“华亭派”的首领。

    董其昌在书法上也有杰出的成就。他的书法广泛临学古人,融会变化,尤其擅长行、楷书。早年他从颜真卿入手,后改学虞世南。他认为唐书不如魏、晋,于是又学钟繇、王羲之,兼吸取李邕、徐浩、杨凝式、米芾等各家之长,晚年仍归入颜真卿。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他作书与作画都以生拙取胜。他的书法影响深远,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书为宗法。

    董其昌一生极为勤勉,又享高寿,所以创作了极多的书画作品,流传至今的也很多,其中已定论为真迹的收藏在故宫、上海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处。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董其昌作品最多,绘画方面较著名的有:《高逸图》轴,作于63岁,略仿倪、黄、笔墨丽秀是中晚年佳作;《关山雪霁图》卷,作于81岁,是老年的用力之作,根据卷末自题,此卷是从关仝的《关山雪霁图》原幅改写而成。藏于故宫的著名书法作品有:《月赋》卷,作于47岁,取法唐晋,笔画秀娟,是早年小楷书精心之作;《东方先生画赞碑》,作于50岁,所作楷书,师法颜真卿,字体规整,行气疏朗,是中年时期楷书代表性杰作;《三世浩命》卷,作于71岁,楷书、师法颜真卿,结体端正,法度严谨;《岳阳楼记》卷,作于54岁,大行书,师法颜真卿、李兆海。运笔中锋直下,转折流畅,反映了中年时期行书面貌。《路马湖记》卷,代表晚年行书之作。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代表作有:山水画《江干三树图》、《秋兴八景》大画册(为董其昌一生之精心杰作,与此同样还有一本大画册,已流往海外);北京市文物商店藏有一件书法作品《金沙帖》;南京博物院藏有书法作品《松江府制浩》,吉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著名山水画《昼锦堂图》卷。

    董其昌作品比较珍贵,但在流传过程中赝品不断充进去,至今已难见精品,可说赝品充斥市场,尤其是民间收藏,即使不是赝品,也是小幅泛泛之作。海外艺术市场董其昌作品较多,欧美收藏家喜欢他的书画,但由于难辨真假,所以不敢轻易出大价购买。反之,一旦能确认确是真品,则不惜重金,以购到手为目的。1989年6月纽约拍卖过一幅他的《婉娈草堂图》被专家认可,价格一下子被抬了上去,高达165万美元,成为当时仅次于《元人秋猎图卷》的第二幅价格最高的中国古代书画,此图之所以能为专家认可,主要是一些典籍中曾记载过这幅画,此画曾为王鸿绪、安仪周、乾隆收藏,著录于《平生壮观》、《墨缘汇观》、《石渠宝籍三编》。这幅山水画,笔墨韵厚重,皴法细密,气韵雄浑,代表了董其昌文人画的最高成就,画面空白处则填满了各名家题跋,是难得的精品、真品。以后,纽约市场一直没出现过这么好的精品作品,因此价格也一直没上去,1990年共见到5幅作品出售,第一幅是《行书》二十七开册,售价为1.65万美元;第二幅是《行书》手卷,8800美元;第三幅是《山水》立轴,仅卖到3850美元;第四幅是《尺牍》十一开册页,售价1.4万美元;第五幅是《九峰雪霁图》绢本手卷,卖到1.5万美元。作品辨伪董其昌作品流传多,其重要原因是生前有许多人为其代笔,这比一般的仿制要难予分辨。启功先生专写一文《董其昌书画代笔人考》,详加考证。据现代学者研究,书法的主要代笔人最著名的是吴易,作画的代笔有赵左、僧珂雪、沈士充、吴振、赵问、叶有年、杨继鹏等。董其昌的代笔画,大多是自己落款盖章。水平较高的代笔之作大多出于赵左、沈士充之手。

    阮大铖(约1587~约1646)中国明末戏曲家。安徽怀宁人。字集之,号圆海、石巢、百子山樵。天启间官给事中,依附阉官魏忠贤,为人奸诈猾贼,嗜权罔利,时人称之为小人中之小人。崇祯二年(1629),魏党事败,他名列逆案被罢官,避居南京,招纳游侠,谈兵说剑,但崇祯一朝终未得仕。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明亡。同年五月,福王在南京即帝位,马士英执政,阮大铖得其荐举,被起用为兵部右侍郎,不久晋为兵部尚书。他索贿敛财,镇压异己,对东林、复社诸人立意报复,大兴党狱。顺治三年(1646)六月,清军渡钱塘,阮大铖率先剃发降清。清授其内院职衔。他感激涕零,自请为前驱,破金华后随清兵入闽,过仙霞岭时因病发死于道旁。一说阮大铖闻马士英被杀,自投崖下死,被戮尸。阮大铖品格卑劣,为士林所不齿。但他颇有才华,尤善词曲。所作传奇戏曲有《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忠孝环》、《桃花笑》、《井中盟》、《狮子赚》、《赐恩环》、《老门生》等10种,前4种今存,合称《石巢传奇四种》。诗文有《咏怀堂全集》。

    明末时人阮大铖(1578—1646)字集之,号园海,又号石巢。安徽怀宁人氏。万历丙辰科中会试,天启初,由行人擢给事中,不久因居忧还里。阮大铖曾经列籍东林,为高攀龙弟子,同乡左光斗是一位谠直敢言的御史,也是大铖倚以自重的朋友。天启四年春甲子,吏部都给事中出缺,左光斗通知大铖来京递补。而赵南星、高攀龙、杨涟等以察典近,大铖轻躁不可任,准备改用他人。大铖至北京,使补工科,因此心怀怨恨。于是暗中结交宦官进行活动。吏部不得已,重新任用大铖为吏部都给事中,遂得偿心愿。

    大铖自此投靠魏忠贤,与一班阉党结为死友,造《百官图》,以献媚于魏忠贤。因为畏惧东林党人的口诛笔伐,上任未及一月便自请归里。大铖回到故乡怀宁,难免心有不平,私下谓亲朋曰:“我犹善归,未知左氏何如耳。”已而杨涟、左光斗诸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捕入狱死,大铖不免面有得意之色。不久又被召至京城,为太常少卿。再次进京为官,大铖似乎预感到危机即将来临,与阉党的来往总是非常地小心。甚至每一次去拜见魏忠贤,都要以重金贿赂忠贤的门卫,要还其投递的名刺。仅过数月,便又侦知大事不妙,复上书乞归。崇祯改元,忠贤既诛。大铖准备了两本不同的奏章,一起送至北京的朋友杨维垣处。其一专劾崔、魏之阉党。其二“以七年合算为言,谓天启四年以后,乱政者忠贤,而翼以呈秀,四年以前,乱政者王安,而翼以东林”。把天启一朝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对东林和阉党各打五十大板。如此手段既为前史之未有,确实不枉史称有机敏贼猾之誉。崇祯元年,大铖三上京华,任光禄卿。可惜仅过数月,御史毛羽健劾其党邪,不久被罢官,又重回故里。明年更是被钦定为通番逆案,论赎徒为民。从此终庄烈帝世,废斥十七年,郁郁而不得志。

    既然无官一身轻,大铖于是游山玩水,作诗,娶妾,拍曲,演戏,也结交了不少东林名士,俨然晚明士绅的风雅生活。其实阮大铖天生不甘寂寞,暗地里一直心存投机钻营之心。针对阮大铖准备卷土重来的阴谋。崇祯十一年七月,复社人士会集南京,起草《留都(南京)防乱公揭》。作为明末的一个重大政治事件,签名者多达一百四十余人。这篇檄文揭露阮大铖作为阉党余孽,迫害东林党的罪行;表达了复社志士为国除奸的决心。由于一时声势浩大,吓的阮大铖偷偷跑到南京城外的牛首山,在那里闭门谢客隐居了五六年。公元1643年周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下一页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