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第34部分阅读(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武,勇冠李广,实际上却免不了丧师辱国,虽然能与国尽忠,却也害得国家不浅。我们的皇帝这辈子最大的爱好,其实也是向西夏和辽国用兵,和这些人说起来倒是一个心思,否则这些人之后也不会这么得意,让国家一再受辱,便是如沈括这样一等一的人物,也不能免此。看来秦少游也是同一个毛病。

    轻轻掩上这篇策论,我温和的问道:“秦公子一向读什么书?”

    秦观谦逊几句,略举了几篇书名,除开五经之外,便是一些兵书韬略之类。虽然知道秦少游一介书生,实非可以托以军国大事的人物,但是我想他还年轻,倘能在精干之人身边学得数年,必能有所长进,况且那种洋洋洒洒数万字,说出来全是废话的本事,我也真的缺乏,而政治上这样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外交部发言人不就是做这事的吗?当然正儿八经的外交人才,现在我还只看中沈括,秦少游还做不得,只是这人天生聪明,加以磨练,他就不会是历史上那个婉美秀丽的淮海居士那么简单。

    心思转了几转,我就打定主意要把秦少游收于帐下了。历史上的记载,这个人是豪迈中带着几分秀气的男子,我应当相信他的潜质的。

    于是我随口夸了他几句,说他的文采不错,又摘了几个佳句出来,品评一番,气氛渐渐变得轻松起来。似乎漫不经心间,我问道:“以秦公子之才,摘取功名如探囊取物,不过数年,必定名满天下。只不知近日有何打算?”

    其实以他现在的文章,想登进士第,几乎没有可能性。这种文章要是主考也能取中,我看大宋这进士也不用考了。不过之后他倒是迟早会考上的。我虽然知道他来见我,想必是要我提携,但是若功名心太盛,只想着“成名要趁早”,那我就不能把他放在身边,赶早把他推荐出去,算是先布一个棋子在外面。至于我身边留的人才,都须是有大抱负的人物,也只有有大抱负的人,才能长远呆在我身边,和我共创大业。

    秦观却是聪明人,见我如此相问,连忙站起来,很认真的回答:“男儿大丈夫,自当博取功名。然世间之功名,有大功名,有小功名;大功名者,青史留芳,永垂不朽;小功名者,贵不过一节度使矣。学生不才,愿随相公左右,为我大宋立不世之功名。”

    我倒料不到他会如此回答,便向李一侠瞄了一眼,多半他看中了秦观,多少谈了一些抱负理想,让秦观这个有志青年热血上涌,否则以区区秦观之才识,怎能知道我的抱负?

    李一侠是个闻弦歌而知雅意的人物,知道我在怀疑他,却也不分辩,只在一旁大声鼓噪喝彩:“子游兄有如此胸怀,小弟佩服。来,当为此句浮一太白。”

    早有伶俐的侍女把酒送上来,我见李一侠已经是看中了秦观,便也不再多试,接过酒杯,三人一饮而尽,相顾大笑……

    既然是自己人了,就变得没有那么谨慎,我吩附家人在花园里摆了几碟小菜,温了一壶好酒,几个人坐在一起开始聊天说地,天南地北无所不及。秦观对于白水潭学院的新学也很有兴趣,便频频相问,我也耐心的回答;李一侠就说一些大臣们的趣事,时事的隐患,秦观对此显然闻所未闻,一时轻笑一时嗟叹;然后又说些诗词音律,正谈到尽兴之处,石福递来几张门贴。

    我接过门贴一看,却是四个陌生的名字,想是“英雄会”酒楼的那几位仁兄,不过我记得明白,加上那佩剑书生,一起应当共有六人,来的却只有四人……

    我一边吩附石福把他们请了进来,一边对李、秦二人笑道:“我给你们引见几位青年俊杰。”三人一同走向客厅相迎。

    到了客厅,发现那四个年青人早在那里候着了,我看那个佩剑的书生和那个黑衣的书生都在,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我本意是看中这两位,别的人想是怕事,走了就走了,我也用不着那种人物,这俩位要是不敢来,可叫我失望了。

    那几个书生见我们三个出来,只看到秦观和李一侠对我的姿态,便知道我便是石越了。那黑衣书生看见我,眼角跳了一下,我猜他多半是看见我曾经呆在那酒楼了。我故意很淡然的走上前去,那几个书生连忙见礼。那个黑衣的为首,叫司马梦求,字纯父;和他一起的一个叫吴从龙,字子云;另一个长得蛮黑,叫曹友闻,字允叔,都是汴京人士。这三人上来见礼时不卑不亢,颇有风度。

    那佩剑书生却站在一边,冷眼看着那三人上来一一见礼完毕,他却只略一抱拳为礼,朗声说道:“在下吴安国,草字镇卿,福州人士。遵命来此,却不知相公有何事赐教?”显是对我怨气未消。

    司马梦求三人担心的偷看我的脸色,这吴安国的话说得太无礼,我要生起气来,只怕他没什么好果子吃。我不动声色的招呼他们几个坐下,李一侠这边还好,秦观脸上却有不平之色了。他不知原因,自然觉得吴安国太过份,而李一侠却知道我必有所谋。

    我既不发作,吴安国似乎也觉得自己有点生硬,便也跟着三人坐下了。只是坐的那姿式,实在是把“勉强”二字写在了脸上。

    秦观冷眼瞧着吴安国的坐姿,终于忍无可忍,禁不住出言相讥:“恕学生愚钝,竟不知原来相公府上的坐椅上都是有针的。”

    李一侠怎么不知道他的心意,见他这样说,便一唱一和起来,他装作很惊讶的样子问:“少游兄何出此言?”

    秦少游向吴安国那边呶呶嘴,说道:“此间有位仁兄若不是怕坐位上有针,奈何如此坐法?”

    第一卷十字(初稿)第十五节五杰(二)

    更新时间:2007…1…816:03:00本章字数:3608

    吴安国见秦观出言相讥,不禁勃然大怒,当时就涨红了脸站起来,朝我抱拳说道:“吴某自知得罪了相公,相公爱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在下无不悉听尊便。何必摆下这鸿门宴,叫几个轻薄子来百般捉弄?须知士可杀不可辱。”

    秦观和李一侠听他说出如此重话,就不再作声,只看我的态度行事。我却依然不动声色,把目光向司马梦求、吴从龙、曹友闻脸上一一扫去。这三人也当真没让我失望,目光既不畏缩也不强硬,我看到的尽是从容平静。

    “即如此……”我厉声喝道:“来人,把这厮给我绑了,明日送给开封府依律处置。”

    立时就有家丁上来,把吴安国给绑了,他却并不反抗,只是眼中尽是倔犟。我看着众人,李一侠眨巴眨巴眼睛,静悄悄的静观其变;秦观脸上却有几分得意之色;司马梦求眼中似有微微笑意;吴从龙却略有畏缩之色;只曹友闻却脸也涨红了,抢上一步,长揖到地,对我说道:“还请相公开恩,吴安国一介狂生,实是无意冒犯,请相公念在他并无恶意的份上,宽恕他一次。”

    “曹允叔,你实在无说客之才。”我淡淡应道。

    曹友闻听我这么一说,心中着急,更加口不择言起来:“天下皆知相公是当世奇才,天子重臣,学生以为倘和这么一个狂生计较,会有损相公清誉。”

    我用眼角瞟了他一眼,问道:“难道我听他四处非议朝廷重臣,就于我清誉有益了吗?”

    “这……这……”

    那吴安国却在一边说道:“多谢曹兄仗义,你不必求他。我亦无大罪,顶多革去功名,从此啸傲山林罢了。”

    “你就不可惜你那经世济国之才吗?”我淡淡的问道,却死死盯着他的眼睛。

    “时也,命也,运也……又有什么好说的。”吴安国愤然答道。

    “看来你是心里定是不服?”我慢里斯条的吃了口茶。

    吴安国哼了一声,却昂首不答。

    “那好,我来问你,你说合作社使得富家欺压贫家,可有实据?”

    到了这时节,吴安国也更没什么好怕的,他愤然回道:“若无实事,岂敢乱说?”

    “你倒说给我听听,若有虚假,罪加一等。”

    “福建路建州城以西十三里有李子树村,那里青苗收的就是二分税;泉州更有收到三分税的,百姓困苦,有举家逃亡者,有卖儿卖女者,有委身为奴者,宪司、仓司明知此事,却不愿过问。这事大人只要遣人往福建路走一遭,便知端详。”

    “除此二地之外呢?”

    “我从福州赶来东京,一路晓行夜宿,焉有时间查访?但是福建路不过弹丸之地,便有人因此而家破人亡,其余各路,焉能免此?”

    我暗暗松了口气,原来这家伙不过是从福建路一两个极端的例子想当然的推论……但此时的我,自然也不会知道,吴安国所说的,未必只是一两个极端的例子。

    听到这里,如李一侠、秦观都听明白了。秦观心思敏捷,听出其中玄机,就向吴安国问道:“足下是福州人士,敢问足下,似阁下所说富家借合作社欺压贫家之事,福州可曾有过?”

    那吴安国本不是头脑简单的人,只不过是颇具同情心,因游历时见到不平之事而无法为之申冤,一腔怨愤郁集心中,无可发泄,才会口出激愤之言。这时听到秦观发问,顿时明白自己是有点有偏概全了。既觉自己理亏,他也就缄口不言了。

    那司马梦求却在旁边笑道:“镇卿不必丧气,石相公不过试试吾辈胆色,岂有容不得人说话的石相公?”

    我沈着脸说道:“只怕司马纯父这话说得太满了。”

    除开李一侠,众人都觉得他这话说得有点满,见我发作,便更不敢做声。

    司马梦求却依然是不紧不慢,笑呵呵的说道:“石相公力主《朝野清议法》,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倘若吴镇卿在酒楼几句狂妄之语便能让石相动雷霆之怒,这《朝野清议法》又如何谈起?”

    那吴安国才到汴京,《朝野清议法》上奏未久,他也不知道是个什么玩意,一脸迷茫的看着我们。而曹友闻和吴从龙却是恍然大悟,连秦观都感到有点惭愧。

    我见他说破,也不再演戏,笑赞道:“司马纯父真是智谋之士。”又吩咐人给吴安国松了绑,这家伙和拗相公一个脾气,虽然心里知道自己不太对,但是道起歉来,也真是别扭。于是又少不了引得秦观讽刺几句,这吴安国和秦观,一开始就落下了这互相抬杠讥讽的毛病。

    李一侠瞧气氛缓和下来,便吩咐着下人去准备宴席,我向他们介绍了李一侠和秦观。那司马梦求是个机智深沉的人,精明干练,因为家室颇殷,他也有点大家少爷的性格,不爱科考,却喜欢四处游历,指点江山;吴安国虽然不够圆滑,却是个有胆色真性情的伟男子,平生喜言兵事吏治,颇有点以澄清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李一侠笑言,若段子介在一起,与此君正是天生一对;曹友闻虽然拙于言辞,却是个至诚君子,且颇有胆色;唯有吴从龙,胆色稍逊,但是于各朝礼仪典章,却是相当熟悉,而且还是个神射手。我心中暗忖,多半正是因为他胆色稍逊,才有这么好的弓弩功夫。

    当下我便有招揽之意,然而却不知这几人志趣如何。李一侠岂不知我的心思?见我那番做作,就知道我想招这几人到自己府中,于是在席中便问及明春科考之事。而我则在言辞中微露招致之意。

    那司马梦求是个精明人,闻弦歌而知雅意,当下便说道:“功名余事,何足挂齿,学生之志乃在救济天下苍生。”

    吴安国却坦然言道:“我比不得纯父兄志存高远,万里迢迢从福建赶来东京,不为功名,更为何事?然而博取功名,亦不过是为兼济天下尔。”

    李一侠拊掌大笑,又问曹友闻:“曹兄明春,必能为天子门生。”

    曹友闻呐呐回道:“我经义不纯,有负无过兄雅望。”

    众人哈哈大笑,却都知道他是个老实人。吴从龙知道下一个肯定问到他,就主动说道:“我的想法和镇卿是一般。”

    我听他们说完,口里说笑,心中却暗暗纳闷:吴安国和吴从龙都是挺出色的人物,既然有意科考,为何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看样子每朝每代,总有不少人材被埋没。不过既碰上了我,定能让他们大放异彩。

    我夸了他们几句,然后话锋一转,问道:“在酒楼之时,听到纯父和诸位在谈论时政,石某不才,愿闻高见。”我看曹友闻是个质朴之人,问话之时,眼睛便是望着他。

    果然,不等他人答话,曹友闻便开口了:“浅薄轻狂之论,不敢污相公清听。乃是纯父兄在称赞钢铁之政可为大宋强盛之基,而今上锐意进取,西北边事已起,如今陛下即委王韶主持军务,必有大胜还报,然而以大宋之情,则难免有先胜后败之辱,虽有钢铁兵器之利,而无统兵之良将,只怕亦不能挽此颓势。学生与子云兄不服,便在酒楼上辩论起来,不料为相公所闻。”

    “哦?”我一下子兴趣上来了,大宋对西北用兵,的确是开始有大胜,最后却没有讨到什么便宜,反而丧师辱国的。“纯父作此高论,必有所据?”

    以司马梦求的精明,他很清楚知道这番应对,可能关系他在我心中的地位,当下侃侃而谈:“当今王相公主持变法,虽外有敛财之名,然一则奈石相公百般周全,使得百姓困苦略缓,二则王相公之新政,使得国库富足,兵马得练。置将法更一改百年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之弊。况有明天子在上,诸事得谐。王韶颇有将才,此去西北,又有王相公全力支持,对夏国有一大胜,并不意外。那夏国新君初立,断敌不过大宋的良将。故学生以为,至迟不过明春,必有捷报还朝……”说到这里,他顿了顿,想看我反应,我却不置可否。

    那边秦观见我如此,就问道:“既如此,纯父兄何谓有先胜后败之辱?”

    司马梦求望着我笑道:“在下不敢说。”

    我知他下面的话必然有诽议朝政之嫌,就说道:“但说无妨,明天子在上,必然不至怪罪。”

    司马梦求告了罪,说道:“既如此,请恕学生放肆了。本来若以王韶主持军务,则西北未必会有败绩。然学生才以为,当今朝局,朋党之争已成。学生闻王相公在地方时,颇为百姓谋,而一为执政,则刻刻以敛财为务。其驱除异己,全不能容人,实是刚愎自用……”

    这话说得众人耸然变色,他却丝毫不以为意,继续说道:“王相既然如此,倘无石相周全,王相早已罢相也。学生非是妄言,当今天子仁心仁德,专为爱民为务,下情不能上达,方使圣天子受王相之蒙弊敝。若一旦国家有水旱之害,以王相公敛财之政,百姓必处水深火热之中,只须一二大臣将此报与陛下知道,王相如此动摇国本,便是陛下也不能让他继续居于执政之位。况且朝中反对新法之君子甚众,以王相一人之手,能掩尽天下人之口?王相一朝罢相,王韶必受牵连。然今上进取之心不会因王相公之罢而稍退,西北战火已开,一时也不能熄灭。本朝并无几个良将,朝廷内陷入党争,更难选贤任能,以御敌国。夏国是虎狼之邦,岂会善罢干休?此学生以为必有后败之辱。又,便是王相不罢,王韶继续主持西北军务。夏国倘若连遭败绩,必与契丹盟约,互为犄角,以当今大宋之国力,焉能同时与辽夏开战?辽主并非愚昧之人,焉能不知道我大宋攻取西夏,数年之后兵锋所指,便是他契丹的燕云故地。攘外必须先安内,如今国内纷扰,便有进取之心,亦难成大事。”

    第一卷十字(初稿)第十六节武学(一)

    更新时间:2007…1…816:03:00本章字数:3158

    那边司马梦求侃侃而论,李一侠不住的额首赞赏。我在心里也暗暗钦佩这家伙的确有些见识,虽然不能说和历史完全相符,但是却也相当的精确了。当天我就把他们留在府上,做彻夜之谈。无非说一些新学的心得,对未来政治的构想之类。因为不方便把我的构思全盘托出,所以我刻意提到玻璃,又故意提到义学的构想……让这些人赞叹不已。

    在第二天启明星刚出来的时候,我走出院子,望着那颗星星对司马梦求、吴安国、曹友闻、吴从龙说道:“如今国家,名为太平无事,实则隐患重重,正孟子所谓‘死于安乐’之时,幸有明天子在上,我欲佐辅君王,为大宋立万世太平之基,赢得身前生后之名,他日名题凌烟阁之上。然一人力孤,欲得天下英雄相助。今见诸位皆我大宋豪杰之士,我欲得诸位之助,却不知诸君是否不弃余之德薄?”

    司马梦求诸人和我一晚倾谈,早有倾盖如故之感,此时更是热血沸腾。一齐抱拳答道:“既蒙相公不弃,学生不敢惜此贱躯。”

    我一日之间得五个青年才俊相助,心里畅快之极,吩咐婢女:“去把我书房那个绿色的石盒取来。”

    那边早有答应,不多时便有婢女将石盒取至。我掀开盖子,里面却有五块玉佩,上面各刻古诗一首。我笑道:“这五面玉佩是我在坊间购得,今日诸君正好五人,岂非冥冥中自有天意?就将玉佩赠与诸君,勉之勉之。”

    当下取出玉佩,郑重相赠。那司马梦求的玉佩上,刻的小诗是“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这是李太白的《永王东巡歌》;吴安国的玉佩刻的却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竟是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的名篇;曹友闻的玉佩上仅刻了一句“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却是岑参的名句;那吴从龙所得的玉佩是一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最后一块玉佩赠给秦观,众人却见上面刻了几句唐诗——“昔闻班家子,笔砚忽然投。一朝抚长剑,万里入荒陬。”

    这本是唐人的一首长诗中的几句,秦观接过玉佩,便忍不住吟了下去:“……岂不服艰险,只思清国雠。山川去何岁,霜露几逢秋……”众人皆是饱学的书生,听他念的慷慨,不禁为之动容,几个人便一起背道:“……玉塞已遐廓,铁关方阻修……”

    当读完“卒使功名建,长封万里侯”之时,便是连我,也心情澎湃不已。众人都在想象着日后建功立业,几历艰险,而终于能流芳青史……正在这心情激漾的时候,忽然有人来报,皇帝诏见。

    ————————————

    我住的地方离宫里很远,当我赶到宫中之时,天已大亮。我想到皇帝这么早要见我,想必大事相商,莫非是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了?我一路上细细思量该如何应对皇帝的询问,却总是顾虑良多,苦无良策,暗暗懊恼没有和李一侠事先商量对答之策。

    不料皇帝却似乎并无大事的样子,我这边紧张兮兮的,他却在那里练字。见我到了,皇帝微笑道:“朕想叫爱卿给朕办件差使,子明不许推诿。”

    我暗暗叫苦,皇帝什么时候学会这一招,先给我把后路封死,再让我办事?我正要想法子推辞,却听皇帝说道:“执政欲立武学,朕听闻子明办的白水潭学院颇有名望,这件事交给石卿,朕当可以放心。”

    我一听是武学,原本想要推辞的话硬生生的让我卡在了嘴边。我原来忽略了这个细节,毕竟我不可能记得历史上发生过每一件,但是皇帝一提,我马上想起来,的确是在神宗的某一年,有“置武学”的记载,而且皇帝也经常看那些军士比武的。这个和皇帝念念不忘恢复汉唐故土,力图进取的思想是有直接关联的。想必他虽然不至于怀疑到王安石的忠心,却不愿意让朝中有权位的大臣对军队有太多的影响力,就把这件事交给我来办理。毕竟我曾给对他提过的新式军队,给皇帝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

    但是我还是装做为难的样子……皇帝以为我又要推辞,又说道:“子明,朕知道卿专欲谦退,然此事你不得推辞,倘无子明主持,谁能帮朕建立一支横扫天下的雄师?”

    我知道讨价还价的时候来了,便故作迟疑的说道:“非臣不为陛下分忧,然置武学乃国之大事,臣以为当以谨慎为先。陛下有命,微臣不敢辞,然愿陛下许臣回府拟一条陈,细细分说,再由陛下定夺。以免误国家大事。”

    皇帝见我答应,便笑道:“这是老成之言。明日一早,你再来见朕。”

    当下君臣便说了些闲话,皇帝问我:“子明尚无妻室?”

    我一听,脑袋就大了起来,终于来了,连忙回道:“陛下知臣自熙宁二年落难汴京,之前的事情几乎全部不记得,家里父母可曾安好,是否曾有妻儿,臣无时无刻不在挂念。臣之经历,所谓‘再世为人’是也。故功名利禄,于臣皆如浮云。唯思不能报陛下知遇之恩也。今者臣不知父母何人何处,是为不孝;国家外有强夷虎视而不能为陛下分忧,是为不忠;倘若曾有妻儿,若背结发之盟,则是不义;有子女不能养,是为不仁。今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焉敢言及妻室。”说到伤心之处,想起在另一个世界的父母亲人,不禁潸然泪下。

    皇帝见我伤心,也感叹了一会。安慰道:“子明不要过于伤心。朕以为子明实天降奇才以为朕之臂膀。虽则父母双亲不知去向,子欲养而亲不在,良可悲也,然亦须知天安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岂可不成家立业,延续石氏香火?朝中大臣勋戚,无论哪家的千金,子明倘若有意,便由朕给你作主。”

    我见皇帝如此说,也有点感动,哽咽道:“陛下对臣如此,臣无以为报。唯愿殚心竭智,佐辅陛下成为一代明君。千秋万岁之后,莫论汉祖唐宗,便是尧舜,亦不能及陛下之声威之万一。”

    皇帝见我竟说出这样的狂言,连忙说道:“朕岂敢胜过尧舜……子明莫要乱说。”

    我自知失言,也不敢分辩。我那种比法,是秦始皇的自谓,若为奸小所趁,麻烦就大了。连忙谢了罪,却听皇帝在那边说道:“既然双亲不在,子明的婚事,就由朕给你做主。”

    我也不好再多说什么,便告退回家,去商议武学条例。

    议立武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使,因为别说我对现代军事院校的体制知之甚少,就算知道,也不可能照搬。既然置办武学的事情交给了我,我所创立的武学,和皇帝想像中的,一定会有不少差别吧,怎么样让这些东西和宋代的军事现实结合起来,以有效的提高宋代的军事水平,也是一件头痛的事情,而皇帝却只给我了一天的时间。因为在他眼里,武学不过是用来给武科考试预备人才的,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军事院校。

    回到府中,曹友闻和吴从龙早已告辞,只李一侠、司马梦求在弈棋,吴安国、秦观却在观战,一人帮一边,手舞足蹈的,口中也不停交锋,比下棋的人还投入些。见我回府,众人便弃了围棋,随我到书房中坐下。

    李一侠问道:“子明公,皇上有何旨意?”

    我看似淡然的说道:“皇上让我主持武学。”

    此话一出,司马梦求还好,吴安国和秦观早就站了起来,死死的盯着我,兴奋得手足无措。

    司马梦求取笑道:“镇卿、子游,置武学已如此,倘若让君等上阵,又当如何?”

    吴安国和秦观这才发现自己失态,连忙红着脸坐下。

    李一侠又问:“子明公有何计较?”

    “我的意思,既然皇上让我主持武学,那我就要创立一个全新的武学制度,让这武学为我大宋造就无数知兵善战的将校。”

    司马梦求却冷静:“石相虽然雄心壮志,以天下为己任,然而武学一事,事涉忌讳,还当谨慎从事。皇上欲兴武学,显见今上之志不在小。倘能成功,则可以为皇上分忧;然若有不慎,为奸人所趁,则只怕有不测之祸。”

    李一侠也说道:“不错,纯父的意思学生很赞成,子明公不可失之大意。”

    我微笑颔首,“无过兄和纯父所虑不错,我正要你们几位帮我参赞,拿出一个条陈来,明日好回禀皇上。”

    第一卷十字(初稿)第十七节武学(二)

    更新时间:2007…1…816:03:00本章字数:3418

    当下我便和这几个人讲叙我大概的构想:“今我大宋有二十三路辖府、州、军、监二百八十七,县有一千一百三十五,我辈议立武学,若事事求全,务求武学如儒学一般分布到一千一百三十五县,则非国家之利,实国家之害。况且本朝崇文抑武,风气日滋,倘若以武学与儒学等齐,必受朝野非议,事反而不可行。所以我想若立武学,则除东京、西京之外,仅及二十三路,以免扰动国家。于东京、西京分别置东京讲武学院、西京精忠学院,其下则二十三路各设一武学,为明上下之别,各路武学仅以‘学校’名之,而二十三路武学学校之名,我欲奏请皇上以大宋建国以来功勋卓著的大臣名讳或封号赐名之……”

    我看了看李一侠和司马梦求,二人眼中皆有赞同之意,秦少游和吴安国则有倾慕之色?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