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三国第46部分阅读(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刘备没有说下去。

    鲸蜡是很好工业原料,可制蜡烛(太奢侈了吧)、肥皂(也是奢侈)、医药和高档化妆品,亦可提炼高级润滑油。后世的高档汽车引擎润滑油,多数是人工化合的鲸蜡替代品。

    “最有价值的是,它那发出恶臭的内脏”,刘备垂涎欲滴地说。

    “这么臭,干什么用?”张飞捏起了鼻子,道。

    “臭才好,越臭越好”,刘备回答:“知道龙涎香嘛,它的内脏就是龙蜒香的原料。”

    “龙涎香,什么东西?”,张飞当然不知道,所以他不敢问,徐庶也不知,故此徐庶问。

    坏了,当时,中国还没有龙涎香的说法。刘备冒失了。

    抹香鲸的基本食物是枪乌贼鱼类。在消化的过程中枪乌贼鱼的尖嘴会弄伤它们的肠道,而肠道中分泌的蜡质物质正是医治其伤口的良药。所谓龙涎香,就是包裹着枪乌贼尸体残渣的抹香鲸肠蜡,从鲸的肠道中慢慢排入海里,或者是在鲸死后其尸体腐烂而掉落水中。从被打死的抹香鲸的肠道中取出的龙涎香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它必须在海水中漂浮浸泡几十年才会获得高昂的身价,所以刘备才说,死了的抹香鲸价值更高。

    龙涎香本身具有令人愉快的麝香香味,但更主要的是,它有使香料的香味保持持久的特殊功能,因而很早就应用于化妆品制造业中。身价最高的是白色的龙涎香,它在海水中浸泡长达了百年以上;价值最低的是褐色龙涎香,它在海水中只浸泡了l0来年。

    这类有时候被大海抛到岸上来的灰色或褐色团块是从ll世纪起才引起人们注意的。12世纪初,著名的阿拉伯医生,自然科学家阿维金纳是最早记叙龙涎香的人。他认为龙涎香产于海底,由深海层涌出的强烈水流带至海面。

    明代中期,龙涎香由阿拉伯商人传入明朝宫廷。中国对龙涎香的解释为:在海洋的某个地方栖息着许许多多的龙。龙在岸上睡觉时,直挺挺地躺在那里张着嘴,它的唾液倘入海里,变硬后便成了一块块这种珍贵的东西,故此命名为龙涎香。

    “臭到极点就是香”,刘备掩饰说:“它的内脏含有未消化完全的灰色或褐色团块,这种团块在海水里浸泡100年,嗯,至少十几年吧,会变成绝世无双的香料,比麝香更加味道持久,另外,它是这世界上唯一的人类味道嗅引剂。传说中,它是龙吐出的唾液,所以称为龙涎香”。

    “这些典故载于何典”,徐庶问:“什么叫人类味道嗅引剂。”

    “这些典故嘛,出自我是泰山老人所授,在海外奇书中记载有,中原之地,不知是否有这个说法。”刘备看着忙碌的士兵,躲躲闪闪地回答:“味道嗅引剂这个词嘛——狗看过吗,扔一块骨头,它能够自很远的地方闻到肉味,跑来吃肉,这就是味道嗅引。而龙涎香是对人起作用的味道嗅引,它主要用于宫廷,女子用来固宠。用之民间,则是男子用来向女子求爱。”

    这含含糊糊的说法,让徐庶隐约明白了。说明白点,这就是人类的性引诱剂,可以让人类异性发情。

    明白了其中的不可告人之秘,徐庶到有点不自在,遂走近鲸鱼尸体旁,注目观察士兵们的工作。

    龙涎香的价格昂贵,每克龙涎香等值于一吨黄金。据说,生产夏奈尔五号香水的著名的罗莎化牧品制造公司一年就要用掉大约20千克。不过,在把龙涎香加入香水之前,还需把龙涎香溶液装瓶放在摇架上,不断摇动一年半之久,以便龙涎香溶液能更均匀地混合。用化妆品制造商的话说,这段时间叫做溶液的熟化。这样漫长而繁琐的工序,更加重了龙涎香的价格。

    抹香鲸喜欢在热带或亚热带温暖的海域中活动,青州渔民以前出没于渤海,不容易见到巨鲸,故此,在连云港初见抹香鲸便觉得新奇。从此以后,既知道抹香鲸不是神物,又很值钱,估计,不久后渔民的船队将深入大海,以捕鲸为业,航行的越来越远。中国,也许能就此迎来一个海洋文化。

    是夜,刘备徘徊在海滩,看着整旅士兵点起火把,彻夜分割着抹香鲸。张飞徐庶熬不住倦意,以回房歇息,只有典韦陪伴在身边。

    鲸的脑蜡经过添加松香作为固定剂,已被制成蜡烛。这种蜡烛催情作用虽然小于龙涎香,然而其点燃后散发的淡淡香味,仍具备一定的催情作用,而西方烛光晚餐的习俗,源于鲸蜡。

    在西方文化中,烛光晚餐是个特定的词,并不是随便点一根蜡烛就算烛光晚餐,只有点燃鲸蜡做成的蜡烛,在其烛光下举行爱的晚餐,才算“烛光晚餐”。

    晚餐过后呢?当然是继续爱了……

    这种鲸蜡做成的蜡烛,刘备并不迫切需要。不过,作为贡品,抵偿青州税收,刘备倒是很乐意。只需神秘地渲染它的作用,宫妃们必然趋之若鹭,它的价格嘛,想不高也难。能够用两三根蜡烛抵偿青州全年的税赋——嘿嘿嘿,刘备一边畅想着,一边奸笑——美好生活,就此开始。

    天亮了,士兵们去出了鲸鱼肠胃内的褐色团块。刘备指点着士兵,把它浸泡在码头上一只盛满海水的废船中,等十年后,这些散发着恶臭的灰色团块,随着时光的流逝,就会慢慢地变成“灰色黄金”。

    想想看,一克龙涎香相当于一吨黄金,而一般死去的抹香鲸体内,留存的龙涎香原始结晶大约有100到1000克(也曾有420公斤的、最大直径为165厘米的巨形物),只要你有足够的耐性,把它浸泡在海水里十年以上——当然,100年更好——那么,有什么比发现一个死鲸鱼更加暴利的?

    一名士兵急急忙忙得跑来,报告:“徐州牧陶谦与徐州主薄、大商人糜竺,以及下邳相笮融,已自厚丘城动身,即可到达连云。”

    刘备按耐不住好奇心,问:“陶徐州(徐州牧陶谦)随行车马,情况如何?”

    士兵回答:“车队内,随行者有很多光头之人,还有一辆彩车跟随。”

    彩车?糜小姐来了吗?

    光头之人,干什么的?

    ps:征集商业三国书评,优秀书评将被选入实体书,请各位书友踊跃发言!

    第四章群雄割据第四章群雄割据第四十三节背信

    更新时间:2006…8…616:18:00本章字数:5399

    第四章群雄割据第四十三节背信

    一阵倦意涌上来,刘备转头看看典韦,只见陪着他彻夜未睡的典韦,也在努力撑大眼睛,身体似乎还在摇晃。

    “乐涛(典韦),忙了一夜,我们先歇会,告诉元直,陶恭祖来了他先接待,没事不要唤我。”如今再谈青徐两州统一货币的事,攻守之势已易位,没必要讨好陶谦。为了争取最好的条件,先把他凉凉,等他着急了,再说。

    睡房内,刘备正拿着《吕氏春秋!典论》,无心地翻阅着,只等倦意上涌,好倒头就睡。门外,突然响起了拍打大门的声音:“主公,太史子义(太史慈)星夜急报,紧急军情。”

    看来,是孙坚的消息到了。

    刘备起身拉开大门,徐庶劈头就说:“太史子义星夜急报,孙坚退兵太谷,稍作停留,复起兵向汝阳进发。其行军匆匆,路线诡秘,子义怀疑:袁术新败后可能召回孙坚,意图对我方不利,提醒主公速速戒备。”

    刘备睡意顿去,怒火上涌:“文台竟敢如此欺我。”

    乘势偷袭青州,孙坚显然做不到,然而,他打着拯救张嫣儿小姐的幌子,从刘备那里骗取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获得传国玉玺,就开始背盟弃约私自撤兵,传国玉玺的魅力这么大吗,为了它可以不顾友情恋情?

    “恨啊,我恨不得亲自披甲上阵。”刘备长叹道。

    徐庶意会。刘备这是说,自己后方不稳,诸侯图谋之心不死,故此不能亲至前线,只能依靠代理人,打一场代理人战役。为了加强自己的影响,甚至不惜派出青壮(佣兵)化身为士卒,参与战斗。然而,显然这种控制方式效果不佳。

    “元直,你速速带翼德前往汝阳,截下青州童子军,就说:新年将至,童子们必须回家探望父母。若孙坚不允,你给我斩杀孙坚,躲其军,灭其卒。”刘备咬牙切齿地吩咐道。

    “此举不妥”徐庶毫不犹豫地否决说:“我军距离汝阳至少七日路程,等我军到达汝阳,孙坚可能已不知去向。再者说,我军孤军远征,胜负极其难料。孙坚,江东之虎也,董卓亦败在其手下,非主公亲至,我军难以取胜。”

    就这样,金蝉脱钩了。刘备不甘心地走到桌案前,仔细地察看着地图。

    徐庶的声音遥遥传来:“太史子义还报告:邙山一战,由于我军未及赶上,童子军没有铠甲赤膊上阵,使用成年人的巨弓大弩作战。”

    “什么?”刘备吃了一惊,急问:“伤亡多少?”

    童子军力弱,使用成年人的弓弩,意味着几次射击后,童子军将无力张弓,只有等待敌人屠戮,伤亡可想而知。

    徐庶躲躲闪闪地回答:“伤亡过半,童子军尉许灵阵亡。”

    刘备暴走了,拿起桌上的茶杯,狠狠摔在地上:“五年,五年了,济南3000名童子才选出这200人,我训练了他们五年,教导了他们五年。五年的心血啊,孙文台,还我童子军来。”

    徐庶不敢相劝,闪入墙角看着刘备像风暴一样刮过屋内,所过之处,桌毁椅亡。

    此刻,陶谦正好进入刘备府邸,见到府中之人战战兢兢,心中疑惑。

    也正因为府内人心惶惶,无人阻拦陶谦。仗着地理熟悉,陶谦带人扬长而入,走进刘备后院。

    才一接近刘备寝室,就听见刘备呜咽的声音:“孙文台,把我的军团带回来,把我的孩子还给我……”

    陶谦一惊,孙坚军中有刘备的孩子?

    “阿弥陀佛”,陶谦身后,一个光头壮汉闪身而出:“这位施主暴怒伤肝,待贫僧前去劝解。”

    陶谦点点头,看着那个僧人昂然进入刘备房间。

    半晌,徐庶走出房间,向陶谦施礼:“我家主公一时失态,见笑了。请陶公随我到会客室,主公将整衣相见。”

    陶谦稍待片刻,刘备匆匆而至。

    “恭祖公,那个光头者何人也,怎么私入我房内?请教恭祖公,该如何处置?”刘备不悦地询问。

    陶谦连忙回答:“他是随我而来的僧人,听到玄德公暴怒伤身,一时情急,闯入屋内,还望玄德公原谅。”

    僧人,这时代尚有僧人?刘备疑惑地缓缓坐在椅子上,心头嘀咕:正是僧人喜欢私闯民宅,造成了其后通奸行为不断,看来,必须早早立个规矩,禁止僧人入私宅。

    “自明帝(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第二任东汉皇帝)时代,楚王英(佛教信徒)谋反,朝廷大杀僧人,因此案‘坐死徙者以千数’,自此之后近百年,中原之地再也找不见僧人。史籍不再有关于佛教在中土传播的记载。恭祖公那里找见的这个僧人,竟敢私闯我的寝室。”刘备仍不满地说。

    陶谦身后闪出一个年轻人,朗声道:“佛祖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朝廷虽禁,信众仍口口流传,生生不息。”

    这会,连徐庶都皱起了眉头,陶谦轻声呵斥道:“我与玄德公说话,世高休要多嘴。”

    那青年恭顺地退下,刘备却发现,这青年退下时,嘴角抽动,眼中闪过一抹寒光。

    “世高?此何人也?”刘备讶问。

    “此乃下邳相笮融”陶谦解释说:“黄巾以太平道搅乱人心,我平定徐州黄巾之乱后,以笮融督管广陵、下邳、彭城钱粮,起大浮屠寺(佛寺),命百姓悉课读佛经,信佛者免役,以此抵消太平道的影响。”

    陶谦意犹未尽,道:“听说玄德公在青州也宣讲宗教,我与玄德公也可算是不谋而合。”

    笮融,原来此人是笮融。佛经《三藏记集录,五慧睿喻疑论》记载,笮融与广陵、彭城二相均是出家人,然而,这一出家人的身份却是业余的,他的主业还是做官。

    广陵、下邳、彭城都是产粮大郡,笮融利用手中掌握的粮食,“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者且万人”。一时上至守相,下至黎民,个个口念佛号。佛教因此才得以在中原再度兴盛。

    然而,他这种行为却是为了侵吞三郡粮食。笮融的宅院修建的豪华奢侈,也是苏州历史上最早的私家园林,苏州园林之风,从他开始风靡后代。

    《王题问贤》一书中说道:此人就是三国时代第一活宝,其行事之龌龊古今罕见(现在已不罕见)。

    他身为一个佛教徒,在兴佛事,布善举之余,纵容部下四下劫掠肆意杀戮,自己利用职权中饱私囊。身受陶谦提拔,自一小卒成为国相,然而却在曹操讨伐徐州时,见形势不妙,另觅高枝。私逃途中,广陵太守赵昱不顾陶谦反对,以上宾之礼相待笮融。可笮融却起歹念,借一次宴会,酒酣之时杀了赵昱,并且纵容部下劫掠广陵,然后过江投靠薛礼。

    这样一个人,口口声声宣扬佛教教义,宣扬与人为善,自己却危急时弃主而他往,又杀人夺城,无信无义,可谓卑鄙无耻之极,简直就是一个古代慕绥新、马向东。

    不过,这人却是一个中国应然道德和实然道德相互割裂的范本。他所提倡的道德,只是他认为别人应该具备的,但自己却决不身体力行。他所希望的,只是别人学雷锋奉献,而他

    来

    索取。

    这样一个人,还带着僧人,来连云港干什么?

    陶谦接着问:“玄德公,大师也是出自好心,想劝解玄德公息怒,故此才私入玄德寝室,还望玄德公谅解。”

    刘备淡淡地回复说:“既有恭祖公做主,我原谅他了。来人,好好安葬大师。”

    “什么?安葬?”陶谦嚯地站起,惊问。

    刘备微笑着答:“按青州律法,私入他人住宅,非奸既盗,屋主有权就地格杀。当时,元直证明我与他素不相识,我斩杀他符合律法。我一时手快,嘿嘿……现在,既然原谅他了,我就出资好好安葬他。”

    说完,刘备凶狠地瞪着笮融,眼中露出浓浓的杀机:笮融带着僧人来,肯定是想借宗教权力,控制连云港。这一举动肯定的到了陶谦的默许。如此卑鄙小人,决不能让他插手。

    笮融见到刘备态度不善,还以为是自己刚才随意插嘴,惹来刘备的怒气,紧往陶谦身后靠了靠。

    陶谦会意,叉开话题为刘备介绍随行人员——徐州别驾从事、东海朐人(连云港古称朐县)糜竺糜子仲,徐州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孙乾孙公祜,以及糜竺的兄弟糜芳糜子叔,随队护卫的徐州大将曹豹。

    除了陈登陈元龙,陶谦手下的重臣都到了。

    一番介绍完毕,总算缓和了大堂内的气氛,可是,此时,再也不适合谈论统一货币的事。陶谦与刘备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天,双方都心事重重。

    不一会,赵云入内禀报:近卫军左师团已准备妥当,正等下令出发。

    刘备沉吟半晌,询问道:“元直(徐庶),你看,追不追?”

    徐庶答:“天寒地冻,追之不及,奈何?”

    “如此放过孙文台,我心有不甘”刘备狠狠地说。

    “主公如不甘心,那就追吧。”徐庶宽容地说。

    刘备想了一想,终于下了决心:“既如此,那就放过他。传令,士兵解散,各自回营。”

    陶谦实在憋不住,问:“玄德公为何要追孙文台,刚才进府之时,我听说孙文台拐带了玄德公的孩子,确有此事吗?”

    刘备详细地向陶谦解释了一番,陶谦惊问:“孙文台在洛阳连战皆胜,再有玄德公支持人力物力,战胜董卓指日可待,为何如此匆忙退兵,行军路线又如此诡秘,难道他真是图谋徐州青州?”

    “传国玉玺”,刘备脱口而出,话一出口就知道坏了是,嘎然而止。

    “什么?”,陶谦极度震惊:“玄德公的意思是:孙文台在洛阳得到了传国玉玺?”

    此言一出,陶谦才体会到他说了什么,再吃一惊:“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这四个字像重锤一般,擂响了众人的心扉——“传国……”徐庶目瞪口呆地嘟囔着。

    “这只是我的猜测而已”。刘备掩饰说:“中常侍之乱,传国玉玺失踪,孙文台进入洛阳后,整修宫室和皇陵,突然之间停工,紧接着就急急退兵,我推测他退兵的理由,其中一项就是他发现了传国玉玺。否则,以孙文态好斗的个性,怎会在形势大好之时突然退兵呢?”

    “这猜测如此匪夷所思,玄德公如何想到的呢……不过,好像很有道理耶。”陶谦重重地坐在椅子上,叹了口气,脑海中还在回响着那四个字:传国玉玺。

    “军情急报,洛阳来的。”管亥匆匆跑入大堂,递上一封书简。

    徐庶结果书简草草地扫了两眼,突然失声惊叫,书简坠落在地上。

    “怎么回事,何时如此惊慌。”刘备问。

    徐庶不顾礼仪,瞪着刘备半晌,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元直,怎么了?”刘备也有点心头慌乱:“我们遭到董卓突袭了吗?损失怎么样?”

    徐庶缓了口气,道:“不是董卓突袭,太史子义星夜补报军情,主公,你猜怎么样,竟如主公亲眼目睹一般,孙文台真的拿到了传国玉玺。”

    “什么?”堂内众人闻听这话,跌倒了一片。

    “世事难以预料,我竟真的预料到了”刘备满脸沉痛地表演着:“可惜,孙文台一代英豪,命不久矣。”

    “信上怎么说?”陶谦爬起来,不甘心地问。

    “太史子义来报:孙坚在洛阳宫室内凭吊,忽见城南有一道五色豪光,向空冲起。故派人前往打探,乃是一个井口发光,井栏上面镌有“甄官井”三字。军士们将井水汲干,打捞出一个匣子,匣内有一方玉玺,回圆四寸,上有五龙交纽,下有篆文,镌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旁缺一角,用金镶补,遂认得是秦汉二朝的传国玉玺。缺一角乃王莽篡位时,向孝元皇后讨要传国玉玺,孝元皇后掷给玺绶,导致玉玺缺一角,后用金镶补。

    孙坚打捞出玉玺后,立刻召集心腹将领关门密议,第二天全军开拔。当日参与打捞玉玺的士兵随后逃归洛阳,向子义将军报告了情况。”

    陶谦心惊肉跳地问:“玄德公如何猜测到孙文台会得到玉玺的呢?”

    刘备微微一笑,答:“昔日中常侍之乱,少帝为张让所逼,由北宫出走小平津,仓猝间不及携玺。我料玉玺仍在宫内,或者是那掌玺的内侍恐被人夺去,投入井中。后来,这太监被人所杀。玉玺不之所终。孙坚入洛,整修宫室,得到传国玺,也是一种可能。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孙文台的奇怪举动。”

    陶谦再问:“刚才,玄德公所说,孙文台命不久矣,此话何意?”

    刘备站起身来,悠悠地说:“汉代秦,历四百年矣,传国玉玺岂是福薄之人能够私匿。王莽篡汉夺玺,王朝何其短命。太监私藏玺绶,不久身首异处。孙坚嘛,私匿玉玺南归,还不小心传的尽人皆知,我料天下有心无心之人,必鸣鼓而攻之。所以,孙坚必死,今后,凡得玉玺者都不得善终,不信,走着瞧。”

    乱世开始了,连孙坚这样的忠臣,也开始准备培养自己的势力。在这乱世里,谁关心一个小女子的命运,张嫣儿,蔡昭姬,以及无数我大汉仕女就此流落草原,蓬头垢面为大字不识的异族放牧,生子。

    当时,一首乐府诗是这样唱的: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鲢,相教慎出入。以鱼拟人,似是遭遇祸患的人警告伙伴。然而,乱世人命贱如草,灾祸,是人想躲就能夺得掉的嘛?

    “孙坚退兵了,嫣儿小姐还没找见,他就退兵了,孙文台,骗走了我军需粮秣和兵士,他退兵了。”刘备哀伤地呻吟着,再度提起这个话题,怒火不住上涌。

    陶谦与手下面面相觑:早有传言刘备打董卓是为了一个女子,如今看来,传言或许是真事。

    看到刘备渐渐有点失控,陶谦急忙劝解:“我听说,左匈奴单于于扶罗新近归附了上党太守张扬。董卓劫掠洛阳时,他正在京师。玄德公不如去信问问张雅叔(张扬),看看于扶罗是否知道洛阳的消息。”

    ps:新书《秘界》上传了,大家快去砸票!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秘界

    第四章群雄割据第四章群雄割据第四十四节凶意(上)

    更新时间:2006…8…616:18:00本章字数:2570

    第四章群雄割据第四十四节凶意(上)

    “于扶罗”,刘备歪着头,想了半天。

    于扶罗可是个鼎鼎大名的人,他的弟弟,继任右单于呼厨泉曾参与过护送汉献帝回洛阳,他的儿子去卑(汉名叫刘豹)是匈奴左贤王,其孙子自称刘渊,五胡乱华时建立了后汉王朝。

    而蔡昭姬(蔡文姬)正是于扶罗劫掠走的。最早于扶罗把蔡昭姬作为妻妾,于扶罗死后,去卑(刘豹)继承了他继母蔡昭姬,再以蔡昭姬为妻妾,刘渊就是蔡昭姬所生。

    最初,张纯叛乱时,朝庭调发南匈奴兵,配合刘虞讨伐张纯。单于羌渠遣其子左贤王于扶罗将3000骑前往,匈奴国人恐朝庭不停索取兵将。于是匈奴右部落与先已反汉的屠各胡合,共十余万人,攻杀羌渠,另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

    于扶罗在去洛阳途中闻知消息,自立为单于。随后到洛阳讼诉和求助。适逢灵帝病死,董卓带兵人京,天下大乱,于扶罗乘机劫掠洛阳,劫走了公卿之女蔡昭姬。董卓退兵后,无暇顾及匈奴兵,于扶罗乃攻打郡县意图劫掠。当时,各地都在学青州高筑城堡,聚众自保,于扶罗劫掠无所得,部众受到挫伤,只好在河东郡平阳投靠上党太守张扬。

    张扬得到于扶罗的匈奴兵后,进逼河内,随即,攻取河内全郡(原河内太守王匡残兵已被袁绍吞并),进一步逼迫袁绍退入冀州。为了缓和张扬的攻势,袁绍迫不得已,任命张扬为河内太守。

    从穷敝的上党郡跳到富饶的河内郡,张扬似乎已经满足,遂停止了攻势,安心做起了河内太守。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

    岂敢惜性命,不堪其晋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蔡昭姬在“悲愤诗”中,描写的就是当日的情景。

    这是一种求生不能,求思不得的生活。

    刘备低着头,细细地品味着诗中的悲苦:蔡昭姬,这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女子,你现在知道了吗,诗歌,并不能拯救这个世界。

    “元直,你速速写信给张扬,让他询问于扶罗张嫣儿小姐,蔡昭姬小姐的下落。告诉他,我准备拿出白狼城作为奖赏,谁交还张嫣儿或者蔡昭姬小姐,我把白狼城送给他。”

    利诱,还需加上武力威胁,匈奴人畏服于武力,好言好语跟他说话,向他探寻一个女子的下落,虽然他可能把这女子当草,任意打骂践踏,但也一定不愿实话实说,不愿交还。

    “现在是冬季,命令近卫军团加紧练兵,征发1000工匠,2000民夫,另外再调拨6000辆正厢战车,马匹一万骑配给近卫军团。任命乐文谦为出云大都督,任命崔琰崔季珪为出云参军,两人负责出云军事;任命邴原邴根矩为出云大法官,主管出云刑审律法;命令田丰田符皓为出云大相国、军师中郎将(可以直接带兵的军师官衔),主管出云财税内政。

    任命高山高远亭为三韩大都督,主管三韩军政;任命周毅周伯通为辽东大都督,主管辽东军政;调尹志平(尹东)来青州,任命他为大教宗,主持出云、青州教务。

    任命高堂隆为青州大相国;沮绶沮子正为青州大都督、军师中郎将;任命王烈为青州大法官,命令各郡县推举乡老,立刻组建青州最高法庭。田子泰(田畴)调回近卫军团参赞军务,元直,你替子泰守泰山。云长(关羽)回青州后,命令他坐镇东莱。管炳元(管亥)与陈群驻守琅邪,太史子义出镇济南,高鸣雷(高顺)回守广绕。

    传喻各郡县,军、政、法互不干预,有事委决不下,叫元老元商讨,经元老院批准方可实行。”

    徐庶差点失声惊叫,刘备这么安排:重申一些人的任命,设置三人分权,元老院牵制,重臣出掌地方,明显是打算让青州自行运转,他自己打算干什么?

    回顾在座的陶谦等人,徐庶咽下了劝解的话,此时此刻,绝对不能让他们知道刘备有可能离开青州。

    陶谦不是傻子,从这番话里听出了浓浓的杀心,讨东战役中,许多州郡长官都离开了自己的治所,然而,未安排好后方的官员,随后都失去了自己的根据地,在乱世中消失。刘备这番举动,明显是在安排后方。他的刀将首先挥向何处?

    为了在刘备动身前尽快落实统一货币的事,陶谦随后和刘备进行了紧急会谈,双方约定:陶谦以明年全州谷物作为抵押,预先从青州支取价值十万金币的新钱,刘备再赞助十万金币,以此二十万金币作为基数,徐州与青州建立统一货币体系,以三月为期,明年二月双方同时在两州境内废止五株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