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抉择第85部分阅读(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相呢。在下听说复兴党决定两年后提名现任的陈首相继续角逐首相之职。不知东林党内是否也已有了合适的人选?”王罡将话题一转问道。

    似乎早就意料到王罡会有这么一问,陈子龙当下便接口回答道:“实不相瞒,吾党内部首脑已选定了三个人选。一是史可法史大人,二是沈廷扬沈大人,三便是区区在下了。最终的人选得要经过东林大会公选之后才能得出。当然论资历和声誉,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史公将会是最终的卯定的人选。”

    “怎么?王公子不参加这次的角逐吗?”王罡微微皱眉问道。

    “在下资历尚浅,怎能同史公等人并论。”王夫之谦逊的回答道。面对一场明知不可能当选的选举,东林党骨干们在权衡利弊之后,最终还是推出了史可法等资历较深却又为人低调的候选人。对于东林党来说这样的候选人即不显得张扬,又十分的体面。

    “难道王公子连入阁的想法都没有吗?出仕乃是读书人最高的追求。以王公子才学一直隐逸于野,企不可惜?”王罡试探着问道。他可不相信王夫之会真的像外界传言的那般视功名利禄为粪土。

    “我朝如今已无四民之分,不少巨贾纷纷谋官从政。以王副会长的才学,想要博得一官半职易如反掌。怎么至今还是孑然一身呢?”王夫之不置可否的反问道。

    “王公子说笑了。在下做生意都忙不过来呢。哪儿有什么时间去做官呢。再说这中华朝的官老爷可不好做。非但没有官威可摆,还要处处受人监督。又是报纸、又是议会、又是廉政司的。现在连家里的一分一毫都要上报朝廷。我们王家生意做得大,有时钱从哪儿来的自己都不清楚。所以这做生意的人就该一心一意的做生意,做官的人就该老老实实的做官。否则,可就贪多嚼不烂了。”给王夫之这么一反问,王罡不由爽朗的一笑道。正如王夫之所言,在女皇刚刚登基之时,确实有不少缙绅商贾削尖了脑袋想要作官从政。父亲王霖生也不止一次的劝说他去谋求官职。但王罡并没有去随这个大流。在他看来“议员”这个介于平民与官僚之间的身份,远远比纯粹的官僚更有发展余地。

    “好一个一心一意的做生意。如今能像王副会长这般知足常乐的年轻人可不多见啊。”陈子龙抚须点头道。

    “哪里,在下这是精力有限。难道说王公子也想一心一意的做议员吗?”王罡收敛起笑容反问道。

    “做官也好,做议员也罢。只要能为百姓谋福在哪儿都一样。况且留在议会不比出入朝堂来得清闲。以往党派间的争斗往往集中在朝堂,围绕着子嗣。如今各方势力的目光则齐聚在了首相人选之上。而陛下从一开始就意图用议会来牵制内阁。由此可见党派间的角逐大有从朝堂转向国会的趋势。如此精彩的地方,我又怎舍得离开呢?”王夫之抬头反问道。

    与王夫之等人四目相对的王罡似乎也从对方心中读出了想要的答案。大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的三人不由当场就会心大笑了起来。却听王罡直言不讳的补充道:“其实无论是为百姓谋福,还是牵制内阁,党派在国会中的席位都是最重要的。首相虽只有一个,但上议会常任席位有200席,下议会有3000席位。这机会说多不多,说少也不算少,对吧?”

    被王罡说中心思的陈子龙,赶忙顺着他的话道:“不错,陛下在《宪诰》中也早已言明,一省之中占多数席位的党派能便能囊获该省的国会议员名额。可见地方选举的关键不是说谁有钱,谁在朝中的势力大。关键是谁的人多,谁在地方的势力广。岭南诸省乃是复兴党起家之地暂且不论。云贵、辽蓟、陕西等省地处偏远又久经战火,受军方影响较大。故而最终还是会被复兴党所囊获。因此二十一省之中,就只剩下了河北、山东、安徽、江西、直隶、浙江、河南、湖北、湖南九省,尚未能有个定论。显然此九省,均处中原腹地,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复兴党虽在沿海市镇中享有盛名,又有商会、行会在旁辅佐。然则中原腹地村寨众多,宗族势力盘根错节,加之保守淳朴的民风。以其复兴党激进、好利的做派恐难得村寨宗族的支持。而尊重传统,体恤民生,正是我东林所长。可见在此九省之中,东林还是能与复兴一较长短的。”

    “陈大人分析的有理。其实在复兴党眼中就只有他们闽粤一系的财阀,根本不管我们中原各地商贾的想法。闽粤是闽粤,中原是中原,各地都有各自的风俗。东林党尊重各地不同的传统,光凭这一点我等江南缙绅也以为东林党更能代表江浙一带的民声。”王罡拍着胸脯保证道。

    “王副会长过奖了。国会议员就应该立足本省特征,代表全省利益。若是千篇一律,那还选什么议员呢。东林党不才,受父老重托,自是不敢有丝毫怠慢。由此可见,众势力间的博弈最先始于地方,重点摆在议会,另以朝堂和报纸间的论战为辅。历代党争都是愈演愈烈的,就不知此刻陛下会如何看待臣子间的这种争斗了。”王夫之不无担忧的说道。虽然他十分赞成通过国会选举首相的做法。但作为一党之魁的他不可能无视大选中所发生的党争。而这种党争在历史上往往都会削弱国家的实力。而万一皇帝以个人的喜好左右了国会席位,这又当如何?这些疑惑虽在他脑中不断的显现,却至今没有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法。

    眼见王夫之神色之中略带忧虑,王罡倒是坦然一笑道:“王公子放心。陛下在发布了《廉政令》之后,便极少过问朝堂与国会间的事务了。这些日子陛下的心思似乎都放在了发展‘实业’上。这不,陛下后日还邀请了我等商会的掌柜进宫参观新品博览呢。”

    第二部35汤神甫承接育婴堂弘武帝修编教材书

    更新时间:2006…8…718:58:00本章字数:4593

    同是一片蓝天下,各地方议会山雨欲来的气息,似乎并没有吹进帝都南京绿树红墙内的皇城。时值仲夏,皇城御花池中的荷花正在艳阳下开得烂漫。嗅着这清风中若隐若现的幽香,女皇的脸上亦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能让女皇陛下露出如此笑容的可不但但只是这宜人的风景。一旁御前女官董小婉那清脆悦耳的报告才是这笑容的真切来源。

    “回禀陛下,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安徽、江西诸省均现已效仿直隶省,在各府设府立育婴堂收留弃婴。辽蓟、四川、云南等省现也有了省立育婴堂。陛下真是菩萨心肠,这下我中华土地上流浪儿总算是有了栖身之所。”董小婉说到这里,脸上不由露出了崇敬的神色。此时的孙露在她的眼中已然成了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要知道在中国之前的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弃婴收容之类的公益机构。弃婴的归宿大多只有两个一是“义冢”,二是被寺院或是道观收留。不过僧侣们往往只会收留那些被丢弃在寺院门口的弃婴。至于那些被丢弃在荒郊野外或是街头巷尾的弃婴归宿就只有义冢了。据说在比较大的府县,每天一大早,官府就会派一辆马车在城内和城郊转悠,见到哪儿有弃婴就捡起来,送到名为义冢的乱葬岗。没有葬礼,也没有任何碑文之类的记号。弃婴像垃圾一样被直接丢进坑里。而这还是在太平年间,若是不幸遇到乱世,那就更没人会来管这份闲事了。新生婴儿被丢弃在街上结果多半是让狗吃掉。

    关于这些情况有个人却要比在场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发言权。此人便是当年与满洲贵族一同被押解南下的汤若望神甫。虽说满清的覆灭打碎了他先前数年在满洲贵族圈内传教的努力。但对宗教的狂热激情,使得这位汤神甫并没有就此气馁。相反他很快就凭借着自己过人的天文学知识受到了弘武女皇陛下的赏识。可为什么说汤若望这个来自欧洲的神甫要比在场的中国人更了解中国弃婴呢?原来基督教在中国民间的传播一直很不顺利。教会吸收教徒的主要途径就是收留弃婴。这样一来教会既是婴儿的自然家庭,又成了他们的宗教家庭。可现在女皇陛下下令在各个省份建立官营的育婴堂。这势必会影响到教会的传教。想到这儿,汤若望不由试探着向女皇陛下进言道:“陛下的仁慈真是让人感动。在欧洲收留弃婴是教会的职责,教会有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如果陛下不介意的话,我们耶酥会士很乐意为您效劳。”

    “汤神甫您在北方地区收留弃儿的事迹朕也时有耳闻。朕还听说你们经常会去义冢寻找还未断气的婴儿。可有此事啊?”似乎已然看出汤若望心思的孙露不置可否的问道。

    “是的,陛下。传教士们常常会到义冢把弃婴中看样子还能活下来的婴儿接回来抚养。当然我和我的会友总是首先给那些还有一口气的婴儿洗礼,以拯救他们的灵魂。”汤若望老实的回答道。

    “我们不可能拯救所有的人。汤神甫,朕十分感谢您为中国百姓做的善事。”满意与对方答复的孙露颔首赞扬道。

    “陛下,我是上帝的仆人。这是上帝的旨意。您要感谢,就感谢上帝吧。”汤若望虔诚的说道。

    “好吧。希望神甫日后继续秉承上帝的旨意,多为中国的百姓做善事。相信您所要传播的福音总有一天会被人接受的。朕十分乐意与教会合作,在地方上建立更多的育婴馆。”孙露柔和的笑道。这个时代像汤若望这样的传教士大多是出于纯宗教目的来中国的。比起她印象当中后世的那些打着上帝的旗号来中国为虎作伥的“圣徒”来可要高尚得多了。不过感谢归感谢,有些事情还是得说清楚的。孙露虽没有真正见识过教会学校。但通过《简。爱》等世界名著以及后世相关的纪录片,她多多少少还是知道些教会学校中的某些变态规矩。于是,她当下便将话锋一转道:“不过在我中华的土地上,教会的学校就应当遵守我中华的教育法规。教会所办的育婴堂或学校,除了教授基督教教义外,还要设置国文、数学、地理、中国历史、格物、品行修养等基础课程。此外与官办的育婴堂一样,教会育婴堂的学员也都要接受一门手艺和技能训练,素质好的将被选入朝廷的学院继续深造。当然文教部会给教会派去专门的教师,而各地方政府也会给予教会以一定的帮助。”

    “噢,我的上帝啊!女皇陛下您简直是太慷慨,太仁慈了。愿主保佑您,我的陛下。”汤若望激动的说道。他十分清楚女皇的这个建议意味着什么。显然育婴堂的设立让教会第一次有机会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进入内陆地区。他和他的会友花了几十年都没达成的愿望。而今仅凭女皇的一道口谕就变成了现实。这又怎能不让这个头发花白的传教士心潮澎湃。若是换在十年前,此刻的他定然会抓起女皇的手一个劲的猛吻了。

    就在这个档口董小婉突然插了一句道:“陛下圣明。没想到汤神甫同科尔沁喇嘛一样明事理。如此一来听下间便有更多的孩童能读到书了。”

    喇嘛!!难道说别的宗教也在做同样的事?给董小婉这么一说汤若望的心情当下就凉了半截。这也难怪,中国本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而在来南京之前,他便从耶酥会友那里得知刚刚登基的女皇陛下是一个无神论者。她可能善待任何一种宗教,却决不会加入任何一个教派。如今看来这话还真是没说错呢。汤若望忽然发现面对一个无神论者,远比面对一个异教徒要麻烦得多。但仍旧不甘心的他又再一次争取道:“陛下,您一向是主张学校开设自然科学科目的。那些佛教徒根本不可能有这个能力教授学生这些知识。而这一点恰恰就是我们耶酥会士的强项。我们耶酥会士不怕路途艰险草原、沙漠、冻土,只要陛下您首肯,我们去哪儿都行。”

    “汤神甫您误会了。朕不是怀疑您的能力和热情。但中国地域的广阔不是您所能想像的。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比整个欧洲还要大。光凭几十个、几百个传教师是远远不够。其实朕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要尽量的普及基础教育。但面对如此广袤的国土,朕也深感捉襟见肘啊。况且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特有的情况。就拿西北的草原地区来说吧。那里水草丰厚,生活着大量的游牧民族。牧民们时常得要从一块牧场迁徙到另一个牧场。要那些居无定所的牧民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学堂读个五六年书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但在草原喇嘛教十分盛行。牧民几乎家家有喇嘛,代代有喇嘛,甚至把独生子都送至寺庙出家。朕现在喇嘛庙里开设基础课程,既尊重了当地的习俗,也普及了教育嘛。”孙露兴致勃勃的解释道。正如她所言,喇嘛教配合朝廷普及教育的同时,亦享有中华帝国给予的诸多优厚待遇。这不仅是出于对宗教的尊重,更是为了稳定拉拢西北的游牧部族。

    对于这些目的汤若望自然是不可能理解的。但他也知道凭自己现在的能力并不能说服眼前的这位女皇陛下。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在日后努力招收学员,以优质的教育来向中国人表明耶酥会的实力。在心中打定了主意的汤若望自信的向孙露保证道:“陛下放心,耶酥会这次一定会向陛下教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的。”

    “有了汤神甫保证,朕也就放心了。不过朕在这里还有一件事要提醒神甫,教会授课必须使用文教部派发的课本,并要定期接受文教部的视察。关于这一点帝国境内任何一所学校、育婴堂都是一样的。”孙露善意的提醒道。

    “连地理、格物这些课程也要用文教部下发的课本?”汤若望皱了皱眉头问道。在他看来虽然中国目前在自然科学上的水平比起亚洲国家来高出了几个档次。可是里头的有些内容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特别是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方面,许多理论都是基督教的教义相差甚远。用中国人的课本教授自然科学显然让汤若望有些不放心。

    可一旁的董小婉却跟着自豪的回答道:“那是当然。帝国大小学堂的课本都是由女皇陛下亲自编撰。特别是地理与格物编撰得极其系统,且经过了众多学者的考证。难道汤神甫对我朝的课本有什么意义吗?”

    学者考证?怎么考证?考证什么?汤若望十分清楚那些所谓的学者是些什么货色。他们中的许多人之前连自由落体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更何况这些教材是由皇帝编写的。一向将皇帝奉若神明的中国人又怎么敢置疑皇帝提出的理论呢。然而汤若望虽对那些“学者”嗤之以鼻,但他同样也不敢对着女皇说个“不”字。一来是他知道这么做可能葬送耶酥会目前在中国取得的那一点儿微末成果。二来在地理和格物方面,他也承认自己辩不过眼前的女皇陛下。当然说到天文的话,那汤若望就有足够的自信将皇帝唬得一楞一楞的了。至少他能计算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的发生日期,对于星相学也颇有研究。在同女皇的交流中,他还发现了一个小小的惊喜。那就是女皇陛下虽是无神论者却对古老的星相学十分感兴趣,甚至还坦言自己的星座是水瓶座。于是在思前想后一番后,汤若望顺从地说道:“一切谨尊陛下的吩咐。”

    “那好,此事就这么决定了。过几日文教部就会派专员同汤神甫商讨具体的合作事项。估计在往后的时日里,汤神甫会忙得不亦乐乎啊。”孙露满不在乎的打趣道。

    “那我这就回教堂通知其他会士作准备了。”汤若望说罢便起身恭敬地朝孙露行了个礼。

    “嗯,那朕就不多留神甫了。神甫熟悉教材后,若发现有什么问题尽可以向朕言明。”孙露欣然颔首道。

    给女皇陛下这么一说汤若望不由楞了一下,不由略带尴尬着复命道:“遵命陛下。”继而便恭敬地退出了御花院。

    眼看着汤若望的渐渐隐去的背影,董小婉不禁拧起了黛眉向女皇进言道:“陛下,那个汤神甫好像很怀疑您编的教材啊。”

    “他不是怀疑朕的教材。他是认为朕在教材中提及的某些理论是错误。”孙露一针见血的笑道。其实从汤若望尴尬的表情来看,她便已清楚的知道这个德国佬对于自己的编撰的教科书颇为不屑。

    “错误的?陛下提出的理论怎么会是错误的呢?”董小婉不解的问道。在她的脑海当中孙露早就惊为天人了。加之其夫君冒辟疆也一直在她的面前赞叹女皇在格物方面精辟的见解。因而她是绝难相信女皇的理论是错误的。

    “怎么不可能有错误呢?朕又不是神仙。朕在修改自己之前编撰的教课书时不也找出了许多错误吗?”孙露坦然的说道。先前的那一版教科书还是她在河南当难民时编写的。那时候的孙露只是一个劲地回忆自己脑中存有的各类知识,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些教科书在那些从未系统见识过自然科学的士人眼中当然是被当做了宝书。但在欧洲的传教士们看来却是漏洞多多,逻辑混乱。原来有些原理虽是后世先进的理论,但以孙露的水平却不能系统的论证这些原理。别说是说服欧洲传教士了,就连杨绍清也会时不时的置疑一把。在她看来与其留这些“超前”的东西在书上误人子弟,不如编撰一套严谨的教科书更有实际意义。因为科学研究本就是需要实践务实的,而不是迷信于书上的“教条”。

    而今孙露登了基称了帝之后,总算是有了时间来完成这项大工程。在教材的修改过程当中,她不但修正了原有的纰漏与错误。至于那些过于超前,却又不能合理论证的原理,则被一并剔除了。当然给孙露这么一修改,中华帝国在自然科学的教材又退回到了“中学”水平。可绕是如此,这样的教材在欧洲人看来还是新奇了些,激进了些。

    “陛下的意思是要汤神甫为您找错误。”董小婉似懂非懂道。

    “算是吧。科学本就是在找错误与修改错误中不断前进的。”孙露颔首笑道。正当她想进一步做解释时,却见一个女官匆匆跑来禀告道:“起禀陛下,方尚书刚才来报。说是会场已经准备完毕,各商会代表也已悉数到场。陛下可以摆驾科技宫了。”

    “噢,密之他们已经准备完毕了吗。”孙露一听这报告立刻就来了精神。却见她回头向董小婉邀请道:“董夫人,这就去陪朕看看那些个理论会变出些什么样的宝贝来吧。”

    第二部36御花园女皇训皇子科技宫尚书示专利

    更新时间:2006…8…718:58:00本章字数:4661

    “阿母。”庭院边一声稚嫩的叫唤,让孙露停下了脚步。刚要起驾的她不由回头一瞧,却见朱红色的柱子后头正有两个小脑袋好奇地张望着。正是她的一双儿女,杨禹轩和杨念华。掐指一算这两个小儿按照中国人的习俗叫名也该六岁了。而皇子特别是皇太子的教育历来都是关乎社稷的一项大事。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了保证王朝未来统治者成为圣明之君。从太子略通人事起,三公、三少等官员就要用孝、仁、礼、义去教育他,驱逐奸邪小人,不让太子见到罪恶的行为。此外,天子还要从天下臣民中审慎地选择为人正直、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博学多识而又通晓治国之术的人拱卫、辅佐太子,使他们与太子相处,一起活动。作为中华帝国皇族唯一血脉的杨禹轩和杨念华兄妹亦不能免俗。他们的母亲早就为他们制订了一套特殊的教案,并指排了五个出身各不相同的学者出任他们的太傅。可是现在的时辰不正是两个皇子上课的时间吗?这俩小家伙怎么就跑了出来呢。

    正当女皇纳闷之际,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带着三个女官从长廊的另一头追了过来。意识到“追兵”已到的两个小家伙顿时就机警地溜到了孙露的背后。早已跑得气喘吁吁的众人一见女皇在场,当下也顾不得追那两个娃娃,赶忙叩首告罪道:“臣等惊扰了圣驾,请陛下恕罪。”

    “堵太傅不必慌张,先起来说话。轩儿和华儿又淘气了吧。”孙露和蔼的颔首道,说罢便将身后两个惹事的小家伙给提了出来。

    眼前的这个老者正是两个皇子首席太傅堵胤锡。作为众太傅中年纪最长的成员,堵胤锡不但负责教授最为枯燥的国文,对皇子要求也是最为严格的。却听他毫不给面子的拱手回复道:“回禀陛下,两位皇子适才以入厕为借口溜出了上书房。臣等这就带两位殿下回去上课。”

    “是嘛。你们两个小淘气怎么又惹太傅生气了?这样可不乖噢。”孙露对着两个娃娃把脸一唬道。

    “华儿想阿母了嘛。”向来乖巧的杨念华立马就像小猫一般蹭着女皇的衣裙道。虽然她已经做了两年的公主,依旧习惯喊孙露为“阿母”。而孙露也喜欢两个孩子这么叫自己。有了皇帝“纵容”,两个小家伙当然也就更难改口了。

    “哦,华儿想阿母了。那轩儿呢?轩儿为什么要跑出来呢?”孙露不去理会撒娇的女儿,转而向儿子问道。

    “堵太傅上课不好玩。”杨禹轩扬起小脸,大大咧咧的回答道。

    丫的,你小子还真够直白。不好玩就逃课了。不过,要是换做自己上上一多个时辰的“知乎者也”,估计比他们好不到哪儿去。虽然有些同情儿子女儿,但孙露不想就此纵容两个小家伙。六岁就会逃课,日后还不上屋掀瓦啊。想到这里,她不由蹲身子,平视着两个孩子,认真的说道:“不管上课好玩不好玩,逃课是不对的知道吗!你们两个有没有去厕所啊?”

    眼看这母亲脸上全无笑容,两个小家伙知道这次“甜言蜜语”也不能解决问题了。于是便双双老老实实的摇了摇头。

    “这么说,你们都说谎了咯。堵太傅,撒谎逃课的孩子应该怎么惩罚啊。”孙露故意不去看两个小家伙,回头向堵胤锡问道。

    给皇帝这么一问堵胤锡不由楞了一下。本来他是要直接回答“打手板”的。但转念一想,这可是未来的皇太子和皇女啊。怎能对金枝玉叶动粗。可不惩罚的话,日后企不是没有规矩了吗。既然武罚不行,那就文惩吧。在心里打定主意要给两个皇子一次教训的堵胤锡思略了一番后回复道:“回禀陛下,那就罚皇子们各写五十张大字吧。”

    “写大字?这可不好。写字是学习,是功课,不是惩罚。嗯,朕看这样吧。罚他们两个禁足十天。十天内除了上课不许离开各自的房间,午间和饭后的甜点也一并取消。堵太傅,您看这样惩罚够了吗?”孙露起身宣布了处罚。

    “陛下的处罚公正适当,让臣受教了。”堵胤锡心悦诚服的拱手道。

    而一旁的两个小家伙则委屈的憋着泪水,默不作声。对他们来说这一次刺激的冒险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只见此时的孙露一边摸着两个小脑袋,一边以温和的口吻告诫道:“不想没点心吃的话,就给阿母好好上课。既然你们都觉得今天国文课没意思,那咱们的来换个内容。来陪阿母看新鲜玩意儿去。”

    “阿母,什么新鲜玩意儿?好玩吗?”杨念华带着哭腔问道。

    “好玩啊。有些东西自己还会动呢。”孙露以夸张的表情点头道。

    “哦,哦。看好玩的东西去咯!”两个小家伙一听有会动的新奇玩意儿可以看,立刻便将刚才的惩罚抛在了脑后。喜笑颜开着围着母亲手舞足蹈起来。

    眼见皇帝要带走皇子,这下堵胤锡可就急了。刚才他还以为对于皇子的教育极其严格,却没想到转眼间便又纵容起了孩童来。咳,要不怎说是慈母多败儿呢。于是他赶忙进言道:“可是陛下,臣的课还没有将完呢。”

    “朕就是要带两个皇儿去上课。都是难得一见的东西,不容错过。堵太傅也一起来吧。”孙露微笑着邀请道。

    难得一见东西?莫不又是番邦进贡了什么稀奇宝物了吧。虽然觉得这么做有些玩物丧志,但既然皇帝都开口了。心中颇不情愿的堵胤锡也只好拱手应和道:“遵命陛下。”

    两个小鬼逃学的插曲多少耽搁了些孙露的时间。因此当她驾临科学宫时,王罡等商会代表早已在那里恭候多时了。不过对方是皇帝,等再长的时间都是值得的。况且还多了两个如此可爱的参观者。成为众人注视焦点的杨禹轩和杨念华兄妹倒也显得落落大方,丝毫没有拘束或是害怕的表情。事实上,他们一进门就开始一心一意地寻找起所谓的新奇玩意儿起来。根本就没把在场的众人放在眼里。而在场的众人则恭敬的朝这对母子们,山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诸位平身吧。”孙露和善的示意道。

    “谢陛下。”众人应声起身道。为首的工务部尚书方以智跟着上前拱手道:“陛下,工务部下属研究院‘二五研究计划’成果已悉数在内室展出,敬请陛下参观指导。”

    “嗯,那就有劳方尚书带路了。”孙露满意的点了点头,便在众人的簇拥下进入内室参观起来。

    所谓的“二五研究计划”其实是当年明隆武朝“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的有关工部的一项重要任务。虽然隆武王朝的第二届国会才落幕,这天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