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空-中华再起第205部分阅读(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然这是军方要求的,徐倩也没再继续想下去——军方总有军方的考虑,她现在要做的就是留在地中海,盼望老天保佑能让她和丈夫见上一面,虽然到了撒丁岛后,徐倩明白这种可能性与大海捞针差不多。

    “签吧,空军基地就那么几个,说不定哪天你那个‘豹子’就跑到这里来了。万一错过,岂不后悔莫及?”

    吴伶俐咬了咬嘴唇,突然问道:“倩姐,”

    “什么事?”

    “你说,”吴伶俐眼里充满希望看这徐倩:“要是问袁司令员申利消息,他们会知道吗?”

    徐倩不敢肯定,迟疑了半晌说道:“这个不一定吧?你那个豹子是空军的,袁司令可是陆军。”

    “他不是上将吗?这里谁都要买他的帐。”

    “这倒也是,说不定知道呢。”

    吴伶俐松了口气,取出钢笔,看也没看就在自己手边稿件最后一页签上了自己名字。

    !

    橘红色的一轮火球悬挂在距离海面不过一尺之处,紫红色的晚霞印红了海面。空气里有着微微鱼腥气息,带了一丝暑气的海风掠过红色海滩,穿过乱石遍布的褐红色山坡和几棵沾满灰尘的杂树后,减弱了力量,最后轻拂在脸上,就像女人的手抚过。

    山顶的城堡有些年头了,海风侵袭下,城堡外面不少处石灰已经剥落,露出里面的青石,一面红旗在城堡塔尖缓缓飘动。

    山底下靠近海滩的地方有一块块零碎的麦田,还有一片片葡萄园,不光这里,整个科西嘉不少地方都有葡萄园,据说这里的葡萄很有名,出产的葡萄酒畅销世界各国,不过那都是五年前的事情,战争爆发后科西嘉和其他地方的联系就被切断了。

    麦田和葡萄园都只是名词,自从中国军队到这里后,岛上的法国人就发现自己失去了种粮食的地方,同时他们还失去了葡萄园,没有收割的麦子、绿油油的葡萄藤还在,不过那些麦子都倒伏在田地里,几辆中国战车正在麦地里沿着之字绕行,履带将那些麦子卷进去,接着又抛在后面。至于葡萄藤,不过是用来遮掩武器的隐蔽物。几辆卡车沿着崎岖山路行驶,卡车后面牵引着一门门插了青翠树枝的火炮,至于卡车本身,不光有树叶茂密的树枝,还有一条条葡萄藤。

    点缀在这片土地上的孤零零几户科西嘉人,在中国军队来后,就被劝说进了上科西嘉重镇巴斯提亚,他们的土地被军队征用,屋舍被暂借,这都是付了钱的。

    那些岛民对离开土地当然不满意,可军队很友善和他们商量,并且告之这些都是为了将法国从失败中拯救出来,中国人是来帮助法国一洗四十多年前色当之耻,将邪恶的德国佬彻底打败,才不得不需要爱国的法国人给予帮助。和其他法国人相比,科西嘉岛民拥有更强烈的复仇意识,同时又有着善良品质。法国人对四十多年前的普法战争深以为耻,同样的,对1912年的战败,更是无法接受。在金钱与劝导双重作用下,就算他们不愿意离开土地,最后还是笑着走开。

    程明海坐在窗户边,支着下巴望着山下麦地里的那些战车出神。在他面前摊开着一叠稿纸,稿纸上刚刚开了头,最上面用毛笔写下了“论战车与步炮兵协同作战”几个大字,刚开了头,没写多少,桌子前还堆放着大量的笔记本。城堡里很安静,外面警卫员虽然有意放轻了脚步,空荡荡的城堡中,声音还是传进了程明海耳朵里。

    从海军陆战队回到陆军后,程明海先是在远征军陆军总部当了几个月战车装备部副部长,接着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一纸调令将他升为上校,同时去陆军第十装甲旅旅长,手下拥有三个战车营与两个步兵营、两个炮兵营。装甲旅座位上屁股还没坐热,一纸调令又让他去担当远征军参谋总部战车处处长,官不高,权力却大。到了1918年,新的任命又来了,鉴于程明海在战车使用上有独到之处,晋升程明海为少将,同时调任他担任第六装甲师师长。

    程明海手指头轻轻抚摩着肩章。亮黄色的肩章上,一颗金黄色的五角星静静浮在正中间,颜色是金黄色的,材料上也是采用纯金打造,在炎热的夏天,冰凉的感觉让人心神安宁。

    少将!程明海闭上眼睛,心里不由满足地长长轻吁口气。上校和少将,军衔上不过是相差一阶而已,可区别上却大多了。

    多少人在当到上校后,眼看少将就在伸手可及之处,可头发花白了,背驼了,等的到了服役年限,伸手可及的少将却还近在眼前,远在天边。和平年代中国拥有百万大军,其中军官占到了将近二十五万,按照比例来说,军官与士兵的比例接近四比一,可将官却只有四百三十八名,不到五百,在军官中只占到千分之一点七。

    唐朝曹松的己亥岁二首诗中说到:“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和平年代当然不可能存在万骨枯,要想功成,怕也比登天还难。战争是军人的天堂,可战争也是军人的坟墓。战争进行了六年,少数以前默默无闻的军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们是世人眼中璀璨的明星,受到万众瞩目,一些军人在战争中获得平时决不可能发生的越级提拔,甚至连续越级提拔,还有一些原本大家看好前途的军官,由于各种原因——总之他们打了败仗——如同流星般从人们眼中消失,但是,远比这些人要多的军人从战场走进了坟场。战争对大多数军人来说,就意味着死亡、残疾。

    残疾分身理与心理两方面。别看残疾还保留人的一条性命,从某种意义而言,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残疾要比死亡更让人无法接受。死了也就死了,残疾算什么一回事情?少条胳膊缺条腿,在人们眼中你就成了怪物,有些人什么都不缺,可他却因为巨大的恐惧疯了,对这些人来说,以后他们将生活在恐惧中,那是生不如死。

    这么些年战争,程明海没有死,他也没有残疾。在他策划与指挥下,却有无数军人倒在战场上,死伤中,有同盟国方面的,也有协约国方面的,总的来说,同盟国伤亡更大。

    程明海在少校、中校位置上一待就是几年,他相信至少在让他倾注了太多心血的战车运用上,没有谁取得比他更取得更多的成功。当然,开始有些人不了解战车运用,对他程明海抱有偏见,把他或者当成替罪羊,什么责任都要由他承担,或者当成包袱,甩过来甩过去。这很让程明海寒心,作为一名传统军人,对军队里的不良风气,气愤归气愤,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冷眼看看周围军人,起起落落。

    是的,程明海博览群书,熟谙现代军事,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如何趟出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并且事实证明,程明海是正确的。但是这有什么用?老一辈的军官眼睛还停留在五十年前,他们只承认炮兵是强大的,步兵是战争皇后,战车是有了,并且性能提高很快,那种性能提高速度让人瞠目结舌,感慨世界变化之快,可老一辈的军官眼里却没有战车!他们也无法理解程明海对战车的描述。

    至于和平年代崛起的那些新贵,与其说他们是军人,不如说他们是政客。这些新贵信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对他们来说,军队生涯不过是获得政治资本的手段,站好队,博得上层领导青睐,这远比操心部队具体事物,更容易受到他们重视。很显然,这种人是凭经验和个人好恶感来认识下级是否称职,是否应该获得提升。对于军队训练,他们更喜欢将战士一个个塑造成机器人——不是用来杀人的机器,而是站如松,坐如钟,衣冠楚楚,能排得整齐的队列,队列不管是横看、竖看还是斜看,都是一条线——而这,能够获得上级更多嘉奖。

    程明海曾经为此怀疑过自己是否正确,面对上级的不理解,他忿忿不满过,彷徨过,一个人在夜里唉声叹气过,他也曾经怀疑过军队是否已经蜕变为历史上的那种无能的中国军队,这让喜欢动脑的程明海为之苦恼万分。

    随着战争进行,中国军队这支庞然大物也在慢慢改变中。那些平时很孚众望,战时却显得无能的军官被大批裁撤,优秀的指挥员在战争进行中获得了提拔。自从程明海回到陆军,他发现一切都和自己以前认识的不一样了,这并不是撤换了一个司令员就能做到的,而是整个风气为之一变,变得程明海喜欢现在的这支部队。

    “论战车与步炮兵协同作战”,这是程明海在离开海军陆战队后一直构思的题目,他原本打算写出来后,供自己能够更深地了解,钻研战车在新时期的作战方式,如果能出版——自费出版他还没这个财力——也许能影响一批后来者,让别人少走一些弯路,在这方面,程明海有着很强的自信心。只是一回到陆军后,程明海却获得了远比以前重要的任用。写论文的想法没变,反而更强烈,不过开始的那种孤芳自赏的心态随着领导重用而消失,现在的程明海想的是如何让上级和自己领导下的部属,能了解什么是战车战,尤其是部属,他们必须在思想上和自己保持一致。

    构思已经很久,只是得到重用后,程明海整天很忙,不管是担任旅、师一把手,还是在远征军陆军总部当战车装备部副部长、远征军参谋总部任战车处处长,每天都有大量事务需要他处理,考虑到还要参加各种各样会议——这可是具有中国特色,其他国家所没有——程明海每天从起床一直要忙到躺在床上,根本没时间动笔。不光没时间动笔,他连整理日记本的时间都没有,这让程明海不能不抱怨那种务虚会实在太多了。

    第六装甲师隶属于中国第一集团军群——内部人士称之为地中海集团军群——中的第六装甲军,很奇怪,中国现在一共就三个装甲军,除了第一、第二装甲军,第三个装甲军居然没有按照惯例称之为第三装甲军,而是叫什么第六装甲军。

    说起来装甲军的成立,和程明海还有一些关联。

    1906年,中国成立了实验性质的装甲旅,和陆军其他步兵部队不同,其他步兵部队有着固定的团、营、连,在装甲旅下面,取消了团一级编制,而是由几个战车营加上一些后勤维修分队、炮兵分队组成了这个旅。

    装甲旅成立后,在试验中暴露了太多问题,第一批装备部队的“熊猫”战车,故障率高的惊人,战车开不了多远就要掉链子,而漆黑的炮塔里狭小的视界,又让里面人无法看清外面动静,加上嘈杂的环境,连战车里的战车兵彼此之间沟通都困难,更谈不上和外面人联络,这样的战车部队,战斗力自然极为有限,军方在视察了装甲旅后,得出的结论是战车只适合帮步兵跨越堑壕,至于对战争其他影响,少的可怜,而使用战车,最合适办法是以小规模战车投入战斗,而不是整个旅投入战场,一个旅上百辆熊猫战车,让他们一起上战场的话,根本谈不上彼此配合,只可能跑的到处都是。

    形成这种观点,纵然装甲旅是国父杨沪生提出来的,军方高层也是不会太重视了。装甲旅的编制是保留下来了,却一直没有扩大,从1906年到1912年,中国一直只有一个装甲旅,至于使用上,在历次演习中,就算规模最大的漠北演习,也是将战车以连为规模投入。倒是杨沪生认为未来意义不大的骑兵师,军方很有好感,从建国时的一个骑兵军,一直扩充到拥有三个骑兵军,二十个骑兵师架子。并且在演习中一出动就是一个军,遮天蔽日的,足以将外国观察员惊的目瞪口呆。

    改变这种零敲碎打使用战车思想的,是海军陆战队在战车上的运用。

    和陆军一样,海军陆战队以前只看中了战车营在战场上的运用,当然,海军陆战队也搞了战车集群,不过这个所谓的集群,和陆军的装甲旅一样,不过是虚有其名而已,在程明海到海军陆战队当顾问之前,海军陆战队从来没有将战车集群投入战斗中的战例,不说集群,就连战车营全部投入战斗也没有过。他们和陆军抱有相似的观点:战车,不过是陆战队支援武器,要说作用,和陆战队里的机枪、火炮没什么区别。

    自从程明海到了海军陆战队,在他顾问下,陆战队的战车营在美索不达米亚打出了威风,并且还将战车集群整编成了装甲旅,以旅级规模,参加了美索不达米亚后期作战、罗得岛战役,在历次战役中,这个海军陆战队的装甲旅吸引了军方高层足够多的眼球,作为功劳,陆战队里面不少人会争的头破血流,程明海虽然争不过人家,但他的影响力却不是任何人可以忽略的。

    回到陆军的程明海发现几年不见,陆军成立了大批装甲旅:正如中国人所擅长的,当看到什么事情有那么丁点用处后,中国人很喜欢将这类事情发扬光大,看到种棉花收益好,所有的麦地全成了棉田,看到经商有“钱”途,四亿国人四亿商,老板、经理比街道上乱窜的狗还多。看到煤炭利润很高,全民又都去挖煤,结果神州大地到处都是窟窿,一不留神就掉了下去。在军事上同样如此。

    拥有了大量装甲部队,自然也就需要专门的管理机构,这也是程明海回到陆军后,马上去了远征军战车装备部当副部长的缘由。

    作为战车营长出身的程明海,他对出现这种局面当然是欢欣鼓舞,认为战车的春天到来了。可是下到基层一看,事情远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所谓的装甲旅,不过是将一些战车营搜刮到一起,给他一个旅的番号而已,至于部队训练,还是将战车打散了用来作为辅助步兵进攻。

    很明显,军方上层领导头脑中还没摆脱那种认为战车速度慢、行程短、机械性能不可靠、防护力不强(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陆战队的战车,都无法抵挡同盟国37毫米以上口径火炮射击)、火力太弱、通信保障不畅的观点。按照军方上层领导观点,战车部队不过是用来和步兵同步展开,或者帮助步兵突破具有坚固阵地的防线,接受步兵战术思想的钢铁机器而已,照猫画虎扩充的所谓装甲旅,和以前实验性质第一装甲旅比起来,没有任何进步。

    这样的装甲部队当然和程明海期待中的相差太远,为此有着责任感的程明海一再向上级上书,呼吁建设一支不被步兵控制的装甲部队。

    在程明海给上级的报告中,鉴于罗得岛经验,战车不应该是步兵的附属品,那种将大批战车集中起来,勇往直前向前进攻,将敌人碾压在履带下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样战车将成为敌人炮兵绝佳靶子——至于将战车平均分配给各个步兵集团,这种平均主义,对战车部队来说,也是失败的战术。

    很明显,战车应该集中使用,战车的装甲总是比步兵的军装来的坚硬厚实,而战车速度就是再受到人们质疑,比起步兵两条腿,那也快了不知多少,至于海军陆战队的貂式战车,那更是连最快的马也赶不上了。火力最薄弱的轻型战车,上面至少拥有一挺机枪,步兵呢?一个步兵可无法拖着机枪来回奔跑。这样说,是为了表明那种对战车的偏见是完全错误的,当然,通信保障一直都是问题,可战车内部乘员喉结通话器和战车之间用于联络的无线电台出现后,这个通信保障问题已经没以前那么严重。这些对集中使用战车创造了条件。

    既然有条件集中使用战车,那么就该按照古代运用骑兵方式,运用战车部队。如果说战车相当于古代骑兵,那么装甲部队中应该存在相当于近代龙骑兵。而这种现代龙骑兵,就是乘坐运输车辆的步兵,这些步兵的任务是利用战车冲击效果迅速跟在后面,扩大突破口,占领敌人阵地给后继部队创造条件。失去步兵保护的战车是相当危险的,同样,没有战车配合的步兵也很难突破敌人阵地。

    在程明海建议里,步兵,或者是乘坐汽车的步兵,并不适合协同战车作战——在他的建议书里,战车永远是第一位的——装甲部队应该有乘坐装甲保护汽车的步兵。那种生存力很弱的步兵在与战车一起投入纵深进攻时,他们的处境将极为艰难,而装甲汽车可以给他们提供基本保障。至于普通步兵,他们连战车推进速度都跟不上,更是不适合编入战车部队。

    建议的最后一再表明战车部队是否能在战斗中取得成功,最主要的是速度,而不是装甲或者火力,按照木桶理论,一支部队推进速度快慢并不取决于最快的战车,而是最慢的那些单位,如步兵、炮兵。所以不光步兵需要乘坐有装甲防护的汽车,连炮兵也必须机械化、自行化,马驮炮兵不适合配属给装甲部队。

    现在的程明海已经不再是1913年那默默无闻的战车营少校营长了。在海军陆战队的顾问生涯给他带来了军界足够威望,他的观点也不再受到那些老人将军嘲笑,相反,却获得了上级足够的重视,并且很快按照程明海观点,改造了陆军的那些所谓“装甲旅”。

    战争使得和军事相关事宜办起来效率极高,高的连提出建议的程明海都反应不出来,新式装甲部队就成立了。这也难怪,战车是现成的,随着战争进入第五、六个年头,老式的熊猫战车连训练场上都不再有,就连东北虎式重型战车也过了时,卖给俄国、日本、高丽、安南、虾夷地、菲律宾创外汇去了,现在的战车是最新的云豹中型战车和犀牛重型战车。

    东北虎式战车在历史上有着自己的显赫地位,作为俄国后来大批量生产的钢铁猛犸始祖,东北虎式重型战车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却是当时国人所想象不到的。

    至于装甲汽车,这并不存在太多难题,无非是给汽车装上钢板,既然程明海他们在罗得岛仓促中都能改造出一批,作为财力浑厚的陆军,自然更有理由制造出大批合适装甲汽车。再怎么说,装甲汽车生产难度总没有战车高。

    让陆军觉得难办的是程明海提出的机械化、自行化炮兵,几吨重火炮可不是那么好和汽车结合起来的,这需要大吨位的牵引汽车,而现在最大的牵引汽车不过五吨,当然,将火炮装在战车底盘上是个解决方法,不过这需要国内陆军财政委员会给予拨款,各大公司研制后才能出来。在机械化炮兵出来之前,驮马化炮兵可以暂时应下急。

    程明海说的是装甲旅,他还没敢想拥有规模更大的装甲部队。而陆军上层却不如此想,既然要搞能够执行战略纵深突击的装甲部队,要么不建,要建就建大的。装甲旅已经不在军方上层考虑范畴内了,很快,军方在原有装甲旅基础上,创建了十四个装甲师。并且以装甲师为基础,创建了三个装甲军,第一、二装甲军每个军在拥有一个装甲师同时,还各有两个骑兵师——骑兵师机动能力总比步兵强。只有在地中海的第三装甲军,除了一个作为基干部队的第六装甲师,其他部队不是骑兵师,而是两个后方补充上来的第九十一、九十二步兵师。

    当然,装甲师是程明海按照原有思路延伸过来,自己如此称呼他所拥有的这种师,在军方正式文件中,装甲师并不叫装甲师,而是被称呼为骠骑兵师。至于装甲军,那也不叫装甲军,而是叫机械化骑兵军。程明海看到文件上如此称呼他的装甲部队,不由得哭笑不得,相信这一定是军队上层出身骑兵的将领,丢弃不了过时了的骑兵,强给装甲部队按上一个反映他所理解真实社会的名称——马步弓三军,程明海不由恶想,什么部队该叫弓军呢?总不能是空军的轰炸机吧?陆军就是想这么叫,相信空军也是一定不答应的。

    作为师长,第六装甲师——准确的说应该是第六骠骑兵师——有着太多需要程明海倾注心血的地方,第六骠骑兵师下辖一个装甲旅,两个乘坐装甲汽车的步兵团,两个车载炮兵团,再加一些师直属队,如汽车运输团、维修部、工兵、通信兵,全师一万刚出头,可以说,是中国仅次与骑兵师,部队人数最少的师了。这个新成立的装甲师不缺装备,却缺训练,单独拉出去大家都是好汉,要是合到一起,怎么看怎么像一盘散沙。

    程明海当然不能允许自己建议下才成立的部队,在自己指挥下却让别人看了笑话。从1918年年初,程明海在美索不达米亚沙漠中开始训练他的第六骠骑兵师演练自己摸索的一些战法,尤其是战车与各兵种之间的协同。

    在训练中,程明海特别注重战车与步兵之间配合,按照程明海从战争中得到的经验,当战车在不便观察的起伏地和丛林地带、跨越河流或者是居民点;在战车通过敌人反战车火力点或者地雷场时,乘坐汽车的步兵必须下来,由战车和炮兵提供火力掩护,利用自己的火力给战车提供帮助,占领敌人阵地,帮助工兵开辟可以供战车使用的通道,等战车和其他没有下车步兵通过后,他们再等候后面上来车辆跟随在后。说起来容易,实际训练起来,却显得问题很多。主要是步兵指挥官把握不准时机,而这需要在近乎实战的多次训练才能磨练出默契来。

    骠骑兵师未来的战场在欧洲,欧洲那里不光有一望无垠的大平原,同时,那里还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带,甚至战车难以投入战斗的阿尔卑斯山。战车炮可以直瞄射击,对丘陵反斜面,战车火炮却没了用武之地,而炮弹初速比战车火炮要慢,弹道要弯曲的榴弹炮,在这样的地段就有了用武之地。将两种火炮组织好了,可以互补长短。但火炮牵引毕竟不如战车机动灵活,转移射击阵地需要大量时间,而火炮又不能拖了战车进攻速度后腿,射击还要能适应战车高速推进,这就需要炮兵与战车部队之间有着可靠的通信联络。当然,炮兵与战车的协同还有很多需要注意之处,如炮兵不能把炮弹打到前进的战车队伍里,炮兵要压制敌人炮火、阻滞敌人预备队进入阵地、当战车部队进攻不利时,炮兵要掩护战车撤出战斗……

    在训练中,程明海还注意到飞机可能对战车提供的好处,可他还没想好如何让飞机与战车协同起来,地中海集团军群攻占了撒丁岛、科西嘉岛,一纸调令过来,第六机械化骑兵军全部开往科西嘉,准备即将发起的登陆欧洲战役。

    来到科西嘉岛,程明海和他的第六骠骑兵师进入紧张的最后准备中,这时候已经不是如何演练各兵种之间如何协同了,而是如何解决糟糕的后勤和胃口极大的装甲师之间巨大的缺口,而这更多的是需要程明海和主管后勤的各部门之间搞好关系,对程明海来说,这却不是他的长项。程明海总是想不明白,大家都是为了中国在前线流血流汗,那些后勤老爷们怎么就没什么改进?

    按照程明海建议,骠骑兵师拥有一百二十辆云豹式中型战车,这种中型战车四百升的油箱能让战车跑一百公里,骠骑兵师汽车团拥有一千辆从一吨半到五吨载重汽车,不过其中两百辆五吨载重汽车让程明海分配给了炮兵团,剩下的载重汽车全部出动,一次性可以运输1760000升油料,不过要是考虑还有弹药、食品、衣物、维修零部件……汽车无法保证全部符合出勤条件,总有不少车辆需要维修,那么靠运输团是无法满足整个师每日需求。

    可后勤部门却好象根本没有想到这些,他们总是说“别开玩笑了,你们师不是有足够汽车?怎么还要我们这里的……”,至于物资“上个星期已经给了不少了,别的师一个星期才xxxx吨,你们一天就给了xxxx吨,这还不够?”程明海无法理解,那些人就没想到,步兵师是步兵师,骠骑兵师和步兵师完全不一样。

    还好,现在已经不是1913年,程明海自己已经是少将,作为将军说出去的话总还是有点权威性,而且在他上面还有比他还紧张的机械化骑兵军军长,中将军长以前看过程明海有关发展装甲部队报告,在当了这个军军长后,他自然很关心自己手下唯一的拳头部队,至于第九十一、九十二步兵师,这两个师从基干师扩充成野战师没多少时间,战斗力如何军长自己都心中没多少底,程明海看自己和后勤部门交涉效果不显著,不过和军长谈了一次,军长马上带上一群人跑到地中海集团军群指挥部找司令员“解决问题”。走最高路线的好处是以后后勤部门看到程明海,马上必恭必敬,态度和蔼的就像看到亲老子。至于程明海需要的补给品,那是只有多,决无少的事情了。

    远处潮水拍打礁石,发出龙吟般经久不息声音,蓝的发黑的海水还没接近沙滩,颜色变成了翡翠绿,一条白线向沙滩缓缓逼近。习习海风从外面吹进来,拂动窗台上悬挂着的吊兰,青枝飘逸,绿意浮动,给炎炎夏日带来了一抹清爽宜人感觉。落日余辉洒进室内,光线在刷了白粉的墙壁上反射回来,屋里笼罩上淡淡的橘红色。

    程明海闭上眼睛,深深吸口气,睁开眼,随手取过桌台右上角整齐叠放的文件堆最上一封信。信已经拆开,从里面取出一张薄薄纸张,看着上面内容,当上少将后,人前一般不再微笑的程明海,脸上浮现出一丝柔情。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