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戎第37部分阅读(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将谋之事。

    鸽书南飞,其中一只遇野鹰被食;一只在低掠时被辽军射下,幸而辽军看不懂鸽书上那扭扭曲曲的文字,才没识破机关;只有最后一只安全到达。飞信处人员的递上鸽书,密码员细心翻译后呈给杨应麒主管北路要事的幕僚。那幕僚见是顶级要秘,不敢拆看,直接呈给杨应麒。杨应麒正在点看之前在李处温处得到的‘燕京六州十一县要吏名表),随手接过鸽书扫了一眼,只看了两行便叫了起来,左右都吃了一惊,忙问何事。杨应麒憋着气把鸽书读完,大声问道:“赵良嗣回去没有?”左右道:“昨日回去了。”

    杨应麒又问:“邓肃呢?跟着走了没?”

    左右道:“邓大人并未与赵良嗣一起启程,他本准备今日出发,不知去了未曾。”

    杨应麒叫道:“去,把他找来。就算己经出发也给我追回来。”

    一个擅长骑术的幕僚去了,杨应麒又道:“笔墨,笔墨。”写了一封书信,命密码员赶紧译成鸽书,连发五道。书信才送出去,邓肃便风尘满面赶来了,问出了何事。

    杨应麒摒退左右,取了鸽书给邓肃看,邓肃读完惊道:“这个李处温,这么大胆。”

    杨应麒冷笑道:“这不是大胆,这是争功劳迷了心窍。”

    邓肃道:“这事我看有点玄,七将军,你以为如何?”

    “当然是必败无疑、”杨应麒道:“自古意图叛国之兵变,哪有由文官来发起的…他李处温说好听了是文官之首,但在这动乱四起之地,胡汉并存之城,他说白了也只是一个书生,如何干得了这事?我己经给赵观发信让他尽力劝阻,希望来得及才好。”

    邓肃也甚是忧心,若他和赵观易地而处定会力劝李处温谨慎,但这时身在百里之外也只能盼局势不要朝坏的方面发展,安慰杨应麒道:“七将军你也莫要太过担忧。汉唐宦官亦非有甚强武力,只因掌控了宫廷禁卫,所以常能劫持帝主。若李处温确实成功收买了辽宫将领,成败尚未可知。”

    杨应麒拍桌道:“邓志宏你怎么这样糊涂,汉唐宦官之所以能劫持帝主,一来因为那时皇室权威甚重,大臣们投鼠忌器,不敢妄动;二来被劫持的不是孤儿寡妇,就是文弱无谋之君。如今且不说这个萧妃未必软弱,就算宫廷真被李处温控制了,契丹、奚族的将帅也不会乖乖听他李处温摆布的啊…别忘了大辽的正主儿可是耶律延禧,耶律淳己属篡位,何况他留下来的寡妇’耶律大石他们会为了这个不敢动李处温?”说到这里叹道:“赵观毕竟小器,做个间谍、密使他算是合格了,但遇到这等大事却未能纵观全局。”

    邓肃却觉得杨应麒对赵观苛求了,毕竟赵观的身份只是一个密使,要他不经中枢授意而全力阻止这件事情既超乎他的能力,也超乎他的权限。当下道:“要不要我马上赶往燕京一趟?”

    杨应麒道:“不。你现在过去太过危险。我可不想连你也陷进去。”

    邓肃心中颇为感动,说道:“谢七将军关心。不过公事在前,岂敢惜身’”

    杨应麒摇头道:“你不惜,我惜,咱们汉部最大的财富就是人。土地城池这次没取成可以再想办法,人才没了可就不能重生了——何况这次我们要取的地方还不是装进自己口袋的。”

    邓肃还要请缨,杨应麒挥手道:“我己经知会赵观让他全力阻止了,若他阻止不了或者来不及,你去了恐怕也一样。我们还是安排下一步的计划吧。”

    “下一步?”

    杨应麒道:“就是李处温万一败了的补救措施。嗯,这次鸽书中有个次重要的信息大可利用,那就是易州高风己有投宋之心。你马上南下和童贯联系,无论李处温倒不倒,都想办法劝诱这个高风归降大宋、”

    邓肃沉吟道:“降了一个易州,未必能动摇全局。”

    杨应麒道:“以现在的时局,边地降附的事情是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的。易州若降,和他相邻的涿州也会受到影响!涿州驻军是郭药师所率常胜军,那是辽地汉人的队伍。若能招降郭药师,整个燕地的汉民都会闻风心动,而契丹本族又会加深对麾下汉人的猜忌,届时契丹、奚族和辽地汉人互起疑心,仗还没打,整个北辽便先分崩离析了。”

    燕云取弃第一三七章危疑反复

    更新时间:2007…8…1914:54:00本章字数:6381

    塘沽南部面向界河,由于大宋正与汉部交好,两地来往略无阻滞,每天都有无数民间船只往来于沧州与塘沽之间。

    邓肃是在码头上让杨应麒的幕僚追回来的,回来后两人商议了半日,邓肃也不管日己西斜,抢着上路。渡过界河,也不去会李应古了,直奔童贯的驻地。

    到得高阳关,赵良嗣听说他来,亲自迎出城来,接了他去见童贯。路上赵良嗣道:“童太师甚是大量,虽不喜种氏为人,却仍擢他为武翼郎,其所部人马号‘忠武军’。这件事情,太师可是给了欧阳将军天大的面子。”见邓肃眉头紧皱,奇道:“邓大人,如此还不满意么?”

    邓肃叹道:“这件事情,现在己不急了,我心中另有急事,所以愁眉。”

    赵良嗣微惊道:“又有什么变故了么?”

    邓肃压低了声音道:“李处温己经接了童太师书信,决意投诚了。”

    赵良嗣大喜道:“这是好事啊。”

    邓肃道:“本来是好事,但他立功心切,竞要提前发动兵变劫持萧妃。七……四将军怕事情会搞砸。”

    赵良嗣闻言忙道:“若是如此,那我们的事情可就得加紧了。”

    两人见了童贯,禀知李处温之事,童贯听了也微感不悦,觉得李处温太独断。赵良嗣道:“燕京至此相去三五百里,我们便是要帮忙只怕也是来不及了,如今只能盼着李处温计谋得成了。”

    邓肃道:“无论计谋成与不成,我们都不能作壁上观。”

    赵良嗣道:“邓大人的意思,是要我们赶紧出兵为援么?”

    “不,”邓肃道:“大军之动乃是大事,不宜草率,不过眼下耶律淳方死,大辽边将守臣无不心躁难安。‘四将军’的意思,是不管李处温成败,我们都可先拉拢燕南兵将,以助王师声威。”跟着说了策反高风、常胜军之谋。

    童贯听说能不费力气便招降燕地边将,大感兴趣,再听邓肃说愿亲入辽京招降高凤、郭药师,更是欣然,对邓肃道:“上使如此为大宋出力,甚是令人敬佩。待本相回汴粱后定要奏明圣上,厚加封赏。”

    赵良嗣一听也道:“听闻邓大人本是宋人,如今为国奔走,多立奇功。他日若衣锦还乡,必得重用。”他两人这么说,那是以高官厚禄来引诱邓肃了。

    若是几个月前,邓肃无论答应不答应,至少会颇为心动,这时却有些烦,心道:“如今燕京大事就要爆发,你们还跟我扯这些…我若是贪图富贵,当初就不会诗讽权贵、泛舟入海了!”但这时为大局计,却不好去忤童贯的意,只是道:“此事以后再说。如今最急切的是平定燕云!”

    当下献上计策:先由赵良嗣前往易州劝说高凤,若高凤夷快答应自然最好,若有支吾,则用他私通李处温一事为要挟,不反也要逼得他反。同时邓肃车驾前往涿州,只要高凤投诚之事一传开马上入见郭药师,策他同反。

    这些都是不需费童贯半点力气便能成就大功的计策,他如何不欢喜?便让邓肃去库中自择宝货,以作收买高药师等人之用。邓肃也不客气,到了库中一看不禁呆了,他也不是感叹这库中宝物之多,而是感叹这些宝物大多和汉部大有关联:就算不是汉部所产,也多是经由汉部转口到大宋——有些宝物边角上所贴的汉部海关标签甚至没有撕下。当日邓、赵二人分别取了轻便贵重之物,持招降书信出国门,那边童贯也命刘延庆整兵待发。邓肃才到白淘,便有密子飞奔前来递上鸽书。邓肃打开一看,暗叫一声苦,心道:“七将军料事果然奇准!”

    这封鸽书转自塘沽,离杨应麒得到消息有所延后。当时杨应麒正签批陈正汇、杨朴等人转来的文书,忽然有幕僚疾步进来道:“七将军!燕京的密子赵登来了!”

    杨应麒吃了一惊道:“他怎么来了?快传!”

    便见赵登满面尘灰,跪倒在杨应麒面前呼道:“七将军,小人赵登无能,小人该死。”

    杨应麒喝道:“你怎么没半点消息就跑来了?鸽书也不先发一封?”

    赵登痛声道:“事出突然,我们只来得及把文件全部焚毁,却没能放飞鸽传书。唉,我们在燕京数年的经营,却因一时大意而毁于一旦。这、这……”说着竞痛哭起来。

    杨应麒见他手指指甲里都是泥土,衣服上颇见血迹,又惊叹叹感慨,说道:“这一路你一定极不容易。罢了,且莫悲痛,说说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赵登止了泪,惨然道:“那日我们收到将军的鸽书急信,赵观大人便去见李处温,婉转劝他谨慎从事。但据赵观大人转述,李处温当时只是微笑道:‘燕京之势,非你所知。’赵观大人见劝不住,只好先回住所。”

    杨应麒点头道:“李处温自己既然早有打算,多半听不进别人的话了,那倒也在意料之中。”

    赵登接着道:“赵观大人回到住所,便下令转移据点,同时要给七将军发一封急信。但他进门不久我便发现不对,赵观大人给七将军的信才写了一半,外边忽有异常响动,我急看窗外时,但见墙外己出现了刀斧弓箭手…人数也不知有多少,将我们所在的院子团团围住…

    杨应麒道:“是李处温出卖了你们,还是他所谋泄漏?”

    赵登道:“从后来的事看来,应该是他所谋之事被人发现了。也许赵观大人从李府出来,便被人盯住了。当时我们骤然被围,都有些慌了,幸而遇变时当如何应对的步骤我们训练有素。当下焚毁文件、毒杀飞鸽,跟着赵观大人便把我与负责翻译的程亮推入地道,他自己则留下周旋。”说到这里哀声道:“我们进入地道之前己瞥见门桂将断,唉,若迟了一步,那就……”

    杨应麒道:“他为何不和你们一起走?”

    赵登道:“我本要拖赵大人一起走,但他说若没个人留下周旋,地道口多半很快会被发现,我们逃也逃不远。赵大人又说他多半己被跟踪的人看见相貌,若他不在辽人也会起疑,所以……”说到这里喉音哽咽。

    杨应麒叹道:“没想到他如此侠气。后来呢’辽人害了他没有?”

    赵登道:“我们从地道逸出后躲在暗处,见辽人绑了他回衙,想来还未遇害。我们也不敢多看,循小路跑到备用据点,路上经过李府附近,但见灯火耀天,多半李处温也出事了。我和程亮还没到达备用据点便差点被人发现。当时形势颇乱,有些地方传来刀兵相格之声,想来是李处温的人在抵抗。我想燕京内部己无鸽书可用,不如趁早偷出城来到塘沽报知,否则等辽人平定局面,全城戒备,再要出城可就难了。当下我和程亮商议:一个留下通知城内其他密子潜伏勿动,一个回塘沽报信。那时刚好有一队兵马驱赶着百姓冲向尚未合起的西门,我冒险混在那群百姓中逃了出来,出城后脱了人群寻觅,路上虽有磨难,但幸而有惊无险,一路辗转,到了塘沽。”

    杨应麒心道:“这次主据点一出事,整个燕京的密子就都有些乱了,看来我们的谍报系统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当下安慰了赵登一会,说道:“赵观的事情我会再想办法,希望辽人还没害了他。”

    赵登惊喜道:“七将军能救赵大人?”

    杨应麒道:“我这便给二哥发一道鸽书,让他代表大哥知会萧妃,就说我们愿出钱把赵观赎回来。”

    赵登惊道:“这样我们的来历不就暴露了?”

    杨应麒淡淡道:“这个不要紧,按如今的形势,我们并不怕北辽知道我们在打他们的主意。再说赵观是为汉部舍身犯险,咱们不能负他。”

    赵登一听泣道:“七将军……这……我……不负!不负!”他虽因激动而难以成声,但从此愿誓死相报的意思,旁人却也都明白了。

    邓肃收到塘沽方面的书信后,怕剧变再起,便在边境稍作逗留。两天后西北捷讯传来:易州归降了,邓肃大喜,心想事不宜迟,便换上契丹人服饰,到涿州自称易州来的军吏,奉命求见郭药师。

    郭药师早听说易州降了,高凤和他守地既近,又都是汉人,其中一个变节另一个所受冲击之大不言而喻…这时听说高凤的使者求见,心中一凛,命人把邓肃带到密室亲讯。

    邓肃一进门,郭药师便拔刀冷笑道:“好个奸细,竟敢到我涿州来自投罗网,且留下头来。”

    邓肃见他如此,反而笑道:“蒺藜山之战郭将军逃得好快,以二将军、六将军用兵之神速,竞也没把郭将军拿住,佩服,佩服。”

    蒺藜山之战是常胜军(当时还叫怨军)与汉部第一次交锋,那一战郭药师败得极惨,差点就万劫不复,所以这时听邓肃提起马上脸色一变,喝道:“你是什么人?敢来这里胡说八道。”

    邓肃笑道:“在下辽口参军邓肃,奉了二将军将令,来问郭将军几句话。”

    郭药师冷笑道:“曹……曹某人也来了么?”

    邓肃道:“塘沽之战,以八百人全胜耶律大石数千兵马,郭将军认为是谁的手段?”

    郭药师惊道:“但曹某人不是在榆关外边么?怎么会跑到塘沽来?”

    邓肃笑道:“此等军情,恕不能奉告。”

    郭药师哼了一声道:“曹某人要你来说什么事情?”

    邓肃道:“二将军要我来问郭将军,是要与他为友,还是与他为敌。”

    郭药师问道:“为友如何?为敌又如何?”

    邓肃笑道:“若是为敌,那便简单了,郭将军将我头颅斩下送往塘沽便是。如今汉部有精锐万人,眼下就驻扎在榆关外面,郭将军认为以张觉之才,是否挡得住五将军的铁骑?又有二将军麾下精锐万人,己经进入塘沽,只要大宋兵旗一指,马上响应直指析津府。不知耶律大石、萧干还有多少人马,是否挡得住二将军的攻势?眼下耶律淳己死,北辽之势危若悬卵,明眼人谁看不出来?郭将军若不想为契丹异族殉葬,还是早作打算的好。”

    上次白沟一战之后,辽人己颇看不起宋军,但郭药师对曹广弼仍极为忌惮。刚才邓肃这段话中半真半假,比如曹广弼并不在塘沽,榆关外汉部驻军也不是由阿鲁蛮统领,两部人马也绝无“万人”之数。但听在郭药师耳中却似汉部正倾国来与大宋夹攻燕京一般。他想起曹广弼、萧铁奴等人用兵之狠辣,心中暗怀惊惧,问道:“若是为友,是要我投奔汉部么?嘿嘿,要我投奔汉部,还不如到西京去投奔金主,折某人在大金也是人下之人,我岂能与他为臣?”

    邓肃听到“人下之人”。语心头一震,脸上却不动声色,笑道:“不然。投奔金主,对郭将军来说也未必是最好的打算。”

    郭药师道:“哦?”

    邓肃道:“如今大金国势方雄,郭将军前往依附,国主未必会如何重视。为郭将军计,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郭药师道:“大宋?”

    “不错。”邓肃道:“大宋坐有中原之地,国力雄浑。白沟虽败,未伤根本。但就眼前而论则气势颇沮。若郭将军前往依附,大宋天子必然厚待…届时高官厚禄唾手可得,拜将封侯旦夕可期。而且背靠大宋,大有进退之余地,岂不远胜在一个寡妇手底下朝不保夕?”

    郭药师哼了一声道:“你究竟是为大金来说我?还是为大宋来说我?”

    邓肃微笑道:“据海上之盟,燕京当归大宋。如今两国交好,我汉部只求契丹早灭,燕京早平,郭将军归金归宋,于我部都无分别。”

    郭药师冷笑道:“我看是折彦冲怕我归了大金与他争功。”

    邓肃哈哈一笑道:“郭将军若要这般想,那也无妨。”

    郭药师正自沉吟,忽然属下入报:“萧都统来了。”

    郭药师大惊,对邓肃道:“请少待。”示意属下看好邓肃,便疾步奔了出去,过了半日才回来。

    邓肃看他脸色不善,问道:“是萧干来了么?可是要夺将军兵权?”

    郭药师哈哈笑道:“夺我兵权?他带着一小队人马,便能夺我兵权’嘿,他是代太后来赏赐我的。”

    邓肃道:“萧妃若是真心赏赐将军,何必让萧干来?派一个内侍便可。今番萧干来分明是见李处温谋反,高凤降宋,便怀疑上了郭将军。只是他们一时间来不及调动大军,这才让萧干前来赏赐——名为赏赐,实为督警…要郭将军不敢妄动。但郭将军若真被他吓住,嘿嘿,只怕不出三日,耶律大石的大军便要兵临范阳,到时耶律大石命将军交出兵权,不知将军是交,还是不交?”

    郭药师被邓肃说中最怕的事情,脸上忍不住显出不自然来,邓肃见状趁热打铁问:“萧干走了没有?”

    郭药师略一迟疑道:“走了。”

    邓肃道:“他来得这样突然又走得这么急,显然是对郭将军极不信任,来得突然,是要让郭将军措手不及;走得急忙,是怕郭将军反噬。如今局势己如此明朗,郭将军再不决定,难道真要等耶律大石来到再任人宰割么?”说到后来声音提高,有如斥责。

    郭药师却不见怪,反而道:“如今待要降金,却隔着燕京;待要归宋,却又没个牵线的人。我出身低贱,只怕南朝皇帝未必乐意善待我。”

    邓肃笑道:“那郭将军可就错了。”取出童贯手札道:“郭将军看这是什么。”

    郭药师接过,他于文字上水平甚浅,但那个大印还是看得懂的,不由得大喜道:“原来童太师早有招抚之意,邓大人怎么不早说。”

    邓肃微笑道:“然则郭将军的意思是……”

    郭药师道:“还请刘大帅赶紧拔军北上,郭药师在涿州城下相迎。”

    邓肃道:“郭将军可不要是诈降。”

    郭药师愤然道:“这是什么话,也罢,郭药师妻小就在城中,若邓大人不信,便携了回雄州,以证本将诚意。”

    邓肃道:“不然。邓某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刘大帅大兵未必在一二日内能到,若耶律大石大军早一步到达涿州,岂非陷郭将军于重围之中?为今之计,莫如尽拆涿州各寨城防,然后将军领兵南下归附。等南朝大军北上,如风行草上,所至披靡。而郭将军归宋之意不表自明,童太师、刘大帅也不至有疑它之意,且将军也不需担心耶律大石、萧干之徒兴师问难。区区之谋,将军以为如何?”

    郭药师思虑半晌,以刀斫几道:“好,就这么办。”

    第二日郭药师便偕其偏将甄五臣等拥所部八千人来降。童贯大喜,以闻宋廷。赵佶听说“燕地汉军阖军来归”,不由得喜上眉梢,诏授郭药师恩州观察使,以兵隶刘延庆。

    常胜军这一投降,犹如在燕京地区引发了一场地震…不但燕京上下人心思变,连萧太后都坐立不安。

    邓肃回到塘沽后,杨应麒松了一口气道:“好了好了,这下差不多了。志宏,南北奔波,可感疲累?”

    邓肃笑道:“劳而有功,哪里会累?七将军你是不是又有什么吩咐要我去跑腿?”

    杨应麒笑道:“你不累便好。如今常胜军一降,燕京上下必然惊骇,我想你再去跑一趟,促萧妃投降。”

    邓肃沉吟道:“辽人会乖乖把燕京交出来?”

    杨应麒道:“他们肯乖乖投降自然最好。不过我看他们没那么顺从。所以事情还是得作两手打算。一边劝降,一边进兵。”

    邓肃道:“只是我如今乃是汉部之臣,去为大宋招降,却有些不妥。”

    杨应麒点头道:“确实有些不妥。嗯,若是有个能干的宋臣在这里就好了。”

    他话才出口,幕僚便来报道:“大宋派马扩来求见四将军,七将军是否要见他一见?”

    杨应麒笑道:“来得巧了,来得巧了。”

    邓肃道:“却不知马扩此来所为何事。”

    杨应麒笑道:“你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邓肃从杨应麒处出发,快马奔到码头,上了欧阳适的座船。他让门卫官且不禀报,进入舱中,躲在后舱要听马扩来干什么。才在后舱站定,便听欧阳适冷笑道:“人家都说鸟尽弓蕺,兔死狗烹。如今鸟还没打下来,兔子也还活蹦乱跳,你们就要藏弓烹狗,不嫌太快了么'?”

    邓肃听欧阳适话里有刺,愣了一下心道:“四将军好像很不高兴的样子,是马扩说错话了么?”酎心听了一阵才明白过来。

    燕云取弃第一三八章燕京袭取

    更新时间:2007…8…1914:56:00本章字数:2743

    'i'/uploadphoto/book/143090/200706051613111。gif'/i''i'/uploadphoto/book/143090/200706051613112。gif'/i'

    “纳款……那就是给钱了。”杨应麒弹了弹谍报道:“可惜大宋这次要的不是一个愿意接受羁靡的藩属,而是整个燕京啊!”

    果然没过多久,谍报便陆续飞来:大宋果然不满意萧后只纳款不纳土,令刘延庆即刻进兵。宋军漫山遍野,长蛇推进,耶律大石和萧干竞也毫不示弱,两军对垒,大宋主力号称五十万,实为十五万,而辽军兵马尚不足两万人,但两军在料石冈接刃后互有胜败,竟然转入拉锯战。辽军开沟立壁自守,一时间竞扼得宋军无计可施。

    杨应麒正想着怎么打破这个僵局,一个幕僚来报道:“忠武军种将军听说辽宋会战,致书四将军要求前去支援,不知当如何回复?”

    种彦崧统领的忠武军名义上是大宋边军,本不需受欧阳适节制。但这支军队毕竟是寄人篱下,要行动时至少得和主人打个招呼。

    杨应麒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现在也正是他们立功的机会。”

    种彦崧得了汉部的支持,欢天喜地领了军马去了。他走后杨应麒下令徐文率部出城,帮种彦崧守护塘沽城外的村寨。

    种彦崧从沧州、雄州绕了个圈子来到前线,驻扎在渫水南岸。但对于这支人马刘延庆却并没有起用的意思,种彦崧连连请战,刘延庆却置若罔闻,对左右冷笑道:“他以为他是谁?他爷爷种帅么?领着千来人便急着请战,也不掂量掂量自己有几两重!”

    不但不让忠武军上第一线,连前方战况也没跟他打招呼。种彦崧满腔热血跑过来却被晾在一边,心中郁闷,但也知道军人当以服从上级安排为第一纪律,只好每日家巡视各营,暗中空叹。

    这日李成忽然道:“不对!不对!这两天怕要发生什么大事!”

    种彦崧心中一凛问道:“大事?”

    李成道:“刘帅的兵马推过白沟后,攻势一天狠似一天,但这两天却显得有些平静,只怕前方是在谋划什么大事。”

    种彦崧道:“待我发函问问。”

    但他派人去帅营打听,碰到的仍是一堵冷冰冰的墙一种彦崧叹道:“看来刘帅是不打算用我们了,真是可惜,好容易有收复燕云的机会,我等竞上不了战场。”

    李成道:“让我们在这里待命我没意见,但至少得让我们知道要发生什么事情…要不种将军,我们去找邓大人打听打听?”

    种彦崧也觉得邓肃可能会知道得多一些,但李成这句话他听了却很是难受,心道:“我乃宋人,如今领的也是大宋的衔,邓大哥是汉部的官员。现在在大宋军中,我竞要去找邓大哥打听消息,这算什么,且慢,难道……难刘帅他们都把我当成汉部的附属了不成?”

    种彦崧的猜测没错,刘延庆等人对于忠武军并无好感。虽然种彦崧是种师道的孙子,但这支部队的来历实在有些怪异,由不得刘延庆等人不怀疑。但种彦崧还没找到邓肃,邓肃却找上了他。

    原来两日前刘延庆为打破宋辽僵持之局召开军事会议,杨可世、杨惟忠等或认为当急,或认为当缓,争执不下。刘延庆问郭药师,郭药师道:“燕京兵马己经不多,平州张觉在耶律淳死后便不听调遣,常胜军己归顺大宋,除去居庸关守军、塘沽围墙外守军以及各处边州守军外,耶律大石和萧干能调动的人马不会超过三万人。此时他们倾全力以拒王师,燕京必然空虚。若觅小道直抵城下,析津府反掌可下。’

    这一招避实捣虚、奔袭敌后的策略虽然危险,但若用得恰当却往往能收奇效。刘延庆考虑过后觉得可行,便命郭药师率轻骑千人为向导,赵鹤寿、杨可世等率六千人为主力,从固安小道出发,准备连夜衔枚倍道偷袭燕京。

    此事进行得极为隐秘,但邓肃当时就在军中,他和赵良嗣被安排在同一军帐中,一来是宋军陪客之意,二来也是让邓肃接受赵良嗣的监视。只是邓肃和赵良嗣合作己久,心中均有默契,彼此有什么事大多会相互告知,这日赵良嗣忽然告知要出外公干,也没说什么事情,邓肃在他要离开之前扯住他道:“你这一去,可是要偷袭燕京?”

    赵良嗣大惊,以为谋泻,问道:“邓大人你从何处听来?”

    邓肃道:“我并不是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