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五章 战略推演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

    苏军有战胜过

    军精锐部队的先列,可

    军往往会在出人意料的时候,发动攻击,理由也千奇百怪。诺门坎的战役,虽说是关东军上下一心的结果,但是真正要找出爆发的原因的话。

    那么只有一个,关东军希望获得上战场的机会。

    而不是呆在后方,给其他方面军充当后勤部队的角色。39年的战役爆发很突然,促使这场战役爆发的关键

    人物也不是时任关东军总司令官的植田谦吉,而是在参谋部下的一个少佐参谋官辻政信。

    这对于上下等级观念极强的苏军来说,绝对是一个不敢想象的谋逆之举。

    曾一阳的述说假设是从东北没有强大的抗

    力量,关东军完全是这片土地的主宰。

    “从朝鲜北部的清津一路往北,抵达中国境内的虎林一带,关东军在这片区域构建了9个永久要塞群,而关东军重兵集结的区域正是图们一带,辐

    边缘的虎林和安图,一旦

    军进攻,你一定知道对远东苏军来说将面临什么样的结局?”

    曾一阳见华西列夫斯基点头,继续说:“虎林图们一带,距离苏联远东方面军的唯一也是最重要的补给线——远东铁路不过几十公里,

    军只要一天的集团式冲锋,就能截断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其卫城乌苏里斯托克,远东方面军将失去其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空军机场。”

    “曾,这些都是假设。苏联红军有信心将

    本人赶下海洋。”华西列夫斯基挣扎的崩出一句话来,缺乏应有的霸气,更像是一种狡辩。

    曾一阳正色道:“在结果面前,任何假设都是苍白无力的。但是在战略预想面前。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假设也会变成现实。”

    “曾,你这是诡辩!”

    华西列夫斯基的叫嚷的冲到地图面前,对着伯力和霍里之间的铁道线对曾一阳说道:“远东方面军只要控制住这里,

    军的集团作战兵力就无法展开,没有机械化兵团的突击进攻,

    军的进攻每天最快只能推进30公里,在有抵抗的时候。

    军最多每天推进5公里。”

    曾一阳戏谑般的笑道:“将军,你这个也是假设。伯力到霍里的距离超过两百公里,而且这片区域都是平原地貌,河流也并不是太多。对于步兵来说,想要挖一条战壕来组织

    军的进攻,显然是不可能的。”

    “伟大的红军绝对不怕一切的困难,对付

    军,我们的红军将士获得过辉煌的成就。”华西列夫斯基一再的强调那场发生在蒙古的胜利。这让曾一阳觉得有些好笑。

    可以断定,这间房间内的谈话会被记录下来。

    或许是用录音的办法,或许是有人在边上的房间内就在监听。不然,华西列夫斯基也不会这么激动。却有闪烁其词。他要真是一个莽撞的,缺乏口才和急智的军人。这么可能会被招入苏联统帅部内,担任最重要的参谋部次长。

    这个职位的重要

    。仅次于总长的作用。

    但在有些方面,其权力之大,甚至不下于方面军司令官。

    曾一阳耸肩解释道:“所以远东方面军在战略上处于被动防御的尴尬局面,而且这种局面不会因为精锐作战部队的补充而获得缓解,在远东苏联红军控制的区域狭长,纵深上对于机械化作战兵团没有太有效的扼制能力,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远东红军无法解决。”…,

    “什么问题?”

    “人口。”

    对于任何一个战略大纵深的要求中,人口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因素。没有大量的人口基数存在,兵源就不得不需要靠后方运送。

    而远东的苏军的后方在哪里?

    万里之遥的欧亚边境,从莫斯科火车站起运的物资,需要10天才能抵达远东。而

    本在朝鲜和东北就能完成兵源的补充,物资的补给,这一方面,苏军是处于绝对的劣势,而且在寒冷的冬季,这条生命运输补给线,将遭受到暴风雪,寒流的影响,一度中断。这对于苏军的威胁来说,将是致命的。

    华西列夫斯基沉默了,远东对苏联很重要。

    这是苏联挤入国际舞台的重要筹码,失去了远东,苏联将被死死的封闭在大陆上,不管是北极圈内的港口还是波罗的海的港口,都无法匹敌德国和英国的海军。

    苏联仅有的三艘新式战列舰,根本就不敢驶出港口,执行海上防御任务。

    这种尴尬,不仅是苏联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而且还是苏联在海军上力量薄弱所导致的。波罗的海舰队是苏军最强大的舰队,但是除了少数主力舰之外,多数舰艇都是从俄国时期就在服役,巡洋舰对付不了德国的驱逐舰,战列舰在海上更是缺乏自保能力。

    在海军技术壁垒的挟制下,苏联不得不致力于空军和陆军现代化的改建。

    但空军除了数量之外,对上

    军的新式作战飞机,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要不是存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诺门坎之战,苏联空军将一败涂地。

    而陆军虽说比老对手

    本强大的多,机械化兵团的换装也在一步步的执行,同等的局面下,斯大林有信心也有决心将关东军的野心歼灭在萌芽之中。但苏军不仅仅只有一个远东方面军需要补充,另外的几个方面军也亟待补充新式火炮和坦克。

    随后曾一阳从几个最重要的方面,阐述苏军在远东的战略部署上的缺陷和不足。

    这一度将华西列夫斯基产生了一种噩梦般的幻觉,他的远东方面军在

    军面前将一无是处。

    在不断地摧残之下,华西列夫斯基的信心已经被吹打的四分五裂。

    一度被他看不起的

    本猴子。似乎他的远东方面军也将无能为力。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本想要争夺远东,必须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兵力的问题。

    50万的

    军,加上海军和东北华北的航空兵。确实能够在实力上压倒远东苏军,毕竟

    军的陆军选拔还是非常严格的,相比苏军的兵役制度,

    军走的一直是精兵路线。

    部队训练充足,而且战斗士气也比苏军会高一些。

    但是即便如此,

    本内部也打不起这场仗,如果想要快速解决战役,50万

    军还是太少。最理想的数字是100万

    军。这等于是将在中国战场上的所有

    军都拉到北极圈附近,和老毛子死磕。

    这样的结果是,中国人民提前抗战胜利,应为鬼子都去打老毛子了。

    即便曾一阳也是国际无产阶级战士中的一员。但真要是苏联和

    本死磕,也是他非常愿意看到的。不过鬼子可不会冒着全军崩盘的威胁,和苏联争夺对

    本战略上并不是太重要的远东?

    自从,

    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

    本大量依赖进口铁矿石和钢铁的时代正在逐渐的被扭转。

    辽宁的铁矿和东北各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已经让

    本摆脱了资源贫瘠国家的帽子。…,

    把远东的苏联煤矿夺下来,对于

    本来说,意义并不大。

    除非一个原因,轴心国战略统一部署。

    本和德国在战略上获得协同。到时候,即使苏联再强大。人口再多,面对两个军事强国。苏联也无法抵挡从东西两面的压力,在战争中覆灭也将成为定局。

    而获得了东西大通道的德国,在扩充势力之后,其辐

    面积将直接抵达太平洋。如果到时候

    本还是和德国战略联盟,那么其作战将直接针对一直脱离战火的美洲大陆。

    苏联的紧张,无非是怕

    德同盟之后的不利局面。

    虽说,苏联和这两个国家都签订过互不侵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下一页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