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空-中华再起第187部分阅读(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队的快速胜利使得意大利的总参谋长卡多尔纳被解除职务,同时鉴于罗得岛的失守,造成爱琴海门户大开,协约国没了后顾之忧,随时都可能出动大军在巴尔干半岛登陆,同盟国不得不将部分军队从俄国战线撤下来,部署在巴尔干半岛,提防协约国可能的进攻,自从1913年开始,对协约国来说一直很紧张的俄国形势终于有所缓和,而同盟国也第一次发现,取得战争全胜的希望正在渐行渐远。如不另想办法结束对俄战争,他们还有输掉这场战争的可能。

    解放罗得岛后,远征军在罗得岛设置了前进指挥部,意大利人在这里辛勤建设好的各项设施,只稍微改动一下就成了远征军的军事设施。以前的科瑞摩斯特机场当然不能再用这么拗口的外国名了,现在这个空军机场叫林忠机场,百架空军最新锐各型飞机就驻扎在这个机场内,每天飞机从早到晚训练造成的噪音污染,使得罗得岛上的母鸡都不会下蛋了。岛上居民为此进行了强烈抗议,可是为了彻底消灭邪恶的同盟国,他们的母鸡只好做出一定牺牲,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新成立的地中海第三战列舰舰队就部署在罗得岛,第三战列舰舰队由新晋升为中将的章骞担任司令员,在萨洛尼卡,在奥特朗托,章骞指挥的巡洋舰队屡次击败敌人舰队,尤其是奥特朗托海战,用巡洋舰击沉无畏舰,这实在太振奋民心了,在奥特朗托海战之后,功勋卓著的章骞提升为战列舰队司令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让众多海军将领妒忌的是:第三战列舰舰队只有两艘战列舰,但这两艘战列舰却是1915年初下水,经过一番海试后,1915年底才投入现役的“岳飞”号、“李靖”号战列舰。

    “岳飞”级战列舰标准排水量达到了三万八千吨,满载为四万两千五百吨,她拥有三座三联装16英寸主炮,16门高平两用5英寸舰炮,24门37毫米高射炮,军舰主装甲带达到14英寸,动力采用燃油锅炉,输出最大功率为128460马力,拥有强劲的动力,她的最高航速也达到了28节——比德国最快的约克代舰级战列巡洋舰还要快上0。7节。续航力达到10000海里/14节,舰上乘员为1630…2119人。这样的战列舰,每艘造价高达两千万元(五百万英镑),如此高昂的造价,就是中国这么富裕的国家,建造岳飞级战列舰,还是让海军建设委员会不少人心脏病要发作,海军建设委员会内某些人士在反对建造这种战列舰时,特意强调:“建造一艘‘岳飞’级的资金,足以供英国人建造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了,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拥有十六门15英寸主炮,而我们只拥有九门16英寸主炮……”当然,为了战争胜利,这种战列舰还是建造并且下水投入现役了。

    不管是谁,拥有这样两艘战列舰都是会引起别人患红眼病的。在海军内部,不少人酸溜溜地说到,章骞中将之所以能担任这两艘战列舰司令员,那都是因为他死去老爸的功劳,只要想想章将军父亲是谁,再加上参谋总部里海军参谋长兼海军总司令欧阳骐海军上将的侄子在中将手下担任少将(也是因为战功从上校坐飞机升上来的,更让人气愤的是有一名小小的少校,居然因为参加了两场规模不大的海战,也没看他立什么功劳,竟然也提拔为中校,这让所有人都充分认识到和上级保持良好关系是多么重要),一切都可以理解……说理解,等于不服气,可任命既然下来了,大家也只能腹诽一下而已。

    让大家很是气愤的就是前海军少校王林斌了,他现在的身份不是海军中校,而应该被称呼为海军上校王林斌。据前第一巡洋舰舰队司令员章骞少将所言,王少校在奥特朗托海战中表现出了一名军官所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他沉着、冷静、英勇、无畏,对海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样的优秀人才当然应该获得提拔,而且海军审查委员会也按照章将军的建议,授予他中校军衔。可王林斌的中校军衔只保留了一天,到第二天上午,一觉睡醒后,他就是海军上校王林斌了。

    王林斌被提拔为海军上校,具体理由一般人实在无法了解——虽然是民主的社会,但对一些让人脸面挂不住的新闻来说,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军方,封锁起来都显得雷厉风行,毫不含糊,而王林斌在获得晋升命令时,命令上对他所立功劳语焉不详,这就难怪一些心理比较灰暗的人士在私下里嚼舌头根了。不过上级总是英明的,王林斌之所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少校升到上校,自然有他该升的道理,虽然某种程度上,这与他跟上司之间亲密关系很有关联,但要不立下一点功劳,上司就是想提拔他,那也没有借口,况且为了让王林斌能一步一个台阶,走的平稳些,不管是章骞还是欧阳镡,原本都不打算让他提拔的这么快。

    也该着王林斌官运亨通。提拔为中校后,王林斌再在欧阳镡下面担当联络参谋自然不合适,加之欧阳镡又有心好好栽培这位自己人,和晋衔令同时到达的,还有任命王林斌为驱逐舰海天号担任舰长的调令。

    和王林斌同时获得重用的还有提拔为岳飞舰舰长的海军上校陈世英,将代舰长那个“代”字取消的新任海军上校沈鸿烈,担任黄岛舰舰长的新任海军上校陈策,给王林斌打下手的少校副舰长高宪申……参加奥特朗托海战的,除了一回基地就关进黑屋子的白嗣阌,其他人要么晋升一级,要么授予更高一级职务。

    升官总是做人一大乐趣,要是降职估计大家只会躲在谁也找不到的角落,暗地里叹气,可这是升官,军人不好别的,就爱喝酒,于是一众人等浩浩荡荡来到拉塔基亚最豪华的“酒楼”,一来彼此互道恭喜发财,二来一些人马上就要登上新的军舰,朝夕相处多日,一朝就要分离,大家聚在一起喝杯酒也算道别。

    只要是个军人,天生就是海量,何况一群海军军官?可既然要喝酒,总要分个高低,大家彼此互相灌酒在所难免,加上酒席上日本艺妓表演实在出色,这些军官也就多喝了那么几盏。再好的酒量,黄汤灌多了,舌头总会打绊,豪爽的军人又总是以为“你不行,老子酒量天下第一”或者“我一人能把你们舰上水手全拿下来”,这样矛盾自然产生,加之某些人黄汤落肚,老母猪也变成了西施,日本艺妓脸上虽然抹了厚厚的水泥,在这些人眼中,却变成了嫦娥下凡,食色,性也。有吃的,又有女色好看,这手就不那么老实了。面对着军官,那些艺妓又敢怒不敢言,还得赔着笑脸,免得坏了军官的雅兴。

    如果一人不老实,也没什么,可黄汤灌的越多,手脚灵活的也就更多。包厢内军官不少,艺妓却有限,僧多粥少下,争议也就很难避免。军官都是炮筒子脾气,如王林斌这样只凭一张嘴巴,能升上来的毕竟是少数,开头只是口舌之争,说了半天觉得自己与对方都是不知所云后,就有人喜欢用拳头解决争端。一来二去,好端端的庆功宴变成了散打台,你一个黑虎掏心拳,我来一记青龙出水脚(鞋飞了,还是香港脚,熏晕无数人),旁边一个劝架的看到有便宜好占,暗地里表演一下自己功底深厚的如来神掌。

    从包厢打到走廊,从走廊打到大堂,接着整个酒楼变成了战场。呼呼喝喝声吸引来无数看客,当然也惊动了宪兵,只是宪兵一过来,发现斗殴的最小也是海军少校,他们虽然很有权威,可面对一大群海军中坚,自然也不好意思拿橡皮棍敲打这些人脑袋。外面过往海军士兵发现这里有热闹好看,凑过来一瞧,见自己上司正在里面浴血奋战,这些年轻人拳头正痒痒着,岂有不进来帮忙之理?这架自然越打越大。如不是宪兵在外面拼命压制,恐怕最后拉塔基亚就要发生暴动了。

    王林斌酒喝了没多少,让他打架他是打不来的,只有给别人打的份,面对如此混乱局面,按照他的身份,他也只能躲在最安全的角落里,用蚊子叫一般的声音劝导大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过那些人打的正热闹,谁也没理会王林斌的小声劝导。乒乒乓乓声中,酒楼被砸的七零八落,看到那些被砸成碎片的景德镇瓷瓶,墙头撕成废纸的日本春宫画,王林斌心里一阵肉痛,这可都是钱啊!等这场架打完了,先不说处分,光赔偿恐怕就需要很大一笔钱,而这些钱可是要所有参加庆功宴的军官们自己掏的。

    事情来的太突然,酒楼的服务员、艺妓、经理、老板还没什么防备,就被军官们从酒楼里打了出去,战火烧到了老板室,眼看一副唐伯虎的仕女画又要遭殃,王林斌缩在桌子后面,随手举起放在桌子上的一份文件用他自己听的到的声音“哀求”弟兄们不要玩的太过火,唐伯虎的画可很值钱,要撕还是撕其他的吧,如他手中正拿着的东西。

    举着不知是工资单还是财务报表的东西,正在诱惑那些斗殴的同僚,王林斌无意识扫了眼文件,他眼睛马上就固定在文件上,再也转不过了,就连唐伯虎的那幅名画变成了破纸片也没让王林斌清醒过来。直到有人没什么东西可撕,过来要抢王林斌手中的文件,他这才缓过神来,后面说的一句话,惊的那些正在打架的军官全停止了动作。

    王林斌手中的文件是《远征军地中海舰队部署说明》,文件详细的介绍了到三月份,远征军地中海舰队各分舰队在地中海的位置,而文件上也指出在攻占罗得岛后,那里应该部署哪些舰队。

    这样的文件当然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军官们虽然热血沸腾,可这份情报,却足以让这些人冷静下来。

    接下来的事情很简单,一通翻箱倒柜后,从房间里又搜出来《成功计划——有关罗得岛登陆作战》(这个应该保留在作战处,可现在却出现在这里)、《科孚岛情报汇总》(这就更不简单了,这样的情报连这些军官都不知道)、《增援直布罗陀计划》……大批该出现在远征军总部保险箱内的绝密文件却在这里显露出他们本来面目。

    架自然是打不下去了,很快,宪兵将这里封锁,酒楼从老板到杂役全进了宪兵队——情报如此泄露那还有好?要是不查出到底如何泄露出去的,以后这仗就没法打了!在让那些人见识了军队宪兵队的铁拳后,让人沮丧的是那些经理、艺妓、服务生、杂役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至于老板,他竟然咬破牙齿内的氰化物自杀了。追查敌方潜藏在远征军内部特大间谍的线索也因为酒楼老板的自杀就此中断。

    发生间谍事件后,远征军总部上下人人自危,通过外交途径,调查了这个日本老板,却发现这个日本人大有来头,他不是真正的日本人,而是1868年后,从中国逃到日本去的清朝贵族——换句话说,他姓爱新觉罗——后裔,要是按照那些遗老遗少说法,他还是什么贝勒,有个姐姐,在京都当高级艺妓,日本的遗老遗少称他姐姐为还珠格格……当得知哥哥自杀后,这个还珠格格在日本监狱里吞金自杀(为此,对日本警察的办事能力,情报局给予强烈质疑,认为日方有意断绝中方调查下去的线索)。

    案件调查到这里就很明显了,这是满清余孽不甘心自己王朝被推翻,利用国内关系网搜索各种情报提供给与中国为敌的同盟国——他们是卖国贼。可能够查到的线索已经因为人死而断,哪些人是潜伏在军队中鼹鼠,这让情报局反间谍处头痛不已。在鼹鼠被一网打尽之前,这个消息只能对所有人进行保密,要是告诉大家,纯洁的军队内部居然存在着一支出卖祖国利益的人,而情报局又没把他们抓出来,这会让国内百姓怀疑军队是否可靠,情报局工作效率到底有多高。

    鼹鼠没挖掘出来,可王林斌却因为第一个发现证据,荣立了大功。当然,他的晋升令中关于到底立下什么功劳,那是不能明说的。于是只一天,这个刚刚被晋升为海军中校的年轻人,再次获得提升,成为一名海军上校了。作为海军上校,再指挥一艘驱逐舰显然有些不合适,而没有驱逐舰上经历,直接提拔为巡洋舰舰长,这又显得太草率,多方权衡下,还没到驱逐舰报到,驱逐舰长摇身一变成了驱逐舰分队司令员兼驱逐舰舰长。二十二岁就成了海军上校司令员,虽然没有空前,却基本上可以绝后了。

    跟王林斌相比,程明海的运气就不那么好了。

    作为最早提出战车与乘坐汽车的步兵突袭罗得市,并且亲自部署、指挥这次突袭行动的军官,在顺利解放罗得岛后,他成了被遗忘的人。

    很简单,突袭罗得市功劳太大,眼红的人实在太多。装甲旅的冯少华说是作为当时岛上最高指挥官,是“他”冯少华鉴于正面进攻不利,想出利用战车进攻罗得市,让他欣慰的是他的计划得到了贯彻落实,在他英明指挥下,很是顺利就结束了罗得岛战役。陆战旅的郝洁少将自然不甘心功劳让冯少华一人全占,在郝少将嘴里,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登岛后得知冯旅长有突袭罗得市的“想法”,很是爽快抽调了陆战旅的最精锐部队,突击部队一共不到八百人,而他的陆战旅就占了六百多。当然,大度的郝洁认为功劳是大家的,他只是起了决策作用,具体实施还是其他人,这他是决不会跟大家争抢。但是,某些人士要是把他郝洁的谦虚当成软弱可欺,那也是郝将军决不允许的。

    陆战旅旅长、装甲旅旅长争得不亦乐乎,海上的方司令同样也在战斗报告中摆出了自己的功绩,在报告中,他的舰队给予了登陆作战的各部队极大帮助,如果没有舰炮支援,战车与陆战队对罗得市的突袭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为了掩护对罗得市的突袭,他的舰队冒着敌人凶猛炮火,一直开到距离海岸只有数百米的距离,用猛烈炮火支援战车突击,在战斗中,他的舰队消耗了若干炮弹,出现了不少英雄人物——上面有名有姓,还有具体英雄事迹,看这些事迹,可比看战争小说更真实也更有可看性。

    连方伯谦都要争功,真的配合过装甲部队突袭的海航部队更有大把理由给自己请功。按照海航战报所言,他们飞机一直飞在战车前面,将所有战车面临的与潜在的敌人击溃、消灭,如果没有海航大力协助,装甲部队将寸步难行……

    所有人都有功劳,所有人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只有作为顾问的程明海,他的名字在战报中提也没有提到过。只有一家报纸还算可以,在描绘突袭罗得市战斗中,提到了某陆军顾问(连名字都没给程明海写出来)亲临第一线,跟随部队一直冲进了罗得市。

    第三部风云第四十章青天断云(一)

    更新时间:2007…12…1722:34:42本章字数:10443

    徐永晋这几天心情一直不大好。

    倒不是说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实在让人昏昏欲睡,自从袁校长另有高就,军校暂时由蒋方震少将(从少校一步登上少将,这样的先例就徐永晋了解,只在蒋校长身上发生,原本以为连升三级是小说家言,现在却出现在自己身边,徐永晋不能不叹息这社会实在是太富有戏曲性了)代理后,代理校长就大量降低政治课课时,按照蒋校长所言,军人还是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军事科目上,至于那些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参军那一天,部队已经告诉了他们,就没必要一而再,再而三多说了。不讲政治课,战术科目自然就多了起来,部队编组、敌前侦察、情报分析、班进攻、排进攻、一字队形、一路队形、梯级队形、突破口的选择、分割敌人的方法(偷袭、乘敌混乱、乘敌对付友邻、从敌薄弱处突进)、火力梯次配备……很多在战场上他们已经有了实践经历,可现在上升到理论上面,学起来还是让人觉得饶有兴致的。

    心情不好跟其他学员看自己的眼神也没有关系。国父黄埔之行虽然很是低调,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加上三大上将(包括曾经的上将)出现在黄埔,警卫工作如此严密,任谁都能从气氛中知道有大人物过来。几个跟校方领导比较密切的一了解,自然知道神神秘秘的是谁。

    国父到军校,接见校长、教员,这都很好理解,可接见徐永晋就显得与众不同了,他徐永晋又不是学员总队总队长,也没看他上课有多用功,门门功课考优秀,也许徐永晋在家的时候学习很好,可能进黄埔的哪一个不是人精?比较优秀的徐永晋放在这些人精堆里,自然也不显山不露水了。而这样一个人获得了国父的接见……学员们用羡慕、疑惑、妒忌、不屑等等眼神看着徐永晋,不少人私下揣测徐永晋祖上是什么人,从他的姓中,有猜他是徐震的儿子(注:徐震何许人也,请看《孤独的骑士》),有猜他是徐光启嫡系后裔,有猜他的祖先是明初大将徐达(有个姓蒋的学生平日看多了《三国》,听到可能是徐达后裔后,突发奇想,认为徐永晋是三国时期大军师徐庶的n代传人,这个学生当场被人鄙视的落荒而走,从此有了蒋干之外号),还有有猜他是国父干儿子(谁都知道国父无儿无女,认一个干儿子再正常也不过了),等等等等,可以理解的,不可理解的,总之,这个不起眼的徐永晋背后隐藏着重重迷团,他的背景深着呢!

    虽然学员没跟他说,可徐永晋从他们眼睛里已经看出来这些人是怎么想的。虽然很憋气,可徐永晋又无法不让学员胡思乱想,跟这些同学说他徐永晋只是曾经在火车上,与国父坐在一起,询问过人生之意义,探讨过宇宙之奥秘,除此以外,再无其他接触,那些同学会相信吗?换成徐永晋,他也不相信。如此,憋气是自然的。

    学员与教员对徐永晋一个个敬而远之,徐永晋也只能装做若无其事,整天除了上课、训练,就是躺在床上与周公交流。同学是团结的,学习是紧张的,上课是严肃的,课余是活泼的。每天活动范围就在寝室、操场、课堂之间,如果没有校方批准,作为学员,不管后台再硬,你也无法迈过校门一步。这样的生活容易让人头脑简单,将一切都放在教学上。没多少时间,徐永晋就忘记了那些不快,又和他班里的同学打成一片,偶尔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掏出家书看看,那也其乐融融。

    可上个星期,从韶州那边转过来的一封信却打乱了徐永晋略显平静的生活。信是徐永晋以前所在连队转过来,信封上收件人写着他徐永晋的大名,字迹很纤秀,一看就出自女孩之手。但信封上没有署名,徐永晋也就看不出来。

    徐永晋认识的女孩子不少——光高中他那个班就有二十来名女生呢!要是加上小学、初中,隔壁邻居,怎么说他也认识百来位了——可以前脸皮比较薄(并不是说他现在脸皮赶上长城,不过打了仗,不大容易害羞这倒是真的),传统教育下的徐永晋也只敢趁着别人没注意,偷偷瞟一眼女孩子,在心里感叹两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至于字写的有哪些风格,这他就不敢注意了,现在看到这封显然不是家书的来信,徐永晋拿着信封有些摸不着头脑,脑子里立刻出现了不少美女爱英雄之类的故事。

    走到江边,坐在芦苇丛中,徐永晋平静下心绪,很是庄重拆开了信封,里面飘出来薄薄一页纸,不看内容先看署名,一看:陈春丽,名字很陌生,他的那些女同学中没叫这个名字的,可再一回想,这个不就是上次火车上遇到的“春天不美丽”吗?徐永晋脑海里立刻出现一幅穿着长裙,叼着香烟,满脸憔悴却又清新的姑娘面庞。

    徐永晋想了起来,当时让小姑娘坐在自己座位上,等他回来后继续聊,可谁晓得把他找去的是国父,在那边一聊就老长时间:国父没说可以走了,徐永晋再大的胆子也不敢走。等回到车厢,小姑娘已经不知去向,在他座位上坐了几位看起来再土也不过的农民。从此他和这个小姑娘失去了联络。

    草草阅览了下来信,徐永晋眼神里多了一分光彩:小姑娘在信中表扬了他呢!说他是让人钦佩的英雄,是时代青年的楷模,是真的汉子,是堂堂男儿,当然,还有感谢徐永晋的手帕。谁都喜欢听好的,作为凡人,徐永晋自然也不例外。饶有兴致再看几遍,脸上的笑容渐渐消退,徐永晋支着脑袋看着滚滚江水出神了。

    从信中可以看出,小姑娘不自觉流露出的一丝依恋之情,要说一见钟情,这个徐永晋不相信。也不知是因为徐永晋身为军人的关系,还是作为同一个师的战士,徐永晋曾经努力营救过小姑娘的哥哥,或许在列车上徐永晋表现出的气概让小姑娘心动,总之,信上隐约显露出对徐永晋的好感,让徐永晋有空的时候给她回信——后面还附带有地址。

    这信如何回才好?这很让徐永晋犯难。回封信,说自己喜欢她?那也太直白了,人家非当自己是色狼不可。写的隐晦些,隐约表露出爱慕之心?姑娘看了不知道怎样,徐永晋相信自己会肉麻死了。才见几次面就写爱慕?说实话,他对人家小姑娘还不怎么了解呢!这样也能谈恋爱,这爱也太简单了点。

    想到这些,并不等于徐永晋对这个陈春丽心怀不轨,人家女孩子还小呢,徐永晋可没有讨个小妹妹当老婆的爱好,加上现在还在战争年代,作为军人,徐永晋有随时上战场献身的觉悟,他也不想在活着告别战争之前,找个妻子——等战争结束后,没什么事情回来自然很好,可万一光荣了,妻子不就成了寡妇?更可怕的是没有死,却缺胳膊少条腿,那可就坑了人家姑娘一辈子了!

    回信里不谈感情,只写军校生活吗?可军校生活又有什么好写了?无非是上课,出操,吃饭,睡觉,除此别无二物。给父母写信可以写“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勿念”,给小姑娘写信也写这些?这也太冰冷了!跟小姑娘描绘自己参加过的战争吗?可说实话,现在他已经把战场上的经历忘的差不多了,那实在太恐怖,实在太残忍了,徐永晋不想把真实的战争告诉纯洁的小姑娘。

    犹豫半天,徐永晋发现还是不回信最好,可不回信是否表明自己架子太大?这又成了一个很让人恼火的问题。叹口气,将信封叠好,放进军上衣口袋,徐永晋回了寝室,他的脑海中,曾经淡去的小姑娘身影又顽强的出现了。

    回到寝室,和以前一样,他的这封信又被那些好奇心极重的室友趁他不注意偷了过去,然后在班会课上,站在讲台前恬不知耻地念了出来。

    当时的场面可以想象,全班学员都是光棍,谁也没有结婚,连女朋友都没有(如果有女朋友,他们也不可能在战场上无牵无挂奋勇拼杀了),听到这封情书不想情书,感谢信不像感谢信,自然是怪叫与口哨一起上,围在徐永晋周围,逼着他描述自己的“艳遇”,徐永晋当时差点被这些人臊死,其中一个叫张正阳的山东人,人说山东人豪爽,直心眼,可这个张正阳却一肚子坏水,豪爽是谈不上的,直心眼更和他没有关系,倒是阴暗的心思特别多,这位张正阳或许对国父接见徐永晋心怀不满,现在总算抓到了机会,非要让徐永晋说一下他是如何“拐骗无知少女”,是否有不正当男女关系,还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若不老实交代,就要报警抓人了。

    徐永晋有什么好交代的?反正他说的那些话,这些想入非非的家伙是铁定不会相信了。任他着急上火,也拿自己这些同窗毫无办法。不赌咒发誓还好,越赌咒发誓,这些人越认为其中大有让他们满意的隐情。

    一场“情书”风波最终以陈春丽写给徐永晋的信笺,在争抢中变成漫天雪花宣告结束。当然不是有意的,只是大老爷们一个个粗手粗脚,做出动作比大脑反应迟钝那么片刻,手上劲大了那么一点,徐永晋要抢,那些人要藏,一来二去,还带了姑娘家淡淡幽香的信笺成了碎纸屑,闯了祸的同窗纷纷寻找借口,逃之夭夭,把徐永晋一个人丢在原地,最后还怪罪徐永晋不该争抢——他要不争,这封信他们自然会还给徐永晋,现在一争夺,什么也没了。

    哭笑不得的徐永晋只能将碎纸片捡起来丢进了垃圾筒,这倒好,地址已经残缺不全,想回信也回不了,算是帮徐永晋解决了少年人特有的烦恼。只是在内心深处,徐永晋又对不回信,无法发展一段鸿雁之恋感觉些许遗憾。

    时间过的很快,匆匆间,时光跨过春季进入了1916年夏天,和一般学校一样,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也进入紧张的期末考试复习期,谁都不想自己在期末考试中挂他几盏红灯笼,课余时间一个个也趴在课桌上、站在沙盘边用心学习。徐永晋也从情书事件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和大家一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力争成为三好学生。普通学员结业后授予少尉军衔,在校表现最好的学员,结业后授的军衔也比一般人高一级:授予中尉。虽然知道班上有出息的学员实在太多,这等好事不大可能落在自己头上,徐永晋还是抱着一丝幻想,希望那个幸运儿是自己。

    七月初,岛上热的好象蒸?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