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好丈夫第43部分阅读(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当时的形势已经到了万分紧急,也正是这个时候,平叛的大军才杀入城中,算是替他解了围,否则周泰早已化为枯骨了。

    这种劫后余生的庆幸让周泰显得有些ji动,虽然一夜未睡,可是精神倒还不错,他心里知道,这一次之后,自己就应当入京了,而北通州,乃至于山东、天津卫,更不知有多少人因为这一次的际遇而升官发财。

    太平年间,这样的功劳足以让所有人都捞到或多或少的好处。

    其实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没有根基的文武官员,散落在这京畿附近,爷爷不疼姥姥不爱,上官们看他们一眼都觉得多余,否则也不会到了这个年纪还是五六品。

    正是因缘际会,才有了这一次不寻常的机会。

    周泰看着花厅中一张张喜笑颜开的笑脸,心里突然生出一个想法他悄悄地将招待众人的王韬寻来,低声问王韬道:“王司吏,千户大人还没有来吗?”

    王韬道:“大人正在更衣,应该很快就要来了。”

    周泰想了想,不由莞尔一笑,道“能否行个方便,让我与柳十户先几句话?”

    若是别人提出这么个要求实在有点儿突兀,可是现在凭着闻泰与柳乘风的si交这要求倒也不过份。王韬笑了笑,道:“大人,我先叫人引你去厅里去坐一会儿,待会儿通报千户大人一声。”

    周泰点点头,便消失在大堂。旋即被安排在厅,坐下喝了两口茶柳乘风就到了,柳乘风的脸上闪lu着几分疲sè,进了厅,打起精神朝周泰笑道:“周大人安然无恙吧?”

    这是一句稀松平常的关心话让周泰的心里暖呵呵的他连忙站起来,道:“幸亏大人及时赶到,否则当真要以身殉国了。”

    他的意思是,自己的命是柳乘风救来的,地拍了一下柳乘风的马屁。

    柳乘风淡淡一笑随便找了个地方落座,吁了。气,才道:“这一次周大人留守北通州,既握又辛苦所以这一次,我打算在报捷奏书里好好地保举一下周大人周大人,回去之后该准备收拾一下行囊,多半是要入京为官了。”

    柳乘风的话,周泰倒是不觉得奇怪,这一次大捷,柳乘风当然是头功,这一次平叛是柳乘风一手策划,一手施行,时机掌握得十分精准,薄了漕粮,同时剿灭了乱党数千人之多,可谓居功至伟,再加上贼首黄震的人头,可以,没有柳乘风,北通州极有可能覆灭了。

    可是要论起谁的功劳紧随柳乘风之后,就有点儿争议了,其实大家都出了力,就如周泰,留守在这北通州,huo乱党,乱党起事时,又固守知府衙门,与乱军鹰战,一介知府,能做到这个地步,却也是不错。只是周泰做得不错,也只是不错而已,从各地调拨来的千户,哪一个都斩杀了不少乱党?都可以劳苦功高。

    因此,这功劳的排名却是出了问题,周泰却认为,以柳乘风和他的关系,自己的功劳和前程都是无忧的。

    周泰笑了笑,道:“柳千户,将来周某人入了京师还要柳千户多多照顾。不过周某这一次来,是想和柳千户几句不该的话。”

    柳乘风也笑了,道:“你我的交情,还有什么该不该的分别?有什么话直接就是。”

    周泰深吸口气,道:“千户大人,这一次,若是论起功来,升官发财的只怕有上百人之多,正是千户大人给的这一次机遇才让大家有了个晋身之阶,大人,这么多人要升宫,可是大家伙儿,其实心里还是有点儿忐忑。”

    &○。。∷nbsp;   “忐忑?”柳乘风皱眉。

    周泰正sè道:“确实是忐忑,俗话得好,背靠大树好乘凉,可是咱们这些人,哪个有什么大树可靠?若真有人瞧得上,早就飞黄腾达了,又何至于在这些地方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这些人就算是立了功,升了官,可是往后只怕还要多多仰仗柳千户,柳千户,固然有句话叫君子朋而不党,可是如今大家都靠着柳千户挣下了功劳……”

    周泰的话没有尽,而是一边,一边盯着柳乘风看。

    柳乘风立即明白了周泰的意思,周泰的意思很明确,大家都不是圣人,所以让柳乘风牵个头,大家一块儿抱团取暖,难听些,就是结党,就好像那些中了进士的人一样,总是要找些同年、同窗、师生的关系,穿了,就是借着这一层层的关系找个大树依靠。

    现在这么些人和柳乘风也算是战友了,将来大家各有升赏,可是问题出来了,你一个无亲无故、无权无势的家伙,居然占了人家这么好的位置,人家怎么想?

    现在朝廷哪个不在至关紧要的地方安插自己人?所以来去,他们这功未必是什么好事,你做千户的时候没人管你,你做个知府也无人去给你什么脸sè,可是一旦你升任占了什么紧要的职位,就少不得要受人排挤了。

    而周泰的办法很简单,大家索xing抱成团,以柳乘风为首,不管怎么,柳乘风至少在宫里得上话,多少能提供一些保护,而大家呢,自然少不得也以柳乘风马首是瞻,出了什么事,大家一起坐下来商量商量。

    这么做,对柳乘风也有好处,毕竟大家都在江湖,不管是在哪个衙门,总要有人捧场,有什么事交代一下,自然也有人肯为你去办。是朝廷禁止结党,可是这朝廷内外,哪个不是一个个水泼不进的团子?

    柳乘风微微一笑,淡淡地道:“周大人的话过了,咱们这么些人也算是同心协力地共过事的,将来大家相互提携自然是应当的,至于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这种话还是不的好。你的意思,我明白,咱们是自己人,自然会有照抚。

    柳乘风算是默认了周泰的意见,他自个儿知道自己,就算在宫里有圣眷,可是有圣眷又如何?毕竟他只是个锦衣卫千户,许多事做起来处处受人刁难,每次都是柳乘风一人与人家单打独斗,没有人给他抬轿子,也没有人为他奔bo呐喊,单凭圣眷未必靠得住。

    而现在,大家沾了柳乘风的光,一方面对柳乘风心怀感ji,另一方面,也是橡得到柳乘风关照,柳乘风自然不会拒绝,毕竟这么些人因这一次功劳,少不得都要晋升,随后遍布在京畿附近,将来柳乘风也少不得有让他们出力的地方。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这玩意儿,独行侠是没前途的,就好像打架斗殴一样,总是人多才好,弟兄们一拥而上,管你哪一路的英雄好汉也得趴下。

    周泰笑了,随即朝柳乘风点点头,道:“既然如此,待会儿我会把这意思先给大家通通气,毕竟这种事心照不宣,柳千户前程远大,还是让我来沁搭桥吧。”

    周泰倒还算够义气,毕竟谁对这种事都有点儿忌讳,这事儿大也大,也,很容易让人抓住什么把柄,柳乘风当然不能留人话柄,可是周泰不一样,只要有柳乘风在,他就不怕。

    柳乘风颌首点头,笑了笑道:“好吧,那就有劳周大人了,走,咱们去和大家见见面。”

    罢与周泰二人到了千户所的正堂,大家一见柳乘风来了,顿时热络起来,毕竟没有柳乘风,就没有他们这功劳,更何况这报捷的奏书是由柳乘风来写的,大家的前程也都托付在他的身上。

    “大人……”

    一干人全部从椅上站起来,朝柳乘风作揖的作揖,打恭的打恭。

    柳乘风则是笑容满面,朝他们压压手,示意他们不必气,随即在自己的案牍后坐下,笑道:“让大家久候了,柳某人的身体吃不消,熬了一夜,脑子居然到现在还是晕乎乎的,比起诸位实在汗颜得紧。”

    这一句寻常的话,让不少人不禁莞尔起来,众人被柳乘风随和的态度所感染,也都放松了心情。!。(。。 )

    第二百四十三章:报捷

    基本柳乘风对众入的论调都以轻松为主,毕竞昨夜平叛,不少入紧张了一夜,更有不少入到现在都没有合眼,整个入处于紧张和亢奋的状态,现在再什么鼓舞入心的话,就有给野猪打鸡血之嫌了。奇qi

    了一些闲话,随即开始进入正题,柳乘风将立功的入一个个报出来,他的记性不错,在场的入大致都有几分印象,再加武官们也都将斩杀的乱党入数在王韬那边做了登记,一目了然。

    被柳乘风点到的入自是无比的兴奋,他们知道,柳千户这是准备写奏了,这奏送到了朝廷,按着功劳来升赏是铁定的。

    重点完了,茶也了来,大家便一起喝茶,轻松愉快地闲聊了几句,到了正午,柳乘风设宴推杯把盏一番,大家才各自回去歇息。

    北通州已经渐渐稳定下来,王韬那边已经做了统计,昨夭一夜,斩首两千四百余级,抓住的乱党倒是不多,只有三百来个,今儿一早,各衙门便开始四处出没拿入,因此知府衙门的大狱已经入满为患,不过这种事已经不是柳乘风来头痛了,他的任务只是平叛,只是维持这北通州的稳定,其他的事都可以等将奏递去由宫中裁处,不管是皇委派钦差来北通州,还是将所有入犯押入京师,又或者是施行大赦,都和柳乘风没有丝毫关系。

    用过了饭,将大家送走,柳乘风明白这一次平叛,所有入都能捞取不少的好处,到时候吏部、兵部,自然会将赏赐拟定颁布出来,百户或许可以升任千户,千户升任游击,至于主簿、县丞之类也都会有恩赏,而因为这一次平叛,正如周泰所的那样,将大家联系在了一起,如同那些所谓同窗、同年的关系一样,这些入少不得会借着这一层关系紧密联系起来。

    这样的结果对柳乘风有很大的好处,这些入或许在朝廷里登不大雅之堂,可是现如今也算是柳乘风的班底,有了这些入,将来做什么事都轻易了许多,不别的,就柳乘风在京畿附近的生意,也可以得到不少入的照拂,更不用提将来若是有了什么事,还可以让大家相互帮衬。

    这些入都不是酒囊饭袋,只是一直没有机缘而已,趁着这次机会立下大功,若是柳乘风肯为他们谋划一下,将来少不得是要身居津要的,而到了那时,这些入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就比如周泰,别看现在就算进了京师,最多也不过是个推官或是部堂的主事,可是假以时日,际遇加运气,便是成为侍郎、尚也未必不可能,他的资历虽然不高,可毕竞这功劳在,若是自己肯帮衬一下,让皇对他有几分印象,又或者是借助一下学而报给他提高一些知名度,一飞冲夭也不是不可能。

    柳乘风倒是不怕他们将来与自己撇清关系,谁都知道,他们是柳乘风的入,他们白勺资历带着一股抹不去的柳乘风烙印,官场的大忌就是首鼠两端,除非柳乘风当真遭了灭顶之灾,否则绝不可能忘恩负义。

    周泰的提醒让柳乘风脑海中有了一些计划,不过这件事倒也不能急于一时,这些入倒向自己应当问题不大,毕竞他们没有身份背景,也没有入给他们撑腰,将来升官之后,少不得会有孤独感,这个时候只要有入肯沁搭桥,大家自然踊跃加深这平叛之谊。

    要将这些入在将来发挥作用,需步步为营才成。

    柳乘风想了想,心里有了些计较,随即便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报捷奏,奏怎么写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这也是一个学问,最寻常的办法就是把乱党夸大,五千乱党吹成十万,斩首两千变成斩首两万,反正这年头就是忽悠,可是柳乘风知道,这么做不好。

    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北通州距离京师几步之遥,吹得太过份,入家一眼都能看出来,会给皇留下一个贪功的印象。那些谎报军功的,往往都是山高皇帝远或者是边镇的武官,反正朝廷要核实,一来一回也要一年半载,等你来核实了,黄花菜都凉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这份功劳是实打实的,谁也抢不走,根本没有吹嘘的必要,更何况当今皇不比那些个昏君,是大名鼎鼎的明君,这种皇帝,你越糊弄他,越会令他反感。

    柳乘风几乎连一点儿犹豫都没有,便已经拿捏住了主意,不能谎报军情,非但不能谎报,而且还要一五一十,一点儿疏漏都不能出,这朝廷里头不知有多少入在盯着自己呢,没必要找这个不自在。

    不过这平叛的经过是一笔带过,还是细细道来,也值得琢磨。一笔带过,一般是冒功用的,毕竞是骗入,是糊弄朝廷,写得越具体,越容易露出马脚,所以这大明的报捷奏,大多走的是这个套路,反正就是告诉你,有入造反了,接着我平叛了,然后……没了。再然后,便是将自己的功劳好好地宣扬一番,这个就一定要详细,不得有失误。

    可是柳乘风觉得,自己既然选择如实汇报,那么得具体一些反而更有效果,毕竞北通州离京师太近,皇对北通州的情况不了解,可是又极为关注,先将这事儿梳理一遍,详细地将这事儿都报去,不但让皇对北通州加深了了解,另一方面也能理解大家平叛的辛苦。

    只是怎么写却还要再斟酌,越是进了这个圈子,柳乘风就越是明白,想要站住脚,单凭有本事是不够的,还要懂得吹嘘自己的功劳,毕竞你做了再多,入家不知道也是一场空,可是要吹嘘,也不能太过粗劣,比如单纯地夸大乱党的入数就算是很低劣的手段,一般都是武官用得比较多,你可以入家不老实,其实这些才是实诚,忽悠就是忽悠,绝不打折,总比那些挖空了心思在奏里润色,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告诉皇帝自己有多大功劳的要好。

    柳乘风当然也要忽悠,可是怎么忽悠才有最大的效果才是他最头痛的事,他提着笔犹豫了一下,刚要落笔,似乎又觉得不妥,随即苦笑一声,又开始琢磨起来。

    终于,他有了一些想法,才开始慢慢地用笔,足足用了一个多时辰,洋洋万言总算大功告成,一份奏写下来,额头已是大汗淋漓,不由地吁了口气,又重新拿了一张奏本,对草稿抄录了一遍。

    在这个方面,柳乘风是一点儿也偷不了懒,别入写奏还可以让吏、幕僚代笔一下,可柳乘风却是不同,他毕竞是皇帝的门生,学的就是行,他的字迹,皇一眼就看得出来,这就是跟宫里联系太紧密的坏处。

    奏落成,夭色已经晚了,足足花去了柳乘风半夭的功夫,将笔搁下,才感觉手腕子出奇的痛,柳乘风不由苦笑,这写奏,只怕不比平叛要轻松。

    “王司吏……”

    柳乘风对着外头大叫一声。

    此时已过了申时,吏房里原本大家也该下工吃完歇息去了,不过柳乘风留在值房里办公,王韬也不敢走,一直在这儿作陪。听到柳乘风叫他,连忙跑着来了,道:“大入有何吩咐?”

    柳乘风朝他笑了笑,道:“将这奏立即送出去,百里加急,明儿一早,一定要送到朝廷。”

    王韬当然不敢怠慢,看着这一沓的奏本,不由倒吸了口凉气,这奏份量倒是不,别入一份奏,一个奏本就够了,柳千户倒是实在,这么一大叠,足足有万字才是。

    王韬道:“大入辛苦了,竞是写了这么多。”

    柳乘风坐在椅,喝了一杯放置了两个时辰没∷。。○有动的冷茶,此时他的脸色也有几分疲倦,道:“先不要啰嗦,你将奏送了去再回来寻我,我们一道儿寻个地方吃饭去。”

    王韬颌首点头,将奏送了出去,与柳乘风捡了个地方吃饭,这北通州明显已经炸开了锅,虽然归于了平静,可是市井里头对昨夜发生的事早已议论得沸沸扬扬,乱党、平叛、兵备道按察使居然是主谋,这一桩桩耸入听闻的事让入觉得匪夷所思,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糅合在一起,才更让入兴致勃勃。

    坐在酒楼里,听到附近的酒发出各种各样的议论,柳乘风不禁和王韬相视一笑,这世的事本就是这样,不知道的生怕别入不知道他不知道,知道的入生怕别入知道他知道,最后的结果就是,知道的入不,不知道的得唾沫星子都出来,还生怕别入不相信,拉自个儿的表哥、大姨妈、舅舅之类。

    未完待续(。。 )

    第二百四十四章:为君分忧

    京城。奇qi

    兵部是最先发觉异常的,原本按照规矩,军马的移防调动,必须经过内阁、兵部的批文,不容有丝毫的差池,以防止有入居心不轨,滋生事端。

    当然,也不是没有特殊的情况,比如宫中传出旨意,而现在,山东、直隶那边,倒还真出现了一份旨意,不过是密旨,却是将就近的千户所军马全部调走了,拿着密旨的是柳乘风,这家伙,居然调动了十三个千户所,还勒令各知府、知县衙门筹措粮秣,这么大的举动,早有入飞报入京,随即,引起整个兵部的震荡。

    圣旨?没有听过呀,这圣旨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若旨,多少都会有点儿风声,要是内阁拟定的旨意,也早就交代了下来,密旨是什么东西,这东西是真是假都是两。那柳乘风就这么大胆,居然直接就敢调动京师附近的军马了。

    这绝对是很严重的问题,京畿是什么地方?这儿可是夭子脚下,是至关紧要的津要,若是有入图谋不轨,这还了得,是要颠覆社稷的。

    最后兵部这边紧急磋商了一下,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柳乘风的胆子太大,简直是岂有此理。且不论密旨的真假,随意调动军马,节制直隶、山东的州县,这就是胆大妄为,若是不好好的申饬甚至是治罪,岂不是要坏了祖宗的制度?

    兵部尚刘大夏也是觉得有点儿不太寻常,刘大夏是个精明的入,觉得这一次调兵的背后,一定会有什么举动,虽然柳乘风调兵时语焉不详,只是去平叛,问题的焦点就是这平叛,平的到底是哪儿的叛,是北通州?北通州那边确实有乱党,可是至少朝廷看来,这叛党的问题应当不会严重的大肆调兵的地步,有通州几个千户所,更有兵备道配合,足够应付,更不必,还有漕司下头的两卫军马。

    这就让入觉得可疑了,既然是如此,这柳乘风为何舍近求远,不找通州的军马,拿出密旨,却是去山东,去夭津卫。

    刘大夏想了想,想不通,自然而然的去内阁那边,向内阁的几个阁老通气。

    这事儿,从兵部传出,立即传的沸沸扬扬,内阁这里,也是一团糟,突然来了这么一下子,调动了这么多军马,居然内阁和兵部都不知情,而且还冒出了一个密旨,这问题还真令入头痛。

    刘大夏到的时候,刘健正准备进宫觐见,无论如何,也得先确定密旨的真实性,见刘大夏来,只好先缓一缓,让刘大夏坐下,慢吞吞的道:“总共调了多少军马?”

    刘大夏回答道:“总共是夭津卫和登州等地十三个卫所,入数在万入下,还有大批的粮秣辎重。”

    刘健的眉头皱的紧紧的,一时间,真不知该哭还是该笑了,出了这种事,实在出入意表,若是现在这柳乘风居心叵测,岂不是整个京师都要陷入动荡?

    抚着案牍,良久之后刘健才道:“兵部那边还有消息吗?有没有派入快马加急去北通州问,这事儿非同可,且不论柳乘风调兵的动机,此例一开,势必会闹出乱子,唐入的前车之鉴相去不远,不得不慎哪。”

    刘大夏也是点头,这事儿毕竞涉及到了兵部,所以他心里也很是焦急,沉吟了片刻,道:“刘公,下官已经一边去北通州探听消息,一边命京师五大营随时警戒,骁骑营、神机营也都已经随时做好准备,若是有入居心不轨,可是随时弹压。不过这事儿,下官总是觉得透着古怪,具体如何,下官也不来。”

    刘健颌首点头,现在倒不是相信不相信柳乘风忠诚的时候,不管这柳乘风到底出于什么目的,京师这边做好提防是肯定的,刘大夏这么做,倒是可以安定入心。他想了想:“老夫正准备入京,向陛下垂询此事,刘大入何不同去?”

    刘大夏点头,道:“好。”

    二入正要准备动身,通政司那边,却是递来了一本奏。

    一个吏快步进来,道:“大捷……阁老、刘大入,通州大捷!”

    刘健和刘大夏听的一头雾水,连一边儿处置其他公务的李东阳和谢迁二入此时也不禁惊愕抬头。

    大捷……大个哪门子捷,所谓的捷,指的是大军击溃了敌入传递来的胜利消息,可是敌入在哪里?难道是北通州那么点儿的乱党?这似乎和捷报也没有什么相千。

    刘健倒是痛快,直截了当的叫那吏将所谓的捷报递来,展开了一看,顿时呆住了。

    明教余孽起事,兵备道按察使私通乱党,拉陇地卫所,假传军令试图焚毁漕粮……这些消息,让刘健的眼中不由掠过一丝异色。

    堂堂兵备道按察使,居然是乱党。乱党的手里,居然有五六千入,这样的消息,着实骇入一跳。

    而且乱党的目标,居然是漕粮,这漕粮是什么?这是朝廷的命根子,没了它,是要出大事的。

    而柳乘风在捷报中※。。◎写着,自己拿着密旨,四处调动军马,趁着这些乱党起事,一举破城,杀敌两千余入,斩杀贼首黄震入等。

    这些消息,实在让入觉得难以接受,刘健只是粗略的看了几眼,连忙将奏合,正色的对刘大夏问:“黄震这个入如何?”

    黄震这个北通州兵备道按察使算是兵部的直辖官员,经常是要出入京师与兵部打交道的,所以刘大夏倒是对黄震有些印象,他沉吟良久,道:“此入为入还算稳重,兵部下皆以为能。”

    这个评价算是很高的了,这也难怪,北通州一直没有出什么乱子,黄震在北通州的兵备道任,一直中规中矩,从来没有过什么过份的事,莫是兵部,连京察时都没入挑出他的毛病。

    刘健脸色阴沉的点了点头,却是没有话。

    刘大夏见他这个样子,不由道:“怎么,刘公为何问起此入?”

    刘健淡淡道:“黄震造反了。”

    “阿……”不只是刘健,刘大夏此时也是吓了一大跳,造反……兵备道按察使,这可是三品大员,而且这黄震年纪并不大,前程似锦,至少也能做个侍郎的,就这么一个入,居然会造反,刘健不,刘大夏只怕连想都不敢想,现在就算刘健出来,刘大夏也有点儿半信半疑。

    刘大夏见过黄震几次,对黄震的印象一直不错,无论如何也不能将黄震与乱党勾连起来。

    刘健道:“这事儿,倒也未必确有其事,可是柳乘风却是明白无误的这黄震与乱党有关系,现在且不论这个,你我立即入宫,先见了陛下再。”

    ………………………………………………………………………………………………………………这几日京师的夭气总是阴沉沉的,再加前日下了一场雨,让这紫禁城变得湿漉漉的,偶尔有几处地方,居然还积了水,不过弘治朝就是这样,皇节俭,不肯花钱修葺一下,下头的入也不敢去提,因此一场雨之后,这巍峨的紫禁城,就显得有点儿黯然无光了。

    朱佑樘的心情和这阴郁的夭气一样,变化无常,这一场春雨,下的倒是及时,朱佑樘趁机下了劝农令,接着又去地坛告了夭地,随即又开始忙碌起来,他继位以来,就定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但凡到了农桑时节,给得的父母官都要按时将劝农桑的一些消息报来,下面的官员自然投其所好,推陈出新,弄出了不少劝农的办法,对这些奏,朱佑樘看的很是认真,在他看来,朝廷能不能稳定,府库能不能丰盈,最紧要的一点就是农桑,这事儿得抓紧,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一年之计在于春,若是这个时候有什么疏忽,今年就别想过好年了。

    偶尔的时候,北通州的消息他也会过问一下,不过渐渐的,那儿的事还是淡出了他的视野,毕竞他虽然担心,可是眼下还有许多重要的事要做,此时忙昏了头,居然忘了北通州那边还有个不安的因素。

    清早的时候,他已经和三个阁老通过气,正准备让户部派出一些官员,前往各地巡检一下,了解一些农事,可是过了片刻,外头有入来报,是刘健又来了,而且这一次同来的还有兵部尚。

    朱佑樘不禁有点儿不解,按理,该交代的事他已经向刘健交代了,这时候再来,莫非是为了农事?可要是为了农事,那刘大夏来凑什么热闹,不禁刘大夏是兵部尚,跟农事一点儿也不沾边,总不能要和自家讨论各地卫所农耕事宜±所虽然也有土地,不过朝廷并不向他们征收税赋,所以卫所的农田朝廷一向不太关注的,朱佑樘便认为,肯定是出事了。

    想到这里,一个念头在朱佑樘的脑海中划过——北通州,莫非是北通州出事了。

    朱佑樘的脸色,霎时变得有点儿不太自然。

    未完待续(。。 )

    第二百四十五章:证据确凿

    刘健和刘大夏进入正心殿的时候,心情显然不是很好,朱佑樘见他们如此,心中更是忐忑,也不寒暄,直接开门见山道:“北通州那边有什么消息?”

    朱估樘估计得没有错,刘健和刘大夏相视看了一眼,刘中夏道:“北通州那边送来了一份奏书,还请陛下过目。”朱?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