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第118部分阅读(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灰来阻挡高丽人的入侵,为自己争取时间来剿灭磨古斯,至于高丽人则等他们腾出手来后再收拾--契丹宫廷中也对女直人同样不放心,这样一个削弱女直人的机会,他们是不会放弃的!

    已经四十岁的颏里钵心中自然是明白契丹人在打什么主意,但是却没有任何办法。而颏里钵心中自然明白契丹人在打什么主意,但是却没有任何办法。而颏里钵对面的对手高丽人,在得知磨古斯与辽国大打出手后,便已经把目光转移到了它的北方--女直人的身上,高丽人还没有忘记统和二十八年(1011年),辽军大败高丽焚烧了国都开京,这个仇恨是高丽王族所不能够忘记的,他们现在也没有办法报复辽国,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来对付当年契丹人的帮凶女直人,况且女直人几十年间多次侵入高丽掠夺,给高丽带来了很深的灾难。

    现在高丽人手中拥有大宋的火器,自然要趁着辽国无暇东顾的机会报复女直,夺回鸭绿江以东的地。不过在熙宁六年春天的这场战斗中,一路高歌猛进的高丽兵却面临了灭顶之灾--在郭州城下,只是两天的功夫,两万高丽兵便被女直人消灭殆尽,北伐的高丽军受到重创不得不后退到兴化军固守。

    胜败乃兵家常事本不足道,但是让高丽人极为愤怒的是在郭州城战场上之所以让高丽人造成如此大损失的原因是因为女直人手中居然有大宋的火器!

    正文第四百零一章急流勇退

    更新时间:2007…12…520:22:18本章字数:5160

    再郭州城下女直大败高丽使得高丽对获得鸭绿江以东的秃顶终于暂时死心,不过最令他们感到愤怒和疑惑的便是为何女直人手中也有火器,高丽兵实力是远不如女直人的,在以往的战斗中比女直搞的正是因为郁闷手中有女直人从来都没有见过的火器。这一次女直人再郭州使用火器对高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女直人的部队主力一旦渡过鸭绿江使得高丽没有天险可守,高丽一边派遣使者和女直进行和谈,另外一边也是遣使往大宋,准备质问为何女直人手中也有火器。

    对于女直人的赔偿使得高丽再次严重失血,而女直也得到了相应满意的报酬,这笔钱大部分将会用来支付大宋卖给女直的火器和兵器。颏里钵当初只是想用这批武器来解决部落内部不稳的问题,没有想到当大宋火器运到的时候,他所面临最大的危机是高丽,这批武器用在高丽人身上也算是物有所值了。

    颏里钵在对大宋武器军售上还是颇令人赞赏的——大宋卖给他的武器都是象征性的付了一些财物,主要教育手段还是赊购和预期的许诺。颏里钵一句答应大宋,在整合好女直各部后将会对辽国发动进攻合力灭辽,他的要求就是时间。

    这在王静辉的眼中也是没有什么,磨古斯联军在契丹人在黄河展开大战,虽然不知道磨古斯联军如何,就冲着太慢所获得的黄金、白银和铜,大宋对他们所要求的火器和其他各种武器装备从来不做阻拦,看这样子本钱还是非常雄厚的。想对于契丹人,磨古斯支撑一年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而契丹人到现在也没有开始调动燕云大军,这让大宋高层非常恼火,除了加紧囤积作战物资之外,便是对京东东路的跨海登陆作战部队加紧训练,随时准备出手在辽国腹地进行登陆作战。

    如果不是王静辉不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大宋完全可以出兵燕云和磨古斯南北夹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这样做只是平白便宜了磨古斯。历史走到现在这一步,他反倒是不愿意看到辽国这么早灭亡了。有辽国再能够对阻卜人形成最有效的威慑,而大宋得到燕云则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北方安全——大宋立国之处国都选择很有问题。辽国掌控燕云十六州使得大宋与辽国的冲突之中只有再黄河以北进行一次次决战,若是失利则直接威胁到国家政权。现在给大宋的选择要么是迁都,要么便是夺了燕云十六州为自己谋取战略生存空间,大宋发展到了今天这一步自然是夺取燕云十六州的兴趣要远大于迁都。

    不过王静辉却是再做着两手准备——一个是积极为发动对辽作战而做准备;另外一个便是再大宋选取更好的位置——他不能肯定辽国之后会不会有其他草原游牧民族崛起对大宋造成威胁,如果要是只有金朝那养的水平有燕云十六州也就足够了,但是若出现后世元蒙那样的狠角色,说不定大宋再未来还要退回黄河甚至是长江以南,提前做好准备经营南方是非常有必要的。也算是为后人多留下一层保险。况且开发南方也是大宋一个基本国策了。

    当高丽使者坐船千辛万苦来到大宋的时候,一句距离郭州之战快两个月了。大宋对此的解释便是辽国和大宋一句达成了协议,大宋可以向辽国出售火器和其他武器装备。至于女直人手中的火器,大宋是绝对不会认账的,只是推脱契丹人买了火器送给谁使用不是大宋所能掌握的。

    高丽使者对大宋的解释也是无可奈何,他们没有大宋那样的情报系统,尽管高丽人也有一部分在几年前借着大宋发展海外贸易的时机来到了大宋。甚至有一些高丽人在大宋通过了科举考试被任命为大宋官员,但这钟战略层次的情报高丽人显然无法弄到手。不仅如此,高丽人对辽国内部情况能够摸得清的话,可以轻而易举推算出大宋支持女直人。这样虽然也不会拿大宋这么样,但也多少有些提防之心。

    高丽使者再得到大宋的回复之后,高丽使者除了对大宋皇帝转达了高丽王对大宋君臣的问候之后,便接着与大宋再火器等军火物资上给大宋军工下了一份大大的订单——高丽人对鸭绿江以东的土地已经是望眼欲穿。这一次的失败还不能让高丽人死心,他们还是会对女直人发动进攻的,这对大宋来说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大宋君臣对此已经看开了,即便女直人无法接阻卜人的班继续对辽国袭扰,大宋也不会有太大的负担,而且坐观高丽人和女直人相互征伐,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是符合大宋的战略目标的,况且两者之间还有很多的好处可得。

    与外界北方的征伐不断相比,大宋则是进入了发展积蓄阶段,大宋除了在新获得的西夏领土上新获得大批战马来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之外,还要投入巨资来打造它的全新军队——一支完全由火枪和火炮武装起来的热兵器部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完全应用热兵器作战的军队,对此王静辉和大宋君臣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这支完全由热兵器武装起来的军队是从各个禁军精锐中抽调出来所组成的,人数再两万人左右,除了一万三千人的火枪军外,还有五千骑兵和两千炮兵。火枪进装备所以的弓弩大刀等武器之外,还有王静辉提出的三眼火枪——设计距离更近只有四十步的有效杀伤距离,但是可以做到三连发,枪支大小有些像后世左轮手枪的放大版。

    装备了三眼火枪后大大增强了骑兵的近距离战斗力量,由于造价问题,每名骑兵装备了两只这样的三眼火枪,基本如此这样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也是非常强悍了。至于两千人的炮兵部队则装备了五十门火炮,与此相对是的开封城墙上足足装备了一百门火炮,能够做到这样的比例还是拜最近十年来大宋军队没有吃过败仗的富。十年的胜仗多少让大宋军队找回了很多自信。尤其是平复西夏更是让大宋君臣对战争至少没有什么畏惧的感觉了,出来以往的“强干弱枝”政策之外,再火炮应用对比上,能够给部队炮兵装备五十门火炮,这在十年前是很难想象的。

    大宋组建这支军队并不是摆着看的,这样一支军队仅仅最初的装备费用就一句超过了七百万贯,名副其实的“黄金军队”。好在“黄金军队”所使用的火枪训练成军并不是一件难事。火枪军的优势从训练成军上便显示出了它优于冷兵器的实力——火枪兵不需要勇冠三军,只有熟练掌握装弹、瞄准射击和清膛等基本动作基本上就算合格了。而且王静辉也采用了十八世纪欧洲军队的传统,使用大鼓来做火枪兵发射信号,以鼓手的敲鼓频率来控制火枪手的动作,这样做居然再训练的时候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人说‘生而知之’本来某是不信的,不过看到此等景象也不得不佩服他了!”文彦博看着武器试验场中进行操练的热兵器军队后,抚着胡子笑着对旁边的官员说道。

    “呵呵,有这等军队在。我大宋收复燕云指日可待!不过听说那个在加正准备收拾下江南呢。不知道皇上知道否?!”王安石说道。

    “他下不下江南并不重要。这也是他的习惯了。朝堂之上若论逃避的本事非此人莫属,圣上肯定是知道的,但是想必也不会太放在心上!”文彦博笑呵呵的看着王安石。

    在一旁的沈括能够和苏颂自然知道王安石和文彦博嘴中的“那个人”指的是王静辉,现在王静辉也确实正指挥家丁收拾物品准备到江南杭州,他留在汴都开封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倒不如下江南以求得一刻安宁。

    随着大宋实力发展越来越雄厚。王静辉思索着退隐的念头也就越来越强烈,况且大宋日后的发展还是要看南方。有钱是南方荒蛮之地都需要大宋进行开发,他也想着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湖广熟,天下足”的景象。以后世的标准来看现在的南方,相对于北方南方更有发展的潜力。对于后世游牧民族席卷天下的威势,王静辉心中还是有非常大的隐忧,不光是除以南北方发展平衡的需要,也是威力谋求给大宋建立一个南北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发挥更大的力量,王静辉也会把目光投向南方。

    “驸马天纵之才如此作为确实有些可惜了……”沈括轻声说道。尽管沈括现在也是炙手可热之人,从内廷传来消息,据说沈括很有可能被升为枢密副使,至于苏颂也有可能要升任兵部侍郎。毕竟现在苏颂的年龄比较大了,根据苏颂的履历他出任兵部侍郎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升任兵部尚书挂参知政事衔,这样退休也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尽管朝中有新党和旧党之分,但王静辉一系的标记也开始慢慢在朝堂上显山露水起来,抛去郭逵封人之外,想沈括和苏颂还有户部侍郎薛向之,这些人的身上明显打着“驸马”的印记。

    相信以后朝中打着“驸马系”的人会越来越多,现在也不过只是一个开端而已,因为大宋最大的华英书院和西湖书院都是王静辉的私产,这两所书院一南一北几乎成为两个大宋学术中心,凭借着令人艳羡的师资力量,天下英才无不向往,这使得两所书院在三年一度的“论才大典”上出尽风头。可以想象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遥远的将来,这些毕业于两大书院的学生在朝廷谋取了高位后,由于共同的出身难免会形成一个庞大是势力,这是现在新党和旧党都力所不及的!

    王静辉在关注着宋辽双方争霸的同时,也不能不对自己以后的归宿想好退路。他当初出巨资办学的最重要目的便是把自己的思想传给更多的人,让这个时代的人的思想更加活跃,眼光更加长远,相对于宋辽争霸,他更加看重以后大宋的走向——他毕竟不是长生不死之人。尽管自己的身体健康可以预见自己活的时间会比普通人更久一些,“立百世基业”这样狂妄的想法他是没有的,但是能够以自己的力量为这个民族多做一些事情,他是绝对不会放过的。

    这两年因为自己亲传弟子的事情他已经慢慢感觉到自己将会是学生最大的障碍,尽管他的学生对自己没有任何怨言,但王静辉培养出这些优秀的人才吧是放在自己家中消遣的,而是要为大宋的繁荣昌盛做事情的。

    让王静辉开始有退隐心情的还是因为欧阳修终于去世了。由于他的出现欧阳修比历史上多活上几年,但终究寿限已到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不过欧阳修最后这几年基本上成为大宋华英书院的一面旗帜,有这么一个人坐镇华英书院使得书院得以快速发展,此老在华英书院培养学生无数,依照王静辉的看法,欧阳修在政治上的成就远不如他在教育上的成就,看来自己成立华英书院并且把欧阳修请来这也是做对了。

    值得一提的是欧阳修死后由于韩琦、王静辉和富弼的干预,朝廷给欧阳修的定论是一个“文”字。这也使得欧阳修这一代名家避免了历史上因为新党某些小人的陷害。他不是王静辉所处后世的“欧阳文忠公”而是现在的“欧阳文公”。这样才能够配得上欧阳修这一代文豪的风范。同时在王静辉的主持下,在华英书院为欧阳修铸造了铜像,用这样的方式来表彰欧阳修的功绩,用以缅怀欧阳修,这样的做法几乎让所有人多为之称赞——显然在这个时代没有人能够质疑欧阳修在学术上的成就,这也使得旧党中一些对王静辉有看法的官员重新认识了一番这个年轻驸马。

    不能不说华英书院为欧阳修立铜像对朝廷施加了一定的影响,促使朝廷最后对欧阳修进行盖棺定论的评价。这也使得常轶等人的算盘落空。“欧阳修铜像事件”在大宋士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王静辉召集了华英书院和西湖书院的管理者和众多学术骨干。宣布了只要是在某一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的人,都可以在华英书院和西湖书院立铜像以做纪念和供后人缅怀,当然前提必须是这个人是在华英书院和西湖书院教学或是学习的人才可以。华英书院和西湖书院一脉相承,这样的决定在大宋士子之间引起了轰动,众多名流和学子对两大书院趋之若鹜,优秀人才的加入也更加奠定了两大书院在大宋的地位。

    看到自己办的书院能够蒸蒸日上是王静辉非常高兴的事情,但是因为因为自己的特殊地位使得自己越发坚定了退隐的念头,这也是防止一些人借此话题来构陷自己。现在皇帝赵顼身体健康,皇室对自己的信任也是非常良好,但是这些在王静辉的眼中并不可靠,还不如趁这个机会让自己慢慢淡出大宋政坛才是最好的选择,没有必要在走下坡路的时候再这么做,那样也无法取信于人——尤其是皇室的猜忌。

    对于王静辉的动静自然是瞒不过众人的眼睛的,大宋收复燕云十六州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在这点上大宋统治高层心中都很清楚。当他们看到王静辉的动作后,立刻反应过来是驸马想要退隐了,也许这一次恐怕是真的要退居幕后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大宋皇帝的梦想,赵顼明白王静辉是想在自己完成梦想之前安然身退,这也让皇帝赵顼心中有些兴趣索然。

    果然在熙宁六年二月,王静辉上书皇帝赵顼,请求能够携全家在杭州定居。尽管这本奏章并没有几个人知道,但在大宋统治高层之中还是引起了一场小风波,最后还是太上皇出面平息了众臣的言论,准许驸马南下定居杭州。

    王静辉在得到皇室首肯后心满意足,但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南下的时候,皇帝赵顼他送来了一个最不想见到也是最想见到了人——皇子赵煦。按照皇帝赵顼的想法,皇子赵煦要跟随在王静辉的身边接受其教导,这也是太上皇内定下来的,因为赵煦现在已经快七岁了,是到选老实的时候,由王静辉来担任太傅这一角色新旧两党没有一人反对。

    正文第四百零三章税法

    更新时间:2007…12…1619:42:40本章字数:5189

    赵煦聪明绝顶,智商和王静辉的那个天才学生李慎差不多,所以在功课上王静辉倒是没有费多大功夫,完全是赵煦学习用功所致。不过正如王静辉经常和赵煦说的那样,为政者光是熟读经史典籍还是不够的,那样和一个死读书的书生有什么区别?这样的国君对于百姓和国家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居住在杭州的这段日子里,王静辉经常和赵煦易容乔装深入杭州居民中,四处看看周围百姓的生活;也曾到远处的一些村庄中来体验一下农民生活的艰辛。杭州的吏治在前任知州李慎的治理下非常清廉,虽说不能村绝底下小吏做手脚,但大抵上还不会出现令人发指草菅人命的事件,不过就是这样也让赵煦对帝国的官员有了一番新的认识。

    由于杭州是西湖书院的大本营,所以本来读书风气就很浓厚的江浙一带更是文治昌盛,也许格物、数学等科目还并不为这个时代的士子所重视,但终究还是有很大一部分读书人因为自己的偏好而选择到西湖书院来就读一些冷门科目。当然也有很多人是看在王静辉当初为了培养多种人才而许下的诱人条件而到这里就读,不过怎么说这些被当代读书人认为是“小道”的学科也发展的蒸蒸日上。

    赵煦在随着王静辉在书院中所见到的一切都令他非常惊奇,新的思想和老的观念在这座年轻地书院中不时的发生碰撞,每个旬日的时候。书院都会安排数个专题的讲演还有辩论,这使得西湖书院的学术气氛十分浓厚。赵煦虽然在汴都长大,但是却从来没有去过华英书院,但是在这里他却能够感受地到华英书院的氛围——天下读书人都知道西湖书院和华英书院乃是一脉相承,其办学思想都是继承了王静辉的意愿。若论天下书院资历。大宋许多书院地历史都是在两大书院之上的,可是若论到学术水平和思想解放程度,这还要数两大书院为最。

    王静辉带给赵煦的不仅仅是观念上的改变。更多的是给他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赵煦的眼界更加宽广,对他未来所要统治的帝国有了一个大致的看法——这种看法和观念都是王静辉引导的。每当赵煦提出一些比较尖锐地问题的时候,王静辉在心中都是感到非常的兴奋,他也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否正确,但毫无疑问当赵煦长大后接替赵顼成为大宋皇帝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手腕将会比他父亲的更高更好,这也让他认识到观念的传承有多么重要,比自己以往所做的那些事情更至关重要!

    对于大宋宿敌辽国的战事。王静辉还是非常清楚的,这也是大宋皇室授意情报局这么做地。当王静辉知道大宋已经根据当前战事做出了准备出兵燕云地判断后,他对此没有表示反对——尽管他提议扶植女真人来骚扰辽国,不过现在看来阻卜人的实力不凡,在大宋的支持下居然能够重创辽国,能够达到这种理想的效果固然有些运气,但也不能不说辽国内部虚弱到了何种程度。

    王静辉斟酌了半天,最终给司马光和王安石各自写了一封信,提出了一种新的税法——个人收入所得税!无论什么时候贫富悬殊对于社会和国家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王静辉对后世的这种税法非常感兴趣。不过他对此做了大幅修改。收税地对象只是针对年收入达到五万贯的人,税率为三成。使用个人所得税这种方法来平衡贫富悬殊地状况,并且使用这些税法所得来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

    王静辉就是想趁着大宋统治高层把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辽国身上的时候暗度陈仓来通过个人所得税税法,为此他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一千万贯的战争捐款和河北诸路“食为天”粮仓中三分之二的储备,估计合算粮食为一百二十万石。

    由于夺取燕云讨伐辽国只能是突然袭击,而且自己又不在汴都开封。所以大宋不能够像征伐西夏那样在短时间内召集商人组成战争投资财团,况且在大宋目前也找不出比他更有号召力的人来说服商人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所以王静辉估计这战争费用很可能是从赵顼的内库中拨款。

    王静辉毫不怀疑在这十年之中太上皇赵曙和皇帝赵顼的内库随着大宋财政的好转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发动这次突袭的目标不比百年前太祖太宗皇帝那么宏大,只是夺取燕云,若是可以的话顺便将辽国西京道也纳入囊中,这样算来整个战争费用完全可以控制在两千万贯之内。两千万贯看似数目庞大,但与十年前每年为了应付西夏入侵所花费的军费相比根本不值一提,那个时候几乎每年都要在原本庞大的军费开支上在增添一千万贯的军费专门用于西北战场,这十年来大宋打仗从来没有亏本过,相对节省下来的资金已经是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数字。可以说只要赵顼想要打,哪怕是五千万贯的军费他也拿得出来。

    王静辉的这一千万贯战争捐款不过是为了缓解大宋财政在短时间内的困难,有了这一千万贯大宋统治高层完全可以不在扰乱民间经济秩序的情况下从容的调兵遣将,而且放出这么一个钓饵也是诱导王安石和司马光力主通过这项税法改革。

    当然为了投其所好,王静辉也分别向司马光和王安石提出进一步减免天下税务,以便求得大宋内部人心的稳定。王静辉在信中向司马光和王安石详细的解释了个人所得税的意义,而且也明确的表示个人所得税地征收对象是针对那些收入远在大宋平均收入水平之上的那一小部分人,并且他也非常明确的反对将这种新的税法应用到普通百姓身上——在后世的时候王静辉尽管并不是很清楚这种税法地具体情况。但却知道这种税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失去了其原有的初衷,国家个人所得税地收税对象主要是中层收入人群,而至于原本税法收税的对象高收入人群却没有多大效果。

    司马光和王安石很快便给予了回信,在这两封回信当中王静辉不得不佩服这两个老牌政治家的头脑,他们对个人所得税法案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尤其是司马光更是如此,不过他们也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指个人所得税法中实施的困难——无法确定那些人是该缴税的。哪些人是不该缴税……

    就这么一个问题就把王静辉看得目瞪口呆,的确他想得确实是太简单了些,不过从这两位大佬回信的口气上来看他们对这种新地税法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只要能够他们在信中所提到的问题提出一个相对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案,获得了他们的支持还是非常容易的。

    在回信中王安石和司马光对继续减税的答复稍微有些出入——司马光最是赞同减税,而王安石对此有些顾虑,至于减税到底是减的那些税收两人的答复也不尽相同。王静辉从这两封信中可以看得出这两个党派领袖对与减税在心中还是非常有想法的。王静辉对减税地内容早就有所盘算——中国到底还是个农业国,就是在千年以后也是如此,毕竟中国地域广博人口众多。再加上现在可没有什么机器重工业这么一说,所以目前注定是要划归到农业国地行列之中的。

    减税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社会的平稳状态,对于一个农业人口占到绝大多数的国家来说,王静辉毫无疑问把减税地目光放在了农民身上,不过这样的减税利益也不能白白便宜了地主,否则减税地目的就无法达到。这就要求在实施减税的过程中要作出明文的规定,对地主的地租有一个硬性的规定,这样一来地主和农民也都获得了相应的好处,至少不会因为税率过高逼得农民造反。

    王静辉在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回信中把自己对减税的看法详细说明了一番,并且也对所谓的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标准提出了一个建议——家有农田三百顷以上或是有商行年赋税在八千贯以上者为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人群。并且王静辉还对这两条分开来进行划分收税标准。农田三百顷以上者缴纳税率是三成。而靠商业或作坊得利者则缴纳两成王——这样的缴税水平可以适当的刺激家底比较厚实的人将资产向手工业商业转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土地兼并。

    王静辉在写好这两封信后,对自己所提出的个人所得税缴纳标准也是非常得意,如果能够靠这个新税种来对土地兼并加以限制的话,那样就可以为大宋指明一条出路——中国历史上的各大王朝到后期灭亡的时候一个比较明显的标志就是土地兼并严重,使得大量农民失去了生活的根本。如果可以的话,在这个标准上再次延伸划出多个等级——三百顷者税三成;四百顷者税三成二;五百顷者税三成五……依次叠加终究会让那些手中握有大量农田的地主们因为税收的压力而对是否继续增加手中土地持有量而感到犹豫。

    不过当赵煦帮助蜀国公主研磨誊抄信件的时候,随意问了一句:“天下若论谁持有土地最多,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够比得上先生的,这么一来若是王安石和司马光同意促成通过了这条税法,天下间第一损失最大的便是先生了——无论是按照土地规模还是按照商业和手工作坊的规模来算都是如此!”

    王静辉听后一愣,而赵浅予则轻笑出声,他没有想到自己想出来的税法居然是给自己上套子的,不过他倒是并没有在意:“若是这种税法能够发挥我的预想作用,那就是征再重的税率我也是不怕的,一但土地兼并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必然会威胁到王朝的稳固,相对国家地安危,我一家损失又有什么。大不了我可以将手中的地产分散出去,所获得的金钱恐怕我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