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抉择第55部分阅读(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欣慰,有人疑惑,有人则默不作声。而最初提问的阎尔梅现在却皱起了眉头。正当他不甘心的想进一步向孙露进言时,却见一旁的萧云一个箭步上前将话题扯开道:“首相所言甚是。只要对得起国家民族就行。如今我等的首要目标还是尽早收复中原才是。”

    萧云说罢其他几人也跟着附和起来。孙露不知道自己今天的回答给予了这五人以什么样的暗示。但就象萧云所说目前的首要目标是统一全国。至于以后的事就以后再说吧。想到这儿孙露不禁松了口气向萧云问道:“萧参谋长,四川如今接管得怎样了?第三军团休整完毕了吗?”

    “回首相大人,在湖广、四川等地国防军的配合下第三军团已经陆续清扫了残余在四川境内的匪患。根据第三军团的报告称漏网的孙可望已经进入云南下道昆明了。这点云南沐家也已向朝廷证实。”萧云继而又向孙露询问道:“首相,第三军团这次休整完毕后是继续南下追击孙可望部呢?还是转向北上收取汉中?”

    “依老夫看还是先收取汉中来得有利。与其在秦岭南北争一日之短长,不如取远势争陇西,取得地利。蜀汉北伐多出祁山即是出于这种思路。如今张将军他们在潼关正与清军陷入僵持局面,此时西出汉中便可从侧翼打开僵局。”陈邦彦很快也将思绪转回到了战场之上。

    “恩,陈大人所言有理。此次收复四川虽说是为了解决我军挥师北上的后顾之忧。但不可否认蜀中一战也确实分散了朝廷有限的兵力。如今我军实在是不宜继续南追流寇。”沈犹龙也摸着胡须分析道。

    陈邦彦和沈犹龙虽然很少过问军事,但这两位老学究却始终关注着前方的战事。现在听两人这么一分析孙露也觉有理。于是思略了一番后命令道:“命令第三军团完成休整后即可进驻汉中从侧翼呼应第二军团在晋陕地区的行动。另着令四川各府加强警戒严防孙可望部肆机反扑。”

    “是,首相。”萧云迅速的记录下了孙露的命令后又报告道:“首相大人,另外第三军团俘虏的张献忠部已经尽数押解进京,等候大人的处理。”

    “哦?这么快就进京了?皇上那里上奏了吗?”

    “回首相,已经将俘虏的名册上奏给皇上过目了。总共八千二百四十人。”萧云说罢便将另一份文件递给了孙露。

    “什么!才八千多人!不是说那张贼号称自己有八十万人马吗。怎么这次的俘虏才只有八千多人?”陈子壮有些不相信自己耳朵的问道。怎么说当年湖广之乱平息后李自成等人投降的人马也有几十万人啊。

    “陈老,确实只有八千多人。张献忠在四川招集的人马大多是些乌合之众。孙可望又拉走了他大批的精锐。所以随同张贼北逃的人马本就不多。另外在第三军团攻克土堡时张贼杀了所有的家眷。”萧云话语不带有任何的感情,就象是在陈述一份报告一般。

    若是换做以前听了这段话语孙露或许还会感慨一番。可惜她现在的心情也象萧云的语调一样的平静。成王败寇就是这个道理,谈不上同情不同情的。于是她继续扫视了一遍报告。突然一个名字吸引住了孙露的目光。她连忙抬头向萧云问道:“我们俘虏了李定国吗?”

    “是的首相,他被俘时重伤昏迷。不过此人死硬得很,至今不肯归顺,且一心求死。”

    “哦,是吗。”孙露将报告一合微微一笑道:“那就让我见见那位死硬的李将军吧。”

    *******************************************************************************

    正如萧云所说如今被关押在南京天牢内的李定国确实是在一心等死。那日在树林之中李定国只记得耳边轰的一声巨响,便眼前一黑什么也不知道了。当他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床铺上全身动弹不得,已然成了明军的俘虏。李定国不明白这些明军为何要救活受重伤的自己。或许是因为义父张献忠等人均已殉难,自己又是被俘的最高将领。那些官老爷正巴望着把自己尽快解去南京好论功讨赏吧。毕竟一个活着的将军比一个将军脑袋值钱。果然正如李定国所猜测的那样他和其他俘虏很快就被从水路押解到了南京。一路下来李定国的伤势也日渐好转起来。期间他曾多次肆机寻死、绝食但都被戒备森严的明军给阻止了。有时候“死”也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李定国对此已经不在意了。既然大西已亡,义父已死,自己作为忠臣孝子理应一死以报“君父之恩”。是自裁,还是被明廷处死都没什么差别。于是他便静静的等在天牢之中对明廷的劝降视若枉闻。

    其实李定国在被俘后明军对他一直礼遇有加。在将他押解到南京时也未象以前对付其他贼寇那般游街示众,以示羞辱。就算是此刻关押他的牢房也是一个设施齐全的单间。这一来是李定国身份特殊乃是重犯;二来则是明军对他这些年来在四川严谨的治军颇为敬重。期间明廷自然是派了不少大小官员前来劝降。其中甚至还有赫摇旗等以前李自成部的将领。可是无论人们如何威胁利诱,好话说尽,李定国依然是一副水火不侵的模样。

    这日李定国又象往常一样坐在铁窗前看着窗外湛蓝的天空。此时紧闭的牢门忽然打开了,却听狱卒喊道:“李定国,首相驾到,还不快跪迎。”

    可李定国却连头也没回一下。此时却有一个身着军服的高级将领走了进来,不过对方却是个男子。但见那军官以异样的目光打量李定国一番后恭敬的向外介绍道:“首相大人,这就是李定国。”

    “恩,萧参谋你先出去吧。我要同李将军单独谈谈。”随后进入牢房的孙露回头向萧云命令道。

    “是。”萧云敬了个礼随手关上了门。牢房之中顿时只剩下了孙露与李定国两人。而李定国依然象老僧入定一般动也不动的坐在那里,丝毫不将我们的孙首相放在眼里。而孙露也并未在意,却见她径直走到李定国的面前优雅的行礼道:“久闻李将军大名,今日得幸特来拜会。”

    “你就是孙露?”李定国这才抬头看了孙露一眼。虽然早就听说隆武朝的首相是个年轻女子。但此刻的李定国仍然对孙露竟如此年轻吃惊不已。

    “正是。”孙露从容的回答道。此时的她同样也惊叹于李定国的年轻。历史上这位两蹶名王、震动天下的一代名将至死都在高喊:“任死荒郊、勿降也!”虽然最终败于满清但李定国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一直让孙露钦佩不已。这当然是她在另一个时代知道的历史。其实孙露也是从一本名不见经传的武侠小说中知道中国历史上有李定国这么一个人。就象第一次知道袁崇焕袁督师的事迹是来自于金庸的《碧血剑》一般。通过读小说才能知道自己国家民族英雄的事迹。孙露真不知道这该是一种庆幸呢?还是一种悲哀。但如今她是决不会允许同样的事情再次上演的。于是孙露整了整思绪指着李定国面前的椅子问道:“不介意我坐下吧。”

    “首相大人不必对一个阶下囚这么客气吧。若是来招降的,那还是请回吧。”李定国以异样的眼光看了看孙露后冷冷的回答道。

    “我说了我是特来拜会将军的。再说招降一词只用于对他国的外人。你我都是汉家血统,大明的子民用得着这么见外吗?”孙露一边回答一边自顾自的就在李定国面前坐下了。

    孙露的举动和言语在李定国看来颇为特立独行。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有趣的女子。可惜任你如何的花言巧语,李定国都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却见他一拱手依旧冷言冷语道:“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没什么好谈的。还是请回吧。”

    “怎么会呢?我们可是志同道合啊。”孙露莞尔一笑道。

    “哼,少说废话。我李定国虽是草莽出身可还知道报君父之恩。怎会与你这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小人志同道合。”李定国毫不给面子的斥责道。

    面对李定国的斥责以先前孙露在心中不由长叹了一声。再一想起先前阎尔梅的那个问题,孙露更是感慨万分了。无论自己有没有这野心,似乎在众人眼中已经被打上了绝对有的烙印。却见她平静的注视着李定国道:“李将军,我知道你对我成见较深。但有一点相信你我的想法是一致的。那就是驱除靼虏,光复河山。李将军,不是吗?”

    驱除靼虏,光复河山。这确实是李定国心中最大的愿望。之前不少将领官员在劝降时也讲过同样的话。可是偏偏从眼前这女人口种说出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感觉的。那是一种充满激情,希望的口吻。但他还是冷笑了一声答道:“首相大人这是想让在下投效与你吗?”

    “不是。”

    “不是?”

    “我是希望李将军能成为大明的将领。”孙露坚定的说道。

    “哦?这有区别吗?”李定国以嘲弄的口吻反问道。

    “当然有区别。李将军成为大明的将领,便是为国家效力。而不是为我个人效力。我与将军都是效忠于这个国家。”孙露铿锵有力的回答道:“所谓的‘君父之恩’,要求的是忠于一独夫,保护一家之国。而我大明的将士忠于的是整个国家,保护的是大明的百姓。这便是区别。”

    孙露的话语使李定国不禁陷入的沉思。可以说刚才的那一番慷慨之词还真让他有了那么点触动。却听他疑惑的向孙露问道:“孙首相,你是说?”

    而孙露则冲着李定国微微一笑道:“我是说,我这里有一个机会能让李将军上沙场杀靼子。就看将军你愿不愿意去了。”

    第七章第三十八节巨兽

    更新时间:2006…8…718:57:00本章字数:4572

    李定国最终还是没有抵挡住“杀靼子”的诱惑,同意加入了明军。能得到这样一位年轻帅才,孙露自然是欣喜不已。但她更为李定国最终能放弃君父思想的包袱而感到欣慰。无论是当年在米脂十八寨起义的李定国,还是在广东沿海默默经营的孙露。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个颓废的国家能从泥潭中再站起来。虽然选择的道路不同,但从本质上他们都是一样的,都深深热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孙露实在不希望再看见两股同样热爱这片土地的力量,却因为山头主义或是所属不同,进行无谓的争斗。她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团结强大的帝国从东方崛起,以我华夏的思维方式重新划定这个世界的秩序。

    当然孙露也清楚的知道通往这个梦想的道路漫长而又血腥。这些年香江商会的实践,以及荷兰等国的经验告诉孙露和她的追随者们。光有超越这个时代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军事实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一套相应的资本主义发展体系。那如今的隆武朝也只不过是一个拥有较高科技的传统封建国家罢了。

    以现今海上霸主荷兰为例。它的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有三大支柱,荷属东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银行和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凭借着这三大支柱组成的体系,荷兰由一个弹丸小国成为了东方贸易的霸主、欧洲金融的中心和世界的“海上马车夫”。而稍后崛起的英国也是靠着英属东印度公司、英格兰银行和英国皇家海军才成就了日不落帝国。其实无论是17世纪的荷兰,还是18世纪的英国,亦或是20世纪的美国。它们入主世界的方式几乎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由于其所处的时代不同表现的手法稍有变化罢了。然而归结起来不外乎就是资本家集团、高效的金融体系、强大的军事实力。因此孙露在忙着横兵厉秣的同时。亦时刻不忘经营自己在远东的金融帝国。

    于是在隆武四年六月初八,帝都南京迎来了一个极为特殊的日子。这一日中华门前锦旗飘扬,锣鼓喧阗,金狮狂舞,一派热闹景象。原本就已经楼阁重重,雕梁画栋的秦淮河畔如今更是耸立起了五栋极具异域风格的华丽楼阁。绿色的琉璃瓦、花岗岩的墙体比起四周砖木结构的房屋来,这五栋楼自是多了一番威武的气势。而那四、五层楼的高度更使得眼前这五栋大楼在南京城中显得鹤立鸡群。特别是楼前那宽敞的广场,以及中央漂亮的喷水池,更是江南其他城池中极为罕见的风景。也难怪从这五栋楼破土动工的那日起,这里便成了南京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是哪儿家老爷又新盖宅子了吗?”“莫不是京城里头又要多几家酒楼了吧。”“听说是红毛夷的商务馆。”“红毛夷的商务馆不都开在石坝街那里吗。我看是朝廷的新衙门。你看还有军爷守着呢。”连续数个月来人们都在私底下好奇的猜测着这五栋大楼的真正用途。

    于是当中华门前突然搭起花架挂起彩灯,那五栋楼上也挂上蒙着红布的牌匾时,谜底终究被揭晓了。原来此处便是即将开业的“中华交易所”与“长江银行”。据说这长江银行还是由江南数家老子号银号与钱庄合并而成的呢。同时揭牌的还有岭南的香江银行南京分行。如此强大的背景自然是吸引了不少南京百姓前来围观。而让老百姓们觉得有趣的是来参加揭牌仪式的不仅有富贾一方的缙绅老爷。也有红头发蓝眼睛的红毛商人。甚至连首相大人也亲自到场祝贺。

    此刻广场上虽是锣鼓喧天,底下百姓的窃窃私语声却丝毫不比这锣鼓声逊色。虽然这几年新鲜事见多了。但对江南各地的普通百姓来说“银行”还只是富人出没的地方。虽说把钱存入银行有利息好收。不过那些老实巴交的平民百姓却更愿意将钱封进罐子里埋到自家的后院去。因为他们相信把钱交给“土地公”保管总比交给“奸商”保管要可靠得多。因此面对这个即将成立的“交易所”在场普通百姓也大多抱着看热闹的态度。

    不过就目前来说隆武朝的银行家们似乎并不在乎那些零散的小客户。在他们看来那些泥腿子存不存钱影响都不大。因为光是他们手中的那些大客户就足以让其他国家的同行好好的谗涎一番了。此刻手持葡萄酒的荷兰商务代表候叶尔就以一副酸溜溜的口吻开口道:“王会长,祝贺你成为长江银行的行长。”

    “那里,承候叶尔先生贵言。小号今日开张大吉,日后还要仰仗各位多多支持,多多支持。”眉开眼笑的王霖生一个劲的拱手做揖道。这次在首相孙露的出面扶持下,由王霖生等江南财阀牵头,将江南原有的十七家大小银号钱庄一并合为长江银行。合并后的长江银行总资产约莫有2000多万元。其影响范围正如它的名称一般,沿长江一线上至四川成都下至松江上海,覆盖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实力仅次于香江商会麾下的香江银行。而被众股东推选为长江银行首任总行长的王霖生如今更是一脸的春风得意。

    可王霖生那具有中国特色的谦逊话语在候叶尔等人耳中听起来可就特别刺耳了。一家总资产2000多万银圆的银行能算小吗。那他们在欧洲的那些银行又算什么。据说有些缙绅一次便往长江银行里存了几万枚银币。若是换在欧洲一个客户一次就能拿出上万枚银币,估计那银行行长就该激动地亲吻客户的脚指头了。想到这儿几个欧洲国家的商务代表不禁面面相窥了一下。在心中再次感叹东方人真有钱,可惜这里不是美洲,也不是非洲。于是候叶尔尴尬的一笑道:“王会长,相信随着中华交易所的正式成立大明与欧洲的贸易一定会更繁荣的。”

    “是啊,王会长。祝贺你成为长江银行的行长,更祝贺大明中华交易所成立。相信不久的将来南京一定会成为东方的阿姆斯特丹。候叶尔先生你说呢?”英国商务代表罗博特阴阳怪气的向候叶尔反问道。

    众所周知从1608年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和阿姆斯特丹银行创立起。各种银盾、金盾和外国货币的自由流通,这使得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欧洲最著名的短期和长期信贷供应者。并形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国际金融市场。英国则早在1566年便创立了伦敦皇家交易所。但出于种种原因伦敦皇家交易所影响力却远不及后起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由此荷兰人更是处处自诩阿姆斯特丹为“世界的中心”。不过现在似乎又有人想要挑战荷兰人在金融世界的地位了。虽然即将开业的中华交易所地处远东对欧洲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英国人还是抱着“酸葡萄”的心情,觉得能煞煞荷兰人的威风也好。

    “罗博特先生过奖了。我大明的金融业才刚刚起步,怎比得上欧洲资深的老前辈呢。”一个优雅悦耳的声音忽然打断了众人的谈话。却见孙露在黄宗羲等几个户部官员的簇拥下正笑吟吟的看着众人。

    “哦,首相大人。”候叶尔等人一见是孙露到来便纷纷行起绅士礼来。对于孙露这些欧洲来的“冒险家”们可是既爱又恨。一方面她上台后的政策开放了远东市场,使欧洲商人能从东方赚更多的财富。另一方面这位首相大人却又致力于建立东方人的金融秩序,处处打击欧洲人的殖民掠夺。虽是恨得牙痒痒可候叶尔等人更清楚与这位东方的“影子皇帝”作对可不会有好果子吃。却见候叶尔满脸堆笑着奉承道:“哦,我美丽的女士。您的国家拥有如此多的财富可是让整个欧洲都羡慕不已的哦。中国真不愧是世界的银窖。世界上一半的白银现在都该躺在大明的银库里吧。”

    “候叶尔先生,您太夸张了。‘世界银窖’的头衔我大明可不敢当。我中华历来就不是产银大国。真要说东方的银窖也该是印度莫卧尔王的宝库啊。”孙露打着哈哈道。这倒并不是孙露故意谦逊。地处南亚次大陆的莫卧尔帝国确实是印度洋上最富有的国家。莫卧尔王的宝库更是让世界各地的“冒险家”垂涎三尺。可惜对于欧洲列强来说正处于鼎盛时期的莫卧尔王帝国同样也是一个只能看看的蛋糕。

    “莫卧尔王虽然富有,但印度哪儿有这里繁荣啊。您的帝国就象您一样充满着魅力,将世界各地的白银都吸引到了大明的宝库中。”一旁的西班牙商务代表费尔南多连忙表情夸张的献媚道。

    “那里。白银要是只藏在宝库里不用,那同石头没有分别。只有让银子象血液一般流动起来,才能发挥出它最耀眼的光芒。”孙露语重心长的说道。她的一席话语引得周围众多的欧洲商务代表与王霖生等人都陷入了沉思。却见此时的孙露又朝着候叶尔嫣然一笑补充道:“至于怎样让银子流动起来,恐怕这世界上没人比你们荷兰人更在行了。这点大明还真是要向荷兰多多学习啊。”

    被孙露这么一捧候叶尔心中不禁也得意了一番。心想至少荷兰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还是让这些东方人敬重的。据他所知无论是银行也好,交易所也罢,中国人现在使用的金融条款与法令几乎全是照抄荷兰的。甚至还有传教士戏称中国人只不过是那些法令条款翻译了一遍换了个抬头罢了。哼,一群跟在后头有样学样的猴子。候叶尔在心中轻蔑的冷笑道。他打心眼里就不相信愚昧的东方人能建立起类似欧洲那般的金融体系。不过刚才孙露的一番话语还是让候叶尔颇感吃惊。眼前的这个女子的确与候叶尔所接触过的东方人有着很大的区别。于是他报以一个狡诘的微笑说道:“首相大人,您的智慧与谦逊让人叹服。相信用不着欧洲教什么。您也能建立起一个东方的金融中心。”

    “那就承候叶尔先生的贵言。希望今后我们能放弃以前不愉快的记忆,携手打造出亚洲的金融中心。”孙露欣然坦言道。她的原则很简单欧洲国家按照明帝国的游戏规则自由贸易。那便是互赢互惠。若是他们想将在美洲非洲等地使用的那套卑劣手段用在明帝国的势力范围。那她孙露就会毫不客气请那家伙滚蛋。

    正当众人回味着孙露的话语时罗胜突然走了过来,只见他在孙露耳边耳语了几句。孙露立刻歉然一笑告辞后便随着罗胜离开了众人。原来今日开业的不只是中华交易所和长江银行。同时揭牌的还有香江银行。虽然只是搬迁仪式又不是今天的主角。但作为香江商会的总会长孙露仍然该在众人面前露露面才是。果然一见自己的媳妇到来杨开泰的脸上立刻就挂起了世故的笑容。却听他一个劲的“埋怨”道:“露儿啊,你总算来了。我和几位世叔都等你好久了。虽说今天是中华交易所开业典礼。可你也该先顾顾自家的商号啊。”

    “父亲,各位世叔,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孙露微笑着朝众人行了个礼。然后又朝周围望了望打趣的说:“父亲,你们这儿准备得不错嘛。大有同隔壁一较高下的味道。”

    “哼,那是当然,好歹香江银行也是银行业中的老字号嘛。媳妇啊,你待会儿可得亲自为本号揭牌啊。”杨开泰当仁不让道。继而他又看了看孙露的身后不由眉头一皱道:“绍清呢?这小子又跑哪儿去了!”

    “是父亲。等待会儿主持完交易所的开张仪式后,我就到这儿来。”孙露尴尬的解释道:“父亲,绍清说他不舒服所以今天不来了。”

    谁知这次杨开泰却一反常态的并未追究,只是哼哼了一声道:“不来就算了。我还是先去看看陈师傅他们准备的怎样了。待会儿采青时别坠了名头。”

    看着杨开泰等人一副火药味十足的模样。孙露不禁苦笑着摇了摇头。关于中华交易所的选址曾经有两个种提议。以杨开泰等人为首的闽粤财阀认为中华交易所应该设在金融业根基较深的广州。而以王霖生等江浙财阀则觉得广州地处偏僻,都建议将中华交易所设在贯通河运与海运的杭州。对此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末了还是孙露一锤定音决定将中华交易所开在南京。由于南京乃是京城且水运也便捷,双方也就接受了这最终的选址。当然孙露的选择并不是在和稀泥。将中华交易所的总部设在南京也是为了日后带动西北、西南等内陆地区的经济做准备。

    然而正当孙露盘算日后怎样调节两股财阀的关系时。却见她身后的黄宗羲皱起了眉头突然喃喃的开口问道:“首相大人,您不觉得您正在放出一只巨兽吗?”

    第七章第三十九节金融革命

    更新时间:2006…8…718:57:00本章字数:4496

    “首相大人,您不觉得您正在放出一只巨兽吗?”黄宗羲忧心憧憧的提问道。

    “哦,黄大人认为即将开业的中华交易所是只野兽吗?”孙露饶有兴趣的反问道。

    “首相大人,怎么说呢。属下总觉得交易所经营的股票、公债、期货等等业务太过投机,风险也太大了。百姓们若是带着‘天上会掉下陷饼’的美梦,走进交易所,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投机者的操纵。万一出现意外或是有人存心诈骗,那将有多少人倾家荡产啊。属下怕真要是出了这种事朝廷到时候难以收拾。”黄宗羲一股脑儿将自己的担忧都说了出来。

    能透过巨大的利益看到其背后所隐藏的危机。这个黄宗羲果然有两把刷子。孙露一边在心中赞赏着黄宗羲,一边点头说道:“恩,黄大人你说的没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金融就是一头猛兽没有相应的链子栓住它是极其危险的。目前我们一方面参照荷兰等国的法规条例制定大明自己的金融律法。另一方面也要根据这几年我们自己摸索出的经验,按照大明的国情加以适当的修改。总之要做到‘有法可依’。”

    “可属下怕就算是‘有法可依’。在巨额利益的驱使下依然会有人铤而走险啊。”黄宗羲仍旧紧锁着眉头道。三年多户部侍郎的生涯让这位思想本就激进的书生看到许多以前难以想象的东西。现在的黄宗羲更本不会去相信什么“人之初,性本善”的鬼话了。在他看来还是荀子说得对“人之初,性本恶”。利益有多大一个人的贼心就有多大。

    “有人为了巨额利益铤而走险这是正常的。金融贸易本就充满着机遇与风险。利益越大风险也就越大。若是钱真这么好赚,那人人不都成富翁了嘛。但我们不能因为知道它危险,就吓得不敢碰它。毕竟这是大势所趋,如今民间对此的呼声也很高。我敢打赌日后任何一个国家迟早都是要跨出这一步的。”孙露语气坚定的说道。比起黄宗羲来孙露对金融业的风险有更深的感触。虽然她本人并不是金融专业的。可毕竟比这个时代的人多出了三百多年的见识。再不济也算是见识过一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人。

    然而就算如此孙露依然毫不犹豫的决定去吃金融这只“螃蟹”。因为这世界上没有一开始什么都会的人。国家也一样,无论成功与否,至少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而金融则是贸易的伴生物,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今的隆武朝经过一系列的土地改革,新兴地主们发了横财;繁荣的海外贸易,让商人们腰包胀满;就算是刚起步的殖民地掠夺,也使明帝国多了不少黄金白银。于是富起来的人们,希望有一些机构,能帮他们理财、让货币增值;同时,面对广阔的市场、丰厚的利润、无限的商机,没加入的,跃跃欲试,已加入的,想扩大规模,但自身资金有限,迫切需要融资。钱多的要有去处,缺钱的要有来路,还想减少“来来往?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