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第1部分阅读(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窝阔台后裔争夺汗位也绝非偶然。早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窝阔台系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就已经向忽必烈系汗位继承人妥欢帖木儿公开挑战,阿鲁辉帖木儿的举反虽然很快被镇压下去,但窝阔台系并没有因此放弃争夺汗位的斗争。贵利赤汗的即位,使窝阔台后裔终于在一时间如愿以偿。

    1408年(明朝永乐六年),忽必烈系本雅史里在贵利赤汗旧臣阿鲁台太师支持下即汗位。本雅史里汗即位之前,由于战乱曾跑到帖木儿帝国避难。帖木儿死后,他离开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前往蒙兀儿斯坦,1407年在阿鲁台的支持下,回归蒙古本土即位。蒙古汗位由窝阔台系手中再次回到忽必烈系手中。本雅史里汗与知院阿鲁台,东面征服了兀良哈,西面控制着河西、哈密等地。卫拉特部马哈木为了保存自己势力,支持阿里布哥系德勒伯克即汗位。1415年,马哈木等又拥立阿里布哥系额色库即位。1426年(明朝宣德元年),合撒儿系阿岱在阿鲁台支持下夺取汗位,汗位由阿里布哥系转移到合撒儿系手中,蒙古皇族内部的斗争又增添了新的内容,由原先忽必烈系与阿里布哥系、窝阔台系之间的斗争,又增加了与合撒儿系的斗争。

    瓦刺。就是蒙元时期的斡亦刺,居住在今蒙古西部和苏联境内的萨彦岭、唐努山一带,被称作西蒙古。成吉思汗时被分为四千户,在明代称四万户。明初统治瓦刺的首领叫猛可帖木儿,他死后,瓦刺由马哈木、太平、把秃字罗三人分领。当东部蒙古大汗由于遭受明朝的军事打击和统治阶级内讧而日益衰败时,战乱较少的瓦刺乘机崛起,企图夺取整个蒙古地区的统治权。在这场斗争中,瓦刺和东蒙古是对立的两方,而明朝扶此抑彼,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西域诸地。在哈密、赤斤蒙古、沙州等八卫地区,也有不少蒙古族,一些卫的首领由蒙古贵族——元朝宗室后裔担任。西域诸地位于东西交通要道,与瓦刺、东蒙古、土鲁番、明朝都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特别是哈密,各方势力曾为争夺它而展开长期和激烈的斗争。

    在哈密以西有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后迁至伊犁河流域,更名亦力把里)和土鲁番,其统治者为察合台后裔,和明朝长期保持着朝贡关系。土鲁番向东扩展势力,曾三次占据哈密,与瓦刺、明朝都发生过战争。

    写作杂谈殇了谁―――写于《明》第二卷卷终

    更新时间:2007…3…1515:07:00本章字数:3128

    殇了谁―――写于《明》第二卷卷终

    终于把第二卷写完了,终于可以出来喘口气,喝口水,顺便歇歇,看看小鸟打架。

    写第二卷的时候,听得最多一句就是不好看了,味道变了。其实明这本书一贯穿的就是同一种思想,从来没有什么变化。从第一卷开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到民团第一次战斗后,武安国面对火器巨大威力而忧心的愈发强势的政府对百姓的欺压是否越严重;再到第二卷结尾,所有革新诉求变成了一场无聊的逼宫戏,不过是表达笔者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探索与思考。只是第一卷表达的隐晦,第二卷因为文中社会各阶层剧烈的冲突,直接迸发。

    第二卷以殇结尾,看到有读者奇怪,只死了个老汤和,怎么叫殇呢?大家不妨仔细看一看,这章中,死的其实是新兴阶层的那些政治诉求,亡的是政,而不是人。这才是武安国内心深处最无法忍受的悲哀。偏偏这种悲哀无人能理解,对于底层百姓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眼前安稳,而不是个人权力,对于官员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个人生命的保障,而不是对政府的合理监督和被百姓监督。

    ““管他,就当作践的不是自己,把灵魂脱离躯体在一边观看,被作践出花样来,还可以给人家叫声精彩。要是看准了时机,趁失败那方倒下瞬间踩上一脚,说不定就能被获胜一方记个大功,成为开国或平乱英雄,青史上未必留名,至少从此吃喝不愁了。

    “他***,谁该当皇帝,谁该死,也不痛快点儿,害得老子连节都过不好”,一个昨夜赌钱输了的汉子伸着懒腰向家走,睡眼惺忪。

    “就是,也不利索点着,折腾起来没个完了”,一个山西口音的商人在一旁搭讪,看样子刚从妓院出来,左右腮帮子上各有两道未洗干净的胭脂红。”

    这就是小说中的大明国情,在武安国大等人的努力下,它具备资本主义萌芽的所有自然条件,动力工业、集约化生产、大面积农业、贵金属货币和近代会计法则,惟独不具备社会发展到此阶段该具备的新思想普及。在这种国情下,活得越清醒,也就越痛苦。所以武安国只能走,走得远远的,远离政治争斗,到外边去修路、建桥,为他所热爱的国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至于他所追求的理想何时能实现,以及道路是否正确。酒徒个人认为,在整个社会没做好准备前,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皆属于虚妄。至于先有思想还是先有生产基础,酒徒个人观点是,在生产力没发展到相应阶段,所谓拥有先进思想就拥有一切,那是书呆子的白日梦,和儒家把天下分为方块一样愚蠢。用工程角度衡量,既不具备可实现性,也没可靠性。

    本书发展到现在,武安国怎么看都不像个合格的政客,很多读者对这个角色抱怨甚多。看到读者抱怨,酒徒很高兴。因为酒徒就像设计这样一个人物,而不是具有无限智慧和无限政治魅力的伟人,甚至,他连国人甚为推崇的厚黑学都学不好,他的唯一优点是,把周围所有人当成人,而不是他的踏脚石和玩偶。这么写的原因有二,第一,武安国是个工科生,一个在八十年代中国教育生产线上铸造的纯技术型人才,他要是能具有政治头脑才真正是件怪事。第二,笔者一直认为,古今中国,缺的不是手段有多厚黑,心中有多少从没实践过完美理念的政治天才,缺的是肯踏踏实实为这个国家做事,尊重他人生命与尊严的凡人。缺的是一种平等观念,一个对当今社会普遍承认的政治准则的认同。

    这又扯到了一个老话题上,什么是平等。酒徒在去年几乎每个月都能收到一两封信,与酒徒辩论平等的虚妄。很有趣的是,有的辩论者还来自台湾。看来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沉积根深蒂固,对“治人与治于人”的追求,并非酒徒三言两语可以动摇。其实平等这个概念不是酒徒的创新,远的从古代希腊“人生而平等,即使人们的地位、天赋和财富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别,但人们至少都有要求维护个人尊严的起码权利,正义要求法律应当认可这些权利并保护这些权利”,近一点儿,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说“我们认爲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爲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是经被治者同意所授予的”。

    当酒徒提到这些话,立刻就受到读者反驳,“美国独立时,还有奴隶的,还有印第安人,怎么没见给予他们平等”?

    持这种观点的读者忘了一件事情,就是,准则和现实有一段差距,承认了这个平等准则,才能逐步达到一种平等的现实。如果连准则都不承认的话,现实就更遥遥无期了。正如当初的美国,如果没有对平等原则的认可,而在他们的立国宣言中写上,“黑人就是奴隶”,我想后来的黑人连争取平等的权力都被剥夺掉,马丁就不会在他们之间诞生。人类社会中黑人文化就永远消失于历史。

    需要解释的一点是,平等不代表平均。相反,强制性平均是对平等的最大践踏。如果大家都坚持平等原则,就没有人拥有非法剥夺他人财产的权力,无论这个人血统多么纯正,是贵族还是三代贫农。所以,平均也就不存在。

    话题又扯远了,回到本书当中来,第二卷已经结束。这不是一个让人期盼的结尾,甚至无法让大多数读者满意。但故事发展到这里,很多东西已经不是笔者能左右,即使笔者强行安排,也会带出明显斧凿的痕迹。大家心中美好的太子朱标居然变成了一个阴谋家,也许这是很多读者不能接受的地方。其实仔细看一下书中那个环境,当时京城中,只有水师是一支完整军事力量。此时朱标要不为自己争取最大权力才怪。况且此前他老爹已经露出废太子之意见。封建社会中,政治是肮脏的。完美人物存在根本不可能。对于不受制约的皇权,谁在那个位置上都会干出坏事来,这不仅仅在于人物的性格,而且取决于周围的社会环境。整个世界都不喜欢的小布什说过一句最精彩的话,“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如果还是站在笼子外边,朱元璋、朱标还有朱棣,都不会有本质的区别。

    第二卷大家读的累,酒徒写着也累。大家看到常茂等人牺牲难过,酒徒写到李陵投河、常茂遇刺等章节时,也是连续几天没好心情。第三卷,酒徒会尽量改变一些东西,给整部作品带上一点儿明亮的颜色。也许亮色不多,至少会留一点希望。第三卷中,很多人物会展示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而做出他们认为正确的事。也许会很荒唐,但必竟是他们已经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所以他们的角色会有时会令人捧腹,生活已经很累,酒徒没有必要让大家更累。

    就罗嗦这些,临了叮嘱一句,酒徒这本书仅仅表达的是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游戏之作,上不得台面。大家千万不要把他捧得太高,说实话,每当看到经典二字,酒徒都会汗颜不止。同时,也希望有心的、无意的和抱着特定目的做广告的读者,手下多多留情。你们的很多行为也许很痛快,但已经给酒徒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没有人希望自己辛辛苦苦码成的字,被人看了后说“很好,但照着《××××》还差那么一点”,或者“太差了,照着《×××》差得太多”。酒徒这本书还不是红楼梦,达不到用以衡量其他作品的高度,若用100分标准衡量此书,酒徒这边顶多是三十分上下。此言并非拒绝批评,若有批评,请指出具体部分,酒徒看了非但不怒,反而会非常感激,但无责任的比较就算了。同时也希望大家不要把本书引申到其他地方,从里边一定看出阶级斗争和大民族主义来,首先,一直细心看了本书的人知道,酒徒是平等主义者,坚持的是平等而不是压榨。其次,酒徒本身就不是纯正的汉族,大汉族主义更无从谈起。本书只想写三卷,剩下已经不到二十章的内容,为了本书能顺利写完,请千万手下留情,拜托了。

    写作杂谈无责任转载……为中国写一些东西

    更新时间:2007…3…1515:07:00本章字数:5080

    酒徒注:这是一个朋友转来的文章,酒徒未必同意其中观点,却赞赏这种探索的精神。

    我觉得我有必要为中国写点东西了。

    虽然我一向标榜远离政治,对所谓的世界大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失望。但最近的很多很多事情,还是让我觉得有某种东西如梗在喉,不吐不快。我厌恶评论,因为评论家大多只是坐而论道的好手,一旦起而行之,则捉襟见肘。

    站着说话不腰疼,固然很惬意。我知道有一天我也许会因为我说的这些而打了自己的嘴巴。但我还是决定要说,就如鲁迅先生所说,如果一个房子里的人要闷死了,你把他叫醒固然很残忍,但,如果你把所有的人都叫醒,又怎么没有可能把房子打一个洞来透气呢?

    我知道,也许我也不能把这座房子建的更好,但希望我说的话,能够给别人一些启示或者思索,这些启示或者思索中,也许就有建房子的高手呢。

    我今天要说的是,到底谁在抛弃中国?

    这个问题看起来太大,几乎无从说起。我还是从细微处说起吧。昨天在网易商业报道上看到一个贴子,内容是这样的。

    房改是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是要提前给你送终。

    很好玩的一个贴子,却很真实的反映了我们改革的一个现实。中国的未来在哪里?我们要走向美国,还是变成下一个拉美?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美国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这句话让我们生出很多美丽的遐想,好像我们真的再这样埋头苦干很多年,就一定能赶英超美,过上欧美人的幸福生活。但是现在,在我们看来,也许赶英超美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遐想,也许中国貌似强大的经济外表之下已经暗流涌动,也许歌舞升平之下已经危机四伏。

    二、为什么要提拉美?

    在我们的主流视野里从来都没有拉美,在我们的概念里,拉美这个名词不比非洲高等多少。我们是不屑于提拉美的,那里滋生着一切资本主义的毒瘤,贫富分化,社会动荡,政治独裁,经济畸形发展,拉美人在独立以后,瞎折腾了200多年,还是处于第三世界。我们怎么能把自己和拉美比?

    拉美人第一次进入我们的视线,大概是在去年,我们在谈论中国汽车业的未来走势时,第一次提到这个词,后拉美化。有人对当时世界汽车巨头纷纷进入中国,瓜分市场提出了自己的忧虑,说中国汽车如果不能走自己独立发展的品牌之路,而企图以市场换技术,最后只能如同拉美的汽车市场一样,沦为世界汽车巨头的加工厂,在食物链底层,抢食一点点残羹冷炙。永远不可能在世界市场上与他们并驾齐驱。而更重要的是,以低廉的劳动力换来的投资必将不会长久,因为一旦出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市场,跨国巨头马上就会进行产业转移,到那个时候,中国汽车业就会被抽空,拉美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未来。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而我今天要说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汽车业,而是中国的整个未来。我们要走向何方?是发达的欧美,还是混乱的拉美?

    郎咸平在华工演讲的时候,对大学生们说,“30年以后写信给你女儿的时候你可能会写,你在别国当保姆的日子还好吗?”“如果信托制度一直缺乏,那么改革将会把我们带到菲律宾而不是美国。”台下的大学生莫名惊诧。

    其实我觉得倒真没有什么可惊诧的。这个道理连我都能想明白,我们中国的那些精英阶层,喝过洋墨水,读过哈佛剑桥的,谁能不心知肚明呢?但是愿意把它讲出来,讲给我们懵懵懂懂的大众和青年学生的,估计只有郎咸平一个人了。

    有些东西是得多用脚趾头想想。上帝给我们一个脑袋,不是为了让我们整天琢磨同事有没有比我多发多少工资或者邻居的老公为什么比我能挣钱的。记得在中学学世界近代史的时候,曾经就有一个问题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拉美国家独立的时间和美国差不多,到最后发展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历史书告诉我们,那是因为帝国主义的掠夺。我一直觉得那是狗屁,如果一对小兄弟一起长大,有一天哥哥对弟弟说,从今天开始,你归我管了,你挣的钱归我,做弟弟的能愿意?据说拉美国家独立以后,很快就变成了美国的后院。不过这是结果,可不是原因了。之所以美国能把他们当后院,还不是因为几十年之后,当哥哥的已经比弟弟强大了好多,敢于对弟弟说,你挣的钱要是不给我,看我不揍你。

    当然,我当时是想不明白的。我面对这样的答案,也不过就是在心里说句狗屁,除此之外,是断然提不出反对意见的。但现在,我敢说,也许真实的答案已经被我们发现,并且他正在困扰着我们的中国。

    拉美与美国的差距在于,它没有形成良好的财富再生体制,套一句比较主流的话,它缺乏一种财富积累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一个简单例子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差别。

    第一种情况:假设在一个地方发现了金矿,来了一个人投资建了一个矿场,雇一百个工人为他淘金,每年获利1000万,矿主把其中的50%做为工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入5万,他们拿一万来租房子,剩下的四万可以结婚,生孩子,成家立业,矿主手里还有五百万,可以做投资。因为工人手里有钱,要安家落户,所以,房子出现需求。于是矿主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给工人,或者卖给工人。工人要吃要喝,所以,开饭店,把工人手里的钱再赚回来。开饭馆又要雇别的工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也有了收入。一个家庭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这样,几年之后,在这个地方出现了100个家庭。孩子要读书,有了教育的需求,于是有人来办学校,工人要约会,要消费,要做别的东西,于是有了电影院,有了商店,这样,50年过去以后,当这个地方的矿快被挖光了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了一个10万人左右的繁荣城市。

    而第二种情况是这样的:假设同样发现了金矿,同样有人来投资开采,同样雇100工人,同样每年获利1000万,但是矿主把其中10%作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一年1万。这些钱只够他们勉强填饱肚子,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讨老婆,只能住窝棚。矿主一年赚了900万,但是看一看满眼都是穷人,在本地再投资什么都不会有需求。于是,他把钱转到国外,因为在本地根本就不安全,他盖几个豪华别墅,雇几个工人当保镖,工人没有前途,除了拼命工作糊口,根本没有别的需求。唯一可能有戏的就是想办法骗一个老婆来,生一个漂亮女儿,或许还可以嫁给矿主做老婆。50年下去以后,这个地方除了豪华别墅,依然没有别的产业。等到矿挖完了,矿主带着巨款走了,工人要么流亡,要么男的为盗,女的为娼。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其实就是拉美和美国不同的发展轨迹。也许今天美国人应该说,感谢华盛顿,他为美国缔造了最现代最科学的政治体制,感谢亨利.福特,他一手缔造了美国的中产阶级。而拉美国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的大独裁者创造了掠夺性的经济体制,以一种豪强的姿态疯狂瓜分着社会财富,而使整个经济虚脱,再也无力发展。

    四、亨利.福特的启示

    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提一下亨利.福特。古今中外所有的商业人物中,亨利.福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无人能出其右。正是他用他的t型车一手缔造了最初的中产阶级,并将美国社会第一个引入了现代社会,(欧洲在这一点上,比美国晚了几十年)。亨利.福特说我要让我的工人能买得起我的t型车,于是他给工人发高工资,他还创造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使汽车大幅降低,于是,福特公司一跃成为最大的汽车公司,于是有了钱的工人可以买汽车,可以买房子,可以做其它的消费,于是中产阶级诞生了。于是在完成西部扩张,在领土上已经没有回旋余地的美国发现了另外一个金矿,迅速成长的中产阶级带动了巨大的需求,支撑起庞大的国内市场,继续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美国从来都是一个依靠国内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而中国空有12亿人口,却居然内需不足,不得不靠外贸来拉动经济增长,你说这不是咄咄怪事。你以为你是弹丸之国的日本哪?靠外向型经济就能样得膘满肠肥?12亿人口,谁能养活中国?除了你自己。也难怪现在全世界都在指着你,说你对人家倾销。

    五、中国的问题

    说到这儿,该说到我们中国的问题了,为什么我们会内需不足,为什么我们会没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我们的财富到那儿去了?我们到底还有多大的持续增长能力。

    中国用一种渐进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这里边姑且不说什么权钱交易,制度漏洞,不劳而获。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干净的。但关键就在于,在积累完成以后,我们该怎么做,是继续任贫富分化发展呢?还是创造我们自己的现代社会,创造纺锤形的社会结构。

    我们在做什么?我们的改革是不是正在走向一个反面,以疯狂搜刮普通大众并不多的社会财富来继续换取虚高的发展?今早上看到一篇文章,比较中国和新加坡的十大差距,具体的不说,因为小国毕竟比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要好管理得多。但是,让我深思良久的还是新加坡的体制中所投出来的平等思想,那种对普罗大众的关怀。而我们,这种声音除了矫揉造作的官员作秀以外,我们看到了哪些实质性的东西?中国从来就没有平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有没有也很难说。我们只有所谓精英和庶民。当所有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花一辈子的时间才能买一个安身之所的时候,当一个家庭的一个孩子上学就要掏空家里的一切积蓄的时候,当你在股市上投了钱就相当于捐款,被那些国企老板用什么o名正言顺的中饱私囊的时候,当一个农民辛苦一年的收入还不如一个大款吃一段饭的开销的时候,你指望大家不去省吃俭用,疯狂存钱?你指望银行里里几万亿的存款能够转化为巨大的需求?你指望消费品市场能够持续火热?你指望有点闲钱的人能够去做更有用的投资而不是作为热钱去炒房?你指望本来就不多的社会财富能够更快更合理流动?我们很穷,因为我们钱本来就不多,却被装在了很少的人的腰包里,我们本来就不富裕,却在银行压一块,在房子上压一块,在股市里套一块,我钱看起来不少,但是就是转不动,都是死钱。于是,少数人手里的钱只能去买lv、卡地亚、施华洛世奇,因为除了这个,他们也没什么可买的了。

    有些人还跳出来粉饰太平,说什么奢侈中国。哪个大国的经济能靠几个奢侈品品牌带动起来,再说奢侈品跟你有啥关系啊?你瞎激动什么啊?你要是中国也有几个顶极奢侈品品牌的话,跟着起起哄也还可以。那不过是让法国、意大利多赚点钱而已。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我们的农民还没有富裕起来,就已经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吐干净了血,我们的中产阶级还没有诞生就已经横遭劫掠,我们到哪儿找内需?我们除了出口,让全世界来养活我们以外,有什么办法?所以,全世界都说你倾销。是啊,12亿人,谁养活得了你啊?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的改革走入了这样的一种境地?教育收费,房价高企,股票圈钱,上帝啊,这是啥决策啊。哪个已经富得流油的国家在当初这么迫不及待地从自己的人民手里捞钱?

    我们的精英阶层都到哪儿去了?为什么这种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的问题,他们就想不明白?精英阶层到哪儿去了?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想,精英阶层有两个去向,一个被收买了,一个被扼杀了。

    郎顾之争已经让所有的人都对内地的经济学家失望了。为什么整个内地的经济学家会败在一个叫郎咸平的香港人手里?只有一个问题——良知,不是大陆经济学家太笨了,而是他们已经被收买,良知泯灭,除了为主子叫几声以外,已经没有什么别的作用。于是我们的官僚、资本、还有知识界人士就结成了联盟,制定着进一步瓜分财富的计划。于是我们的普罗大众就失去了话语圈,就算惨叫几声,也不会被人听见。

    这是被收买的,还有被扼杀的,就是青年。

    想起鲁迅先生所说,最有希望的就是我们的青年。但是,又是教育,教育,中国教育,被这些精英把持的中国教育,一方面掏光你的钱袋,另一方面让你接受填鸭式的知识,除了会背几个单词之外,几乎剥夺你任何独立思考的能力。好啊,这招真好,真是斩草除根了。郎咸平对大学生说:“我们这一代人不懂法制,也没有良心。”“我们这一代是要早点被淘汰的,把权力交给你们,你们才是未来。”唉,也许郎先生真的不太了解中国的内地,他不知道现在大学生的孱弱肩膀,也许根本就担不起这个担子。

    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你该怎么办?保护你自己。这是每个人首先想到的答案,要么离开它,要么让自己变强大,因为别指望政府保护你。记得五年前我就说,中国在进入一个急剧分化的时代,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它分化完之前拼尽全力挤入上层而已。现在我依然说这话:变强大,只有变得强大,你才能保护你自己,保护你想保护的人,你才能让自己的声音被更多的人所听到。

    作品前言资料与杂谈一、关于平等

    更新时间:2007…3…1515:07:00本章字数:1686

    小说发展到第十四章,酒徒终于可以借武安国之口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平等。可能很多读者觉得酒徒太理想化了,但在《明》这本小说中,平等将要贯穿其始终。因为这是酒徒的理想国故事。

    为什么有人喜欢读虚幻的故事,大部分原因是故事里可以让现实世界中不能满足的地方得以实现。有人称之为yy。酒徒小时候?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