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整军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二章

    整军

    七月上,太傅赵岐带着侄儿赵戬一家人、光禄勋蔡邕带着蔡琰和张昭一起到了洛阳。

    中郎将张纮赶往了定边城。

    五月中,听到刘辨迁都的消息,刘靖决定进入洛阳当皇帝,就写信给赵岐、蔡邕和郑玄,把自己的立国方针、纲领和官员的安排告诉三人,邀请三人前往洛阳辅助。孙嵩也给赵岐(结拜的大哥)和郑玄(同乡兼好友,第二次党锢中一起被打倒)附上书信,刘靖派人秘密赶往狄道、富平和高密。

    好消息传来,赵岐在赵戬的护送下,从狄道坐马车赶到临泾,会合早已等候的蔡邕和张昭,众人搭上皇甫家族运输粮食到长安的商船,到长安后,在底舱躲藏了二天,等卸完货后,沿渭水顺流而下。

    一路走了一个半月。

    郑玄以年事已高拒绝了邀请,刘靖也不觉得意外,他的师兄卢植支持刘辨,不然师兄弟兵戎相见,老先生双方都不得罪。

    黄昏,刘靖带着文武大臣赶到小平津,早早的恭候,码头上彩带飘飘,鼓乐齐鸣,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张昭的陪护下一脸疲乏的从船上下来,刘靖迎上前去。

    “叩见皇上!”两位老人整衣冠,疾走几步,规规矩矩的三叩九拜,张昭、赵戬一家人和蔡琰跟随身后叩拜。

    “两位老爱卿,一路劳顿,快快请起!”刘靖忙上前搀扶,极尽恭敬,又不失帝王的尊严。

    一番寒暄,刘靖请二位老人坐上马车,进入关内歇息一晚,第二天回到了京城,进了皇宫,早已等候的白桦和蔡琰相拥而泣。

    -----

    七月中,经过两个多月的组建和大调整,在洛阳境内的各营将领和士卒重新安排,中央军整合完毕。

    刘靖按照大汉兵制,分中央军、边军和地方军,编制是部曲制,在领兵将军之下设部、曲、屯、队、什和伍的组织系统,连军旗颜色还是绛红色(东汉属火)。

    官职和兵制都不变,年号为兴汉,刘靖告示天下,自己就是先皇的继承人。

    原则上,中央军中,将军将不直接领兵,打仗时受刘靖派遣(打造金质、银质、铜质和铁质虎符)。每营设监军和司马各一名,主官二年一调整(借鉴现代的经验,降低军官拉帮结派、腐败和整营临阵叛变的风险)。

    二年前,刘靖就进行了一次军队大调整(没有在北军四营和虎牙营中执行),将领们已习以为常。

    刘靖要牢牢的控制中央军。

    中央军、边军和地方军共二十九万六千。

    中央军共十三万一千,包括北军五校尉、西园八校尉、虎豹骑四校尉和洛阳水师。

    北军五校尉:屯骑校尉万恳、越骑校尉挛提豹、步兵校尉吴腾、长水校尉耿临、射声校尉史车。

    西园八校尉:上军校尉王国(中郎将)、中军校尉黄光荣(中郎将)、下军校尉吴志昌、典军校尉颜良、左校尉炅母、助军左校尉阙宣、右校尉欧阳洪、助军右校尉刘欢喜(统领黄天青的连弩车营和吴启成的投石车营)。

    虎豹骑四校尉:左校尉马腾(中郎将)、右校尉王密(中郎将)、前校尉许暹(中郎将)、后校尉赵云(中郎将)。

    洛阳水师二校尉:左校尉张允(中郎将)、右校尉孙威(中郎将)。

    边军共六万五千,包括护匈奴将军刘资(包括呼厨泉和须卜霍敬)、护羌中郎将鞠义(包括灵虎、阔鹰、吾雉和蛾遮塞)和萧关校尉段护国(中郎将)。

    取消了虎牙营。

    地方军十万人,包括桂阳四校尉、北方三郡校尉、凉州校尉、荆州校尉、巨鹿都尉、赵郡都尉、魏郡都尉和河内都尉。

    桂阳四校尉:左校尉蔡瑁(中郎将)、右校尉韩丰(中郎将)、前校尉郑秋生、后校尉太史慈。

    北方三郡校尉王国(兼任,中郎将)、凉州校尉徐荣(中郎将)、荆州校尉李勇、巨鹿都尉廖鸣、赵郡都尉刘鸣、魏郡都尉李平和河内都尉崔凯(原荥阳县尉)。

    从各军营抽调老兵,义从营扩军到六千人,李云和牛威统领一千跟随城门校尉(辛曾),守卫洛阳十二道城门;薛飞和许浩统领一千跟随执京吾(皇甫鸿),管理京城的治安和防火(执京吾打仗时可以领北军五校尉);其余组建御林军,马德和姜炯统领一千跟随卫尉(武虹),守卫南宫和北宫门;张成、曹晖和张翔统领三千跟随光禄勋(蔡邕),侍从刘靖左右,传达诏命,仪仗出巡安全。

    典韦、马兴、党库和呼衍虎为贴身侍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下一页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